返回

包青天:不装了,我是阴阳判官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三章 血祭坛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子乃天下人的表率,一言一行都关乎大宋朝的尊严。百官从未见赵祯如此失态,且仅仅因为一篇秀才所写的文章。

  确是罕见。

  大宋朝不乏文人骚客,尤以范仲淹、寇准、晏殊,吕夷简等大臣,谁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坛大家,可当初中进士之时,也未见皇上如此神情激动。

  这令百官顿觉脸上无光。

  如此气势恢宏的文章,赵祯当然是不吝分享,当即传给百官观读。

  待到一番拜读,文武大臣的态度很快发生了一百十度的转变,一阵惊叹。

  范仲淹激动道:“相国,这文章是出自一个秀才之手?”

  寇准笑道:“此乃老夫的学生杨企山杨大学士,从庐州快马送到老夫手里,难道还能有假?”

  寇准的话,范仲淹自不敢怀疑,心中越发震撼,甚至自惭形秽。

  难道他这个文坛领袖,是要退位让贤了?

  忽见天子道:“包拯学识渊博,文章字字珠玑,气势磅礴,且此次破了高立太子一案,方才让大宋幸免于难。朕欲重赏包拯,破格提拔,各位卿家以为如何?”

  “皇上,万万不可。”

  赵祯才一发话,庞太师当即站出来反对,说道:“包拯不过是一名秀才,虽有些文采,但我大宋朝以科举取士,此举只怕令天下学子不服。”

  “圣上,太师所言极是。”

  大殿之上,见庞太师反对,文武大臣足有十之七附和。

  寇准见状,愤慨道:“庞太师,包拯有大功于朝廷,其文采也是有目共睹,圣上破格提拔,有何不可?”

  “相国说得不错,以包拯学识之渊博,封个翰林学士也不足为怪。”殿内亦有支持寇准的,却寥寥无几。

  赵祯见状,心中明白其中缘由,庞太师执掌兵权,已然只手遮天,朝臣有几个敢和他作对。

  就连他这个一国之君,尚且还要看庞太师的脸色,遑论百官了。

  一时间,赵祯只觉颜面扫地,威严荡然无存。

  正在这时,赵德芳忙越班圆场,道:“圣上,臣以为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圣上虽有周公吐哺之心,但包拯身无功名。

  庞太师所言极是,此时破格提拔,只怕天下仕子不服。

  不妨顺其自然,等包拯参加殿试,中了举人,再做商议。如果包拯是块金子,早晚都会发光,圣上也不必急于一时。”

  一番话令赵祯和寇准极是费解,原想贤王既如此看重包拯,想必会在此时站出来替包拯说话,没想到他却和庞太师站在了一边,王爷这究竟唱的是哪一出?无人知晓。

  寇准和范仲淹心中却料定,贤王此举必定有缘故,于是便不再说什么。

  “既然如此,那就依皇叔!”

  赵祯百思不得其解,若说庞太师排除异己,极力反对尚可解释,而王爷也反对提拔包拯,和他唱反调?

  其实,王爷这么做,有他的理由。

  一则,他知道包拯的秉性,绝不会无缘无故受封。在庐州时,赵德芳便已谈听过包拯的口吻。

  二来,则是为了杜绝天下悠悠众口,最重要的是杜绝庞太师一党之口。虽然他对朝廷有功,但破格提拔,在奸党眼里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则是为其安全考虑。包拯现在还太年轻幼稚,不谙官场之道,以他耿直的秉性,入朝为官,肯定会得罪不少权贵,只会适得其反。

  赵祯见求才不得,心中愤懑不已,已无心处理朝事,当即退朝。

  天鸿书院。

  包拯见蒙放主动透露他母亲之死,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于是道:“蒙大哥,我知道伯母的死对你打击很大,你一定很难过,也一定很想她吧!”

  “是啊!”蒙放神情极为复杂,“我娘死的时候,我仅有岁。”

  “冒昧的问一句,伯母是怎么死的?”

  “包拯啊,事情都过去十七年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时候也不早了,你娘还在家等着你吃午饭呢?”

  蒙放转开了话题,对侉仡族灭族一案只字不提。

  这也在情理和预料之中,包拯也不再追问。

  既然蒙放是绝不会开口的了,那他也只好大刀剜心,逼他说出真相。

  离开学校之后,包拯没有回家,而是直奔府衙。

  普通老百姓,若不是有重大冤情,想要进府衙,比登天还难。

  而包拯不同,他可以说是府衙的熟客,没有一个衙役不认识他,且又是公孙策的同窗好友,对他都客客气气。

  见他要找公孙策,陆捕头都没通报,便主动上前引路,带着包拯来到公孙策的房门外。

  轻轻扣响房门,陆捕头道:“公子,包公子说有事要见你。”

  包拯也叫了一声:“公孙兄!”

  咯吱一声,公孙策开了房门,见果然是包拯,心中反倒有些奇怪,冷冷地道:“包拯,你找我什么事?”

  “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你可是庐州第一才子,第一聪明人,还会又是求我?”公孙策哂笑一声,不过他还是没有太过矫情,问道,“什么事,说吧!”

  “我想看一下府衙的档案。”包拯开门见山。

  “府衙的档案?那可是绝密,你以为你想看就能看。”

  “公孙策,事关重大,咱们还是进里面说吧!”

  见包拯说得郑重,公孙策知他向来不开玩笑,于是将包拯请进了屋内,而陆捕头也知趣的转身离开了。

  两人坐定后,公孙策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要看府衙的档案。”

  “可能说出来你不信,后山的山洞中与十七年前一桩惊天灭族惨案有关,内中塑像和诗句乃是有人故意布局,如果不查出十七年前的灭族惨案,书院很可能会再发生血案。”

  公孙策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却被吓了一跳,“包拯,你发现了什么?”

  “来不及和你解释,你赶快带我去看看府衙档案。”

  公孙策虽心眼小,却绝不会在大事上矫情,当即引包拯来到了后堂。

  “对了,你要查什么?”看着层层叠叠的书籍和胆敢,公孙策问道。

  “查一下侉仡族。”

  “侉仡族?”

  公孙策一脸懵逼,丝毫不知庐州境内有这个部落,但还是找了半天,果然肯快在一本《县志》中,看到了“侉仡族”三个字。

  “包拯,找到了,庐州还真有侉仡族这个部落?”

  “上面怎么说?”

  “《县志》上说,侉仡族乃是庐州东部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总共不到一千人,却在十七年前迁移。但是迁移去了什么地方,《县志》上没说。”

  “果然如此!”包拯倒抽了一口凉气,自言自语道。

  见包拯净说些云里雾里的话,公孙策一阵云山雾罩,道:“包拯,你这人总是话说一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果然如此’?”

  “侉仡族不是迁移了,而是被人灭了族。”

  “啊……这怎么可能?你怎么知道这些?”

  “因为,后山的山洞便是侉仡族的血祭坛!”

  “血祭坛?”公孙策更是摸不着头了。

  包拯却没在解释,道:“公孙策,我有件事还需要你帮忙。”

  于是低声叮嘱公孙策。

  公孙策啊地一声,微微震惊,却还是答应了。

  包拯又叮嘱公孙策,这件事情千万不能让任何人知道。</p>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