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又升官了,简直如同儿戏
归属唐居易管辖的四个人,分别叫姜良玉,杨世彪,何大强,慕容寿,全都是年龄不超过岁的年轻人。
这其中,姜良玉就是之前手持十字镰枪,还跟自己说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那位,而何大强则是之前手拿三齿叉,跟唐居易并排走的那位年轻人。
这俩人都是最早跟唐居易聊过天,算是唐居易最早熟悉的人。
杨世彪跟慕容寿则是后来加入的,都是跟姜良玉比较谈得来的朋友。
这四个人呢,除了慕容寿外,其他三人都是一个村出来的,其中姜良玉年龄最大,二十四岁,杨世彪十九岁,何大强十七岁。
至于慕容寿,今年十岁,宁国县人,城里人。
别看慕容寿的姓氏挺稀罕,还是城里人,但其实身份也就那样。
他之前不过是给城里的一个米铺商人做学徒,其实就是不发钱,只包吃包住的员工。
因为给商人做学徒,所以慕容寿读过不少书,识字是最多的不说,甚至还会打算盘,在这群人中是妥妥的文化人。
但这个所谓文化人,在唐居易看来,也就是个小学生的水平。
至于姜良玉、杨世彪以及何大强着三人,就是地道的农民了。
除了姜良玉据说给地主家打过长工,以前经常跟着地主家的管家进城卖粮食,多少学了几个字外,杨世彪跟何大强这俩人,就真的是大字不识一个了纯文盲了。
也就是说,手下四个兵,有一半是大字不识的纯文盲,剩下的俩人里,有一个还是充数的,只有慕容寿算是真正读过书的。
据说这还算好的,其他那些长矛兵,至少成都是跟何大强一样不识字的。
对此,唐居易也没啥可说的,毕竟在这个文盲率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时代,都是可以理解的。
大清朝为毛被人欺负成那样,原因有很多,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文盲太多了。
一个文盲居多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强国的,比如民国,比如印度。
总之,这些人里,包括慕容寿在内,全都是苦出身,他们加入太平军的目的,都是为了活下来。
因为据他们所说,太平军攻来之前,清军就已经带走了城里的存粮,还扫荡了附近村落的百姓存粮,带不走就烧,玩什么坚壁清野。
等清军跑了,太平军来了,太平军又来了一次搜刮粮草,搞的大家不加入太平军的话,根本没饭吃,只能等死。
其实就算家里有存粮的也不行,因为附近到处都是地主团练跟盗匪,普通老百姓如果不加入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当靠山,啥也剩不下。
实际上,他们当时如果不加入太平军,就只能当流民,或者当土匪。
相对来讲,加入太平军至少还能吃口饭,当流民跟土匪,就只能看运气。
唐居易就悄悄问,为何不加入清军或者团练武装。
他们就说了,一来是大家根本没机会投清军,二来么,投靠清军也没门路,清军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的。
至于投靠地主团练,那一般都是当地乡绅搞的私人武装,你去了人家也不收。
因为地主团练武装只要自己人,不要外人,觉得外人不可靠,还是个负担。
毕竟在这个战乱的世道,粮食才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尤其是在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多个人多张嘴,谁愿意平白无故接济来蹭吃蹭喝的人啊。
仗不一定是天天打,但人可是要天天吃饭的。
太平军就不同,这支太平军每到一处都要发榜招兵,也不在乎你是哪儿人,愿意把辫子割了,敢杀人,听指挥,就能进去当兵吃粮,所以大家就来了。
说的更彻底一点,这些人压根不懂什么天国圣父那一套,他们来太平军,就是奔着当兵吃粮来的。
如果太平军不能给他们饭吃,他们早晚要跑。
了解这些后,唐居易就不再多说了,毕竟大家没啥太多的共同话题。
而就在唐居易刚吃过饭的时候,忽然来了个手捧一堆东西的传令兵。
传令兵过来后告诉唐居易,奉忠王命,他升官了,现在是一名步兵两司马,手里可以管4名士兵,而对方送来的东西,就是唐居易的号衣、腰牌跟旗帜。
因为身为一个两司马,就要有自己的旗帜了,所以两司马也叫小旗官。
对了,成为两司马之后,身份就不一样了,以后别人称呼自己,就不能直呼其名,得称呼他唐善人。
善人不是好人的意思,而是太平军内部的一个尊称,师帅至两司马这几个级别的官,都称善人,比如某姓张的旅帅,就可以叫他张善人。
师帅之上,才可以称呼大人。
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升官,让唐居易一阵疑惑,毕竟他才当上伍长没多久。
尝试着问那个传令兵,没想到他还真知道原因。
原来是因为太平军最近又招纳了大量新人入伍,新兵数量徒增,所以导致基层指挥官数目不足,不得不把一些原来的基层军官快速提拔过去当基层军官。
但因为太平军的精锐主力不能乱动,不能随便把基层军官放出去,否则会影响战斗力,因此只能在新招募的杂军中提拔军官。
而唐居易因为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加上那个陈常佑也说了不少好话,所以唐居易在刚刚做了伍长后,没过半天功夫,就再次升官成了两司马,依旧在陈常佑麾下听命。
很明显,这是陈常佑很看重他唐居易,是想弄到身边重点栽培。
这让唐居易觉得一阵恍惚,只觉得这太平军啊,升官真的太容易了,简直如同儿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