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食色生香,一品美味小厨娘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一十章 第一场2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梁十七原本也想做燕皮馄饨来着,毕竟客来轩招牌菜之一么,不过制皮太麻烦,便放弃了这个想法,她瞧了眼隔壁的刘承福和郑正志,他们已经着手开始和面了。

  “夫人,我们做什么?”吴贵搓着手急的呀,别人都开始了,他们夫人怎么还愣着!

  梁十七不慌不慢卷起衣袖,取出糯米、香菇、咸鸭蛋、螃蟹、笋、虾、猪肉等十来种食材,将案台放的满满当当。

  她要做烧麦,没其他原因,她自个儿嘴馋了。

  他们清晨天未亮起床,再从林府出发到这里,站着等了大半个时辰,连口早膳都没来得及吃。

  和面的事情就交给吴贵和刘万,这两人都是做面食的一把好手,梁十七没什么可担心的。

  烧麦,又叫烧卖,"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这是最早烧卖的做法,后来朝代沿用,名字也没改,民间叫法却是五花八门,肖米、稍麦、稍梅、鬼蓬头……什么都有。

  也因言语和风俗的差异,各地制作出来的烧麦风味大不相同,豫州的切馅烧卖,徽城的鸭油烧卖,杭城的牛肉烧卖,赣鄱的蛋肉烧卖,临清的羊肉烧卖,姑苏的三鲜烧卖,湘城的菊花烧卖,广府的干蒸烧卖、鲜虾烧卖、蟹肉烧卖、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等,都很具有当地的特色。

  锅里热油,香菇丁在油锅里滋滋作响,赤色的酱油少许淋上一层,梁十七压着锅勺颠动炒锅,香菇丁裹着酱汁高高扬起,晃荡半圈又服服帖帖落回锅里。

  经过梁十七改良的酱油配上香菇独有的香气,霸道地在场地中挥散开来。

  “天,这是在做什么东西,怎么这么香!”

  “难道是面浇头?”

  场外的百姓交头接耳努力踮起脚尖寻找这股香味的源头,他们倒是瞧见前排东来顺的摊子里,岳榕在锅里捣鼓些什么,像是在做馅料。

  不过她锅里没热气,众人看了两眼便挪开了目光。

  下面热闹的场景台上瞧得一清二楚,李威见百姓闹哄哄的,好奇之下随口问了句:“他们在找什么?”

  董泰宁不以为意,抿了口茶,笑道:“估计看厨子做菜呢,老百姓么,就爱看热闹,平日里也没什么机会见大厨做饭,有些人怕是连食材的肉都没见过。”

  黄忻听到这话心里顿时一咯噔,转头去看李威,就见他脸色果然冷淡了下来。

  李威是太监,试问哪个正常人家会把孩子送宫里遭罪?留着传宗接代延续香火都来不及。

  他老家十分穷苦,又逢遭蝗灾,整个村子三百多人饿死了大半,他父母是为了他能活下去才割肉找了关系将他送进宫里混口饭吃。

  李威在村子里打小就没吃过肉,董泰宁高高在上的那句话可不就戳到了李威伤疤,穷怎么了?没见过肉怎么了?你董泰宁也不过是一介草民,没官没爵,哪来这么大脸鄙视旁人?士农工商,若真要分三五九等,泥巴地里种田的良农可比奸商高贵。

  董泰宁的一句话,不仅李威听了不舒服,张正信身为父母官,也觉得刺耳,他站起来抚平官袍。

  “张大人上哪去?”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下去瞧瞧,总不能在这里干坐一个时辰。”

  众人一想也对,坐久了腰酸背痛,还不如下去溜达一圈。

  于是乎,台上除了年迈的不愿走动,其他人都纷纷朝比赛场地走去,在台下散开。

  张正信和黄忻不是一路人,自是不愿和他凑一块儿,嫌他身上臭,贪污受贿的铜臭,林阳泽跟着张正信,其余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各走各的。

  评审的派系,在这里就可见一斑。

  茶楼里杨鸿云等人瞧得真切,跟在董泰宁和黄忻身后乌压压一大片,张正信却只有零星两个,崔桓见此不禁摇头叹气:“董泰宁和黄忻是一丘之貉,那些评审估计也都被他们买通,敌强我弱,弟妹此行怕是有点危险。”

  杨鸿云指尖有一下没一下敲着窗台,眉心就没松开过,他此刻盯着楼下,却是在想:他分明让暗十写了信给舅舅,他们怎么没来?

  吴勇哪里是不想来,他和崔凌云是有事绊住了,一时半会儿抽不开身。

  而这边众人走到比赛场地里,才明白百姓探头探脑是为何故,实在是这股味道太香太诱人,他们来之前都没有吃早膳,这时候突然闻到食物的香气,肚子都有些躁动起来。

  “了不得了不得,能把食材的香味激发到这种程度绝非一般人,走走走,快去看看!”说话的人是临安某家族的长老,姓连,单名一个金字。

  连金年轻时候也当过厨子,差点还进宫当了御厨,可惜他后来手伤了经脉,拿起菜刀就抖。

  他如今不当厨子了,嘴巴却是越发挑,鼻子也灵,这不,一闻到香气就迫不及待地要过去瞧瞧。

  董泰宁脸色那叫一个难看,他们一群人都已经走到蓬莱阁和知香斋前了,连老头就突然跳出来要拉着人走,跟他们过不去呢?

  连金哪里知道董泰宁心里那些弯弯绕绕,见他们不走,他就自个儿找呗,离了队伍他是没腿还是咋的。

  他平日里就看不起董泰宁拉帮结派的做派,把临安府搅得乌烟瘴气,背对着他们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嘀咕:“蠢货。”

  路过东来顺的摊位,连金忽然脚步停顿,扫了眼岳榕手里和着的面,眉头皱了下,并没有说什么,随后大步离去。

  那小姑娘和面的手法好生眼熟,就是感觉差了点什么,有点不伦不类。

  连金摇摇头,不再多想。

  他循着香味一路找去,七弯八拐,终于在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客来轩的摊位,他抬头一看,嚯!这字可以啊!霸气!

  连金退下来后人生爱好除了吃便是搜罗各种字帖,他早年家里穷,读不起书,等年纪大了,心性沉淀下来倒是学了不少,如今瞧见杨鸿云的字亦是心生欢喜。

  他站在路边欣赏了好一会儿,方想问问摊主是谁写的字,一看,嗬!摊位上挤满了人。

  原来是一炷香的时间已过,外头的三百名食客被放进来了。

  连金搔搔脑袋,犯愁,这该怎么进去?他这老胳膊老腿的,跟人挤,也挤不过啊。

  “大伙儿别急!我们的烧麦还要过些时候,大家不如先去别的地方逛逛。”

  原来是做烧麦,连金默默点头,倒是个好想法,他一路走来尽瞧见面饼饺子馄饨面条,还有人傻不愣登的做包子,一个时辰光是发面都不够,哪怕发了面,等他做好,食客们在别的摊位都吃饱了。

  食客们见蒸笼里的烧麦才摆了一半,都没上锅蒸,便听从梁十七的话,一步三回头,推推搡搡地往其他地方走。

  倒也也有几个闻着锅里香菇鲜肉糯米饭的香味不肯挪地的,就站在摊子旁边咽口水。

  连金走到摊位面前,看到隔壁的人,愣了:“张大人,原来您也在这里。”

  张正信朝连金点点头:“连老,要不要尝尝?”

  连金这才发现他手里端着一碟吃食,这吃食做的十分精致,形似白兔,通体莹白,左右两点眼红,瞧着很是可爱。

  “这是什么?包子?”

  刘承福笑着解释:“是饺子,玉兔饺。”边说,打开蒸笼给他捡了三个放盘子里。

  连金欣然接过,凑近了看,更觉得这玉兔栩栩如生,耳朵、脚、尾巴都清清楚楚,他嗅了下,没闻出馅料的味道,拿起咬了一口:“唔,这味道……是虾仁打碎了和肥肉揉一起的馅,可惜这个时节的笋不够鲜嫩甘甜,不然滋味更妙。”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