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食色生香,一品美味小厨娘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三十六章 科考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日后,芙蓉斋随之开张,梁十七等人想了许多名字,最终在一众糕点里,挑了个味道最为大众普遍的芙蓉糕作为店名,主打的糕点也是芙蓉糕。

  相比较客来轩分店的开张,芙蓉斋的阵仗显得低调不少,但过往行人但凡瞧见匾额右下角那“客来轩”三个小金字,都会忍不住进去看一看,买一些糕点回去。

  有了糕点铺子,客来轩往后便不再出售任何糕点,包括甜品。

  梁十七本打算再开一家西式的糕点铺子,不过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将想法先行摁下,等以后厨子队伍壮大再将计划一一实施。

  这天难得放晴,冬日暖阳斑驳地撒在路边雪堆上,幻化成一幅柔暖的画卷。

  客来轩生意一同往日,趁着天气好,临安城外的食客也忍不住赶来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只是,他们一跨进门就倍感疑惑。

  “不对啊,客来轩的装饰怎如此简陋?难不成是我们走错了?”

  伙计甩着布巾迎上来,笑着接话道:“没错没错,就是客来轩,您几位啊?”

  那人说了数,坐下后依旧不得劲。

  “你们杨夫人呢?怎么她不管装修啦?”

  “客人您说笑了,我们夫人就在后厨忙着呢。”伙计倒茶端水,“此处铺面虽好,但也只是暂时的,等过段日子,我们得搬郊外庄子里去。”

  “还搬?你们这是孟母三迁呢!”食客无语了。

  伙计忙赔笑:“您放心,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所有同客来轩的铺子都在郊外的庄子里,吃喝玩乐住样样俱全,等庄子建完了,再请诸位前去光临。”

  “你说的郊外该不会就是原先荒废了十来年的那片地?”

  “客人您可说对了,就是那块地。”

  “呦呵!你们崔老板行啊,这么大块地都被他拿下了!我兄弟先前想从林老板手里买来做养马场,出了高价林老板都不肯让,没想到竟是被崔兄弟得手了,啧,不服老都不行。”

  “这话我不依!客人您哪老了,要我说您瞧着也才二十出头,正值青少呢。”

  “听听,大伙儿听听,我就说客来轩的伙计嘴巴跟抹了蜜似的,说话一个比一个中听,得嘞,看来咱们今天不出点血都不行,我也不矫情点菜,你就自个儿看着办,有什么招牌菜都上来,爷不差钱!”

  “诶!好嘞!您几位稍等!”

  遇着阔绰的爷,伙计笑得见牙不见嘴,手里的木盘都好似轻巧了许多,欢快地往后厨跑去。

  不像其他酒楼的伙计惯是没眼色会捧高踩低,客来轩的伙计有眼色能说笑逗趣,活干净利落,从不贪财,这也是食客们喜欢上客来轩吃饭的原因之一。

  就因这事儿,汉口县的酒楼老板还曾跟梁十七请教过,让她出个章程。

  梁十七倾囊相授,他们却是学不来。

  崔钰听完他们的抱怨就笑笑,心说,他们崔府調教出来的人能和普通杂役一样么。

  之后这事也是不了了之,那些老板再眼红也只能干看着。

  ——

  月初时,县署张贴告示,公示童生试第一场考期定在二月十六。

  林阳泽是秀才,不必考试,杨鸿云回了趟万里书院,携师长同窗去县衙礼房报名,写清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以及容貌特征。

  同时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还得写亲供、互结,即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具结。

  并请本县廪生具保,称之「认保」。

  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倡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完成以上,方准考,名册分存县署。

  各县皆有考场,考四场还是五场由县官决定。普通科考棚,大小均座北朝南,最南有东西辕门,圈以木栅,有一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龙门后为一大院,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北有三间大厅,中间为过道,考官坐西间,面东点名。再北有很多简易多排座位,供考生写作。

  入场前,有搜子搜查考生全身,防止怀挟抄写等纸张入场。

  若是那场监考官严苛,不仅要脱衣搜身,连携带的馒头干粮等吃食也是要细细掰开查看。

  文人多傲骨,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脱光搜查,羞耻的不是一点两点。

  梁十七先前听闻科考的考场又阴又冷,考生还不许穿夹袄,冻死的都不在少数。

  就说去年林阳泽考的那四场,便有人不懂规矩穿了夹袄,结果在搜身的时候被搜子撕的七零八碎,哪还能穿,那人就穿着单薄的夏季旧衣在考场里瑟瑟发抖,连笔都握不住。

  但林阳泽也说了,汉口县是张正信主考,虽然规矩严,但会在考场里准备烤火盆给考生取暖,比起其他县衙里的不作为,张正信绝对称得上是最具人情味的考官。

  崔钰一听这哪行,他哥身子骨差成这样,要是他所在的考棚没分配到火盆可怎么办?

  他和梁十七以及墨汐等人一合计,兜了银子,以客来轩的名义捐给县衙,让张正信确保每个考生都能拥有火盆。

  此乃义举,是为汉口县考生谋福。

  张正信没有推辞,还在汉口县张贴榜单告示,投桃报李,大肆宣扬夸赞客来轩仁义,是天下商贾之楷模,反正是大吹特吹,好话不要钱地往上头添,看的梁十七脚趾蜷缩,尬到差点抠破绣花鞋底。

  客来轩名声本就响亮,这回更是在书生学子中刷了一波好感。

  汉口县的考生心中感激并与有荣焉,有钱的去捧个钱场,没钱的就用诗词歌赋来传颂客来轩的善行义举。

  其他县的考生就有点难受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怎么人家县的商人讲究仁义道德,咱们县里就没有?

  而他们县里的商贾比他们更难受,不学客来轩,显得他们不够高尚,不够仁义,可真要捐,几十个火盆不值钱,可碳贵啊!

  冬季的碳比银贵,饶是皇宫里,都有用不上碳的小主,他们哪来这么多钱白送给这群考生?

  有这个闲钱,他们自个儿买碳取暖不好吗?

  还有商贾纳闷,客来轩捐了这么多碳火,他们难道不用过冬?

  盘了炕的梁十七表示完全不慌,至于捐的那些暖碳,是杨鸿云在冬季初四处搜罗而来,梁十七怕冷,他就囤了一仓库的碳备用。

  崔钰原本还愁呢,不用掉受潮可怎么办?

  这下刚好,解决了!

  二月十六那天。

  梁十七怀揣着心事,天未亮就起床为杨鸿云做早膳,她不放心杨鸿云的吃食经手他人,更容不得出一点差错。

  素汤面,窝两个蛋,一根油条。

  虽然古代没有百分制说法,不过讨个好彩头么,没那么多讲究。

  杨鸿云挑了挑眉,没多问半句,慢条斯理地吃了个干净,随即接过梁十七备好的考篮,同崔桓坐上了马车。

  一路上暗卫保驾护航,绷紧神经,坚决不让任何一人靠近,哪怕是只鸟也不行。

  黎明前,马车顺利到达汉口县考场,张正信一一点名,由搜子搜查童生篮子内装的文具食物,以及准考证明入场。

  汉口县考生不少,有近两百个人,年纪最大的五十多岁,年纪小的才十岁出头。

  考生分四排,每排五十人,院中立有糊纸灯牌,容易看清,依次渐行,点名入场。

  搜子认得杨鸿云和崔桓,应该说,汉口县当差的就没人不认识这二位爷,然而认识归认识,该查的还是要查,只不过手脚轻了些,不敢太过放肆。

  杨鸿云和崔桓穿得不厚,搜子很快就搜完身,等拿过他们手中的篮子,不免好奇他们会带些什么吃食,如今谁不知晓客来轩的饭菜是出了名的美味,既是梁十七的相公,准备的饭菜应该不会差?

  可要是他们真带了特制的饭菜,他们是放还是不放呢?搜子认认真真思考了一下。

  等揭开篮子盖,搜子的脸就垮了下来。

  失望,没有山珍海味,不过花样到不少,有切成薄片的千层马蹄糕,蜜糖层金黄半透,夹着奶白层,绝对塞不下挟抄,剩下的就是和旁人一样的大白馒头和烙饼。

  搜子将馒头掰开,又查了烙饼,没查到东西才放他们进去。

  走进院子,崔桓才松了口气:“幸好弟妹做了两手准备,这被掰过的馒头,我怕是难以下咽。”

  杨鸿云闻言亦是无奈摇头:“忍忍,也就四天时间。”

  待考生到齐,先教官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背后,再集合做保廪生,次第向考官一揖致敬,立考官旁监视。童生点名入中厅大堂接卷,高声唱某廪生保,廪生确认后应声唱廪生某保,此为唱保。

  如做保廪生对考生有疑时,立即县官查察或扣考,大堂上有酒水伺候。

  考生按卷上座号,入座,衙役用牌灯巡行场内,考题贴板巡回展示,考生填涂准考证号,诸考生开始写作。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