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技术型工种(快穿)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 387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收徒弟这件事, 对纪师傅来说是没什么新鲜感的。

  造桥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按照现代的分工,一个总设计师,一个总工程师, 还要有什么监理, 下面一层的小工程管理者, 再进一步细分到底层, 真正开始工作的那些也不可能都是没什么文化底蕴的农民工。

  纪师傅祖辈传承下来的, 相当于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职位,下面的那些也是需要人做的, 而这些人还要是信得过的人手,能够完美地理解他们所需要的摆放位置,不会出现差之千里的情况。

  所以,收徒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些人必然需要知道部分的知识, 哪怕不是全部核心的技艺传承, 也需要有一些外围的传出去, 他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不是随便招徕人手就可以的, 需要懂得一定的技术,这就是有门槛了, 而与其用别人的人, 还不如用自己的人, 徒弟就是一种很稳固的拉拢手段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句话在古代基本是能够落实到位的。

  纪师傅的爷爷收了很多徒弟, 纪师傅的父亲也收了很多徒弟, 到了纪师傅,以前的那些大辈分的“徒弟”他都支使不动,也只能收一些徒弟来帮手。

  在收徒弟这方面, 纪师傅已经很有自己的心得了。

  谁想学,就把儿子带过来看看,问几个问题考较一下,不算笨,能听懂话,做到位,就可以收下了。拜师的钱粮什么的,意思着给,给多给少,纪师傅都不计较,不一样的是,给的多的他就多照顾一下,给的少的就可以放养了。

  这些徒弟的来源也很复杂,有的是父亲爷爷就在纪家当徒弟的,如今把儿子孙子送过来,半是报恩,半是想要学到核心技艺。

  有的是常年跟着做工的那些,年龄可能大了点儿,但是真的想要学这门手艺,便也会过来拜师,有个名分才好正大光明来学。

  这年头,偷师是很让人不齿的,而有些东西,也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偷师的。为什么要在这里选址,为什么要在这里定位,为什么要用这根木头而不用那根,为什么要选择这块儿石材… …

  种种细碎的问题,每一项都能延伸开来讲一堂课,只凭看,怕是看不懂。

  再有,古代没有什么大型的机械,真正需要造桥的时候,通常都会依靠人力,这也就意味着某种选择局限造成的技术壁垒,怎样造一座石拱桥,该是怎样的弧度才能够支撑那样的力,该是怎样的黏合才能够不至于垮塌… …各种精细的计算,没有公式的情况下,对很多人都恍若天书,只能以“经验”“技术”来理解。

  在这方面,就格外讲究传承,需要师父讲了才能知道。

  而师父一辈子也未必能够造几座桥,人力的限制,物力的限制,有的时候一座桥一造三年都算是时间短的,若有更大的难度,怕不是几十年都要耗费在造桥上。

  像是某个山区,就有一种桥,叫做藤桥,采用天然的藤蔓植物来造,却并不是把它们砍伐下来当做绳子弄成变相的“绳桥”——稍作编织,或成两边儿护栏的麻花状,或者如同席子一样在脚下供人行走。

  这种藤桥是先把精心选择的一种藤或者几种藤种植在两岸,再在对方生长过程中做出一定的修饰,让它们往着一个方向生长,最终延伸出来的长度可以勾连成桥,但,仅是中间接触能够打结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它们缠绕在对面的藤上继续长,长到能够在对面爬地爬树,扎下坚实的根基来,这条藤桥就基本成形了,之后就是一系列的修饰铺垫,方便行人来往。

  也可看做绳桥,但它本身所需要的是藤蔓的生长时间,一座桥,几十年,并不稀奇。

  而它的天然稳固性,却要好于那些可能腐坏的绳桥,毕竟,藤蔓还是活的,只要持续生长,只会更加粗壮,更加结实。

  一个人,一辈子,又有多少个几十年呢?

  这样的藤桥,便是有幸建造,可能一生也只得一个,更不要说很多藤蔓未必能够支撑多少重量,这其中需要考量很多技术层面的事情,并不是想要什么桥就有什么桥的,还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纪师傅祖祖辈辈都是造桥的,他们所能积累的经验就是这些可能旁人一生都未必碰到的新式桥梁如何建造,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后辈人听了就能增长见识,更不要说他们真的建造过,积累下来宝贵的经验,破解了技术上的疑难,让其有可能实现。

  这些经验疑难,很多都是一次性的,如同那藤桥,未必还能建造第二个,独一无二,自有其珍贵之处。

  正是这些积累,让纪师傅有了如今的名望,连官府都能第一时间想到他,这是大匠才有的待遇了。

  这也是那么多人,明知道纪师傅未必会把真正的核心技艺传出来,却还父亲拜师儿子拜师,争着来给纪师傅当徒弟的意思了,对方随便漏出来一点儿什么,他们就可能受用不尽,这样的宝山,岂有不入之理?

  当然,对外行来说,就未必那么清楚了。

  他们看到的只有纪师傅徒弟不少这一条,听到是小弟子,不少人都收了稀罕的目光,还有人赶着之前那人屁股后头去报信。

  于是,刚过了桥,看到过来迎接的纪师娘,手中提着的就不是菜刀,脸上带着的也有笑容了。

  “这就是你新收的小弟子啊,真是个好孩子,来,喝糖水!”

  补偿一样的,纪师娘格外温柔地给纪墨递上了红糖水,纪墨还没喝,就甜甜地道了一声谢,“谢谢师娘。”

  “谢什么,不用谢,乖啊,等会儿就吃饭了。”

  纪墨的年龄小,比纪师傅的二儿子还要小四岁,长得好又乖巧,看得纪师娘心花怒放,人类对长得好看的幼崽的喜爱,总有些天然而然的意思。

  双手捧着大碗,纪墨老老实实坐在门槛上喝糖水,红糖被热水冲散之后,颜色并不那么深,水中似还能看到一些杂质,这是红糖成分不纯的缘故。

  农家的大碗有些粗笨感,细细看,还能看到瓷面上的黑色颗粒,手指抠一抠,抠不动,果然是做的时候就没弄好。

  纪墨当过修复师,烧瓷不是专业,多少却也知道一点儿,脑子里把那点儿知识转了转,就听到屋里纪师娘给纪师傅也送了红糖水,让他喝着润口,还有些嗔怪地跟他小声说:“突然带了个小孩子回来,我还以为… …”

  “以为什么?”纪师傅难得被如此伺候,见女人的样子,就知道她心里头在想什么,人们总说女人心海底针,却不知道,她们其实也是最好懂的,心里惦记的男人也惦记自己,不花心,就足够了。

  纪师傅看了她一眼说:“这个跟那些弟子不一样,也是咱们家的,就当多了个儿子养着,以后也孝敬你。”

  纪师娘往外看了一眼,看着纪墨的背影,刚才让他喝糖水,他就老实坐在那里喝糖水,并不回头看,也不四下张望,格外乖巧听话。

  “你这是什么意思?他真不是你… …”纪师娘板了脸,怀疑再次写在眼底,若不是这两个长得都不像,她恐怕真的以为… …

  纪师傅瞪她一眼,凶道:“妇道人家,就不能想点儿有用的,这要是我儿子,我做梦都能乐醒!”

  什么做梦乐不乐的,纪师娘才不管,只听到他的意思否认了,便松了一口气,脸上重新和悦起来,却还追问:“那你什么意思?我又不是没给你生儿子,两个儿子,还不够孝敬你!”

  “什么跟什么啊,胡搅蛮缠!”

  纪师傅不太乐意说这些琐碎的事情,可看妻子不明白,到底也只能耐下心来说教,不然怎么办,妻子不懂事,可不是要丈夫来教,难道还能退回娘家,让丈母娘教吗?那样教出来的,还不知道是要向着谁家。

  两人年少夫妻,哪怕聚少离多,但性子都熟悉,这会儿便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心要让儿子上进,我也不跟你争,总也没有错,可老纪家的手艺,总不能就这么断了传承,你也总要让我有个交代。”

  匠籍不高,却也不是商籍那样重重限制,后世子孙若是争气,未尝不可读书上进。

  纪家几代人积累,到了纪师傅这一代,已经有了供儿子读书的底气,所以,大儿子生下来,妻子说让送去读书,纪师傅也同意了,嘴上无毛的县太爷都能对着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他也想自己的儿子有一天能那样威风。

  可惜大儿子读书不怎么样,倒是对经商感兴趣,有点儿小聪明,也在私塾结交了几个人脉,后来干脆不读书了,在外头当着掌柜,说起来,也算是能耐人的代表了。

  等到二儿子,依旧送去读书,如今才九岁,看不出什么来,可那自小读书的孩子,到底受不得苦,做不得农活,更不要说造桥铺路这样来回奔波,许多年未必见成效的活儿了。

  风吹日晒雨淋,若问造桥和农活哪个更苦,恐怕也是不相伯仲。

  作者有话要说:  抱歉,今天晚了点儿!上午买衣服去了,回来晚了,购物使人快乐!算账使人清醒——为贫穷添衣,要保暖,不要贵!

  大家也要注意身体啊!今天真冷,嘶... ...

  感谢在2020-11-27 13:06:28~2020-11-28 13:50:5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盛与桐 3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