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技术型工种(快穿)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492章 第 492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纪清志, 医师,淮阴未长县人,其祖为朝廷御医之列, 及父, 辞官乃归, 隐于乡野,不以祖辈为傲,苦研医术, 术成著书… …”

  “纪墨,纪清志之子,独此一子,钟爱非常, 其母早丧,幼时便带于身边, 耳濡目染, 教授医术之道… …四岁知悉千种药材特性, 五岁炮制药材, 六岁学望诊,七岁会切脉,八岁已随父踏遍南域诸城,广研医理… …十五岁, 已有《纪氏医谱》初稿随行… …一生未婚, 无子, 养子有四, 分别为纪言,纪念,纪君, 纪安,传其医术,以广纪家门庭… …”

  “其人行医数十载,后遇河阳王,医治其疾,得其嘉赏… …是时,医术门庭,敝帚自珍,难以广传,纪氏有意兴医,传业天下,愿普世之人,未有因病而死者… …更著养气功,可延天寿,立足于《纪氏医谱——脉经篇》,通习经脉者,皆可习之,气感一生,诛邪难侵… …”

  “其上,原有一师兄齐鹏,天锡魏县槐村人士,七岁因瘟疫逃亡,十三岁始入师门,少时于纪氏医馆安身,后… …后再无所闻,未知下落如何,偶尔记起,叹息而已。”

  “医者难医者,在心,在情,在意之所变,瞬间流转,难以定矣。”

  “老梦将死,见后世之展厅列陈,知此书可传世三千余(年),梦醒而笑,知寿终当在此日,遂做别篇,夹于书中,望后世有人观之,莫忘先辈… …纪墨绝笔。”

  这样一篇文字被翻译成现代语言,广而告之,不少人还在网络上热议其中种种,有人开始拿出家谱翻阅,表示自家就是那纪君所传,如何如何,更有人被最后一段文字所惊,庄周梦蝶之事,真耶,幻耶?

  若幻,又怎么如此精准算计,知道遗此一册呢?

  这篇文字,据说是夹在书册的夹层之中,寻常翻阅,几不可得,哪怕是现代的水平,能够从中取出来的文字也多有残损,即便如此,文字中的内容,也让很多人哗然。

  “擦,这不是课本错了吗?我还记得自己答过一题,问对医术传世贡献最大的人是谁,答案是河阳王。现在看来,应该是纪氏啊!”

  “河阳王也没错啊,若不是河阳王支持宣传,哪里能够传世,凭着一个普通大夫吗?”

  “什么普通大夫,分明是御医传承!”

  “就算是御医传承,也都是辞官之后了,能有多少名声,不是河阳王,怎能… …”

  “可是,之前不还说是河阳王精研医术,方才有了那《纪氏医谱》吗?以前我就奇怪,为什么叫‘纪氏’,这不是说是姓纪的人的医谱吗?果然,就是纪氏的。”

  “就是,就是,还有人说什么河阳王是异姓王,真是歪理邪说!”

  数千年历史,能够名列其上的人名实在是少之又少,皇帝一脉,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名列其上,更不要说一个相对偏远的宗室河阳王了,没有史官为之传记,青史上,也不过是一笔“河阳王献书”,便可略去此人了。

  对政治变局没有什么贡献,不涉及历史大事件,最后能够留名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河阳王哪怕有医书一事,也只在野史之中又多了几笔而已。

  “咳咳,你们都不好奇那养气功是怎样的吗?”

  “气功嘛,说不定又是那种欺世盗名的东西,《脉经篇》都没有了,咱们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啊!”

  “古人见识愚昧,说不得是夸张说法,咱们都知道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让身体更健康,说不定那纪墨就是哄着河阳王运动,这才让河阳王成了著名的长寿老人。”

  “我看也是,哪里可能延寿呢?”

  “河阳王那样尊贵,医疗资源充足,说不定平时保养好,这才… …”

  不知道多少人为了这篇文字之中提到的东西议论不休,网络上更是热闹,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多少猜测出来,更有人对纪墨那夸张至极的自述而笑喷。

  “古人还真会吹啊,四岁就知道药材药性了?”

  “还别说,我记得早年间也有小说是这样写的,哈哈,玛丽苏汤姆苏啥的,鼻祖啊!”

  “可不,鼻祖就在这里啊!快来拜见!”

  “不至于,就算是有夸张美化,也不至于如此!”

  “弱弱地说一句,你们不觉得可能是真的吗?”

  “怎么可能,你还记得自己四岁的时候吗?说不定还在玩泥巴… …”

  “御医世家嘛,说不定真的可能呢?”

  本来对这册医书并没有多少关注的人,也因为这越来越热的话题而关注起来,他们更不相信的是这篇文字之中所言的成就,竟然那么早就有了解剖吗?

  相比于网上的热闹,还有那些外行人的喧嚣,一些内行人则都是沉默。

  “这上面说的很有可能是真的。”

  有些事情,可能当事人不说也就罢了,但他做了,那么从其他的方面就会找到一二印证,别的不说,纪氏弟子传承下来的医书就能说明一二了。

  他们那一代,可能只是跟着纪墨的工具人,默默地做着一些事情,在纪墨名下,宛若阴影一般无人在意,可等到后来,有人成为御医了,开始传承这份医术,从中受益,追念祖宗的时候,就会做出记述。

  这些记述在没有具体联系谁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单薄的人名,“师从某某”的简单句子,可等到有了实际的文章出来,便能发现,这个某某说不定就是纪墨。

  这般例子着实是不少,包括外界所不知道的河阳王的墓葬发掘,其中的陪葬物都能证明一二。

  更不要说万医楼最开始赖以成名的依仗就是《纪氏医谱》,可以说纪氏是抹不掉的一笔。

  只不过,比起默默如纪氏这等没有详细来龙去脉的医师,河阳王推广医术的功绩也是不能抹去的,将功绩归于他的名下,也没什么问题。

  便是这篇文字之中也说了,若不是有河阳王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做到。

  “大手笔啊,就算是在当时,这样用死囚的性命来验证药方,也是非常需要魄力的一件事啊!若不是河阳王开明,恐怕也不会有《纪氏医谱》了,或者说不会有那样完备的《纪氏医谱》。”

  残留的一册书并不意味着《纪氏医谱》失传,事实上,它的传承一直未曾断绝,无论是纪墨的那几个弟子,还是后来从事医疗的大夫们,都脱不开这本书的影响。

  以前也曾有人提过,自家祖上是从《纪氏医谱》开始学医的,更有人罗列过当时的考题,如同现在厌考的学生一样于随笔上骂“纪氏可恶,非出此繁杂抬高门槛”让其不得医考而入。

  可以说,当时很多在现在看来先进的东西,若是细寻根源,竟是都出自《纪氏医谱》,这就很离谱了。

  “这不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一个专家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的眉头已经皱得死紧,这件事,真的很难让他理解。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该是曲折向前的,可能会因一时的波折原地踏步,或者后退一二,但总的来说,总还是向前的。

  被现代所抛弃在历史之中的技艺,未必是不好的,只是它可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拖了发展的后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雕漆,一件雕漆作品,需要铺设五百多层,花鸟鱼虫,飞龙彩凤,山水自然,成品看起来的确足够精美,所需要的工时也格外动人。

  那等技艺,据说要一层干了才能弄下一层,五百多层,意味着多长的时间?

  而这样长时间所换来的价值,不是说卖不上高价,而是真正的高价很难落到手艺人的手里,得不偿失,总还有更赚钱的活计等着,穷则思变,最后就渐渐被废弃了。

  现在想来,遗憾,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便好似让现代人坐下来绣花,所绣出来的东西,若硬要说比机器绣得灵性,那就实在是强行挽尊了。

  不知道多少人经年苦练的手艺还比不上机器走的一趟线,最关键的是,机器忙而不乱,速度还快,比那等手艺不精,连返工都麻烦的人工来说,总是好了很多。

  总的来说,发展总应该是阶梯向上的,可《纪氏医谱》呢?出道即巅峰。

  后续的确有人完善相关的东西,却也是在《纪氏医谱》的基础之上,真正论起来,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在对方提出的范围之内研深,说是从未超越,也不为过。

  这怎么可能!

  “这要是放出去,恐怕大家又会说这纪墨是穿越的了。”

  一个专家状似轻松地玩笑着,今人观古,总能从古代找到一二智慧的光点,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大的那些就好像是过于超前,超前到像是现代人能够做出的事情。

  便是小的那些,仿佛也是暗藏神秘,其中自有不可说之隐,等待后人深度挖掘。

  文章被妥帖存放,跟书册放在一起,共同落户在一个展柜之中,这一次,展柜内的书册也可自动翻阅,以一种匀速的频率,让人看到那些文字记载,前面的小标签上也多了一个编码,扫了之后便能知道其中的具体翻译,方便有心之人阅读理解,知道史有明珠,未曾遗也。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