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78章国不与民争利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志刚登基时,国家灾祸连年,导致口粮短缺,大量的黔首抛弃土地去流浪。

  无衣无食的灾民们揭竿而起,四处劫掠,情况糟糕之极。

  这几年,通过大肆发展农业,以及扩大土地移民,勉强算是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也仅仅是能够自保,并没有多少余粮存储,也因此农业生产依然排在国家计划的重中之重。

  通过扩张,刘志积累了一些财富,缓解了财政紧张的问题,却也绝对称不上富裕。

  而且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使百姓们能够休养生息,刘志已经对十几个遭过灾的郡,免除了大部分的赋税。

  新移民的地方,也有数年不收赋税的优惠政策,这样细算起来,能收赋税的地方本就不多了。

  如果因为皇帝行冠礼,再在全国范围内免除个几年,岂不是很快就会捉襟见肘。

  因此,这个站出来反对的官员,就是户部尚书,他掌管着国家的赋税收入和支出。

  免起来是容易,他们也少了很多事情做,可到了支出的时候呢,其他部门就只知道伸手要钱。

  没有收入,国库里那几个钱一旦用光了,找谁要去?出了事还不是他们的责任。

  所以,对于户部来说,自然是钱越多越好,有钱才好办事啊。

  中书省大学士袁盱也表示了赞同,他曾经直接管理过户部,知道他们的难处。

  而且按照汉时的旧例,一般都是免除三到五年的赋税,他是真的不看好,大汉现有的财力能够支撑这么多年。

  国库不够充盈,这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情,尤其是他们这些国之栋梁,心里都是门儿清。

  大家揣摩着皇帝是不是不好意思自己说出来,所以想借着臣子们的口下个台阶。

  毕竟有这个旧例在,搞不好很多人心里都在盼着呢,若是陛下直接宣布不免了,恐怕会引起许多人的怨气。

  这种事情在以前顺帝时,大家做得多了,反而是刘志登基之后,他们几乎没有遇到过这般情况。

  所以臣子们一片附和之声,纷纷表示如今国家艰难,大赦天下就不错了,再赏赐些东西下去,与民同乐就行了。

  就在众

  人以为该一锤定音之时,却偏偏有个不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

  “臣以为,不但要免除赋税,还至少要免五年,如今民生多艰,正好趁此机会让他们休养生息。

  且也可显示陛下的仁德之风,让万民传颂。”

  谁呀?这么不识趣。

  众臣定睛看去,却是内府总管房植,原先的少府令,他向来孤高耿介,行事一板一眼,当初刘志正是看上了这一点,还让他负责过首次科举考试。

  此人说话做事本就不随大流,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不稀奇。

  这样说岂不是让皇帝下不来台,向来长袖善舞的曹腾正准备替刘志解围,他却自己先开口了。

  “哦?那房卿觉得,这几年的财政支出,该如何是好?”

  众人微微一愣,但发觉他语气并无任何不悦,难道他们都猜错啦?

  房植才不会揣摩刘志的脸色,直接侃侃而谈。

  “国不与民争利,黔首小民每日早出晚归,所得仅够糊口,交完赋税便得忍饥挨饿,即便是丰年,也依然如此。

  陛下所说国之才财政,如今商路已通,所获之利以百倍计,朝廷远征乌孙,所费岂止万千,为商者自当回报君恩。”

  一席话,说得众人都哑口无言,是呀,人人都忙着扩大家族生意,忙得热火朝天,不愿意放过这天赐良机。

  却没有谁想过,这个机会完全就是陛下为他们争取来的,当初他对辽东用兵的时候,在坐的可没几人赞成。

  东汉盐铁官卖,自然没有税收一说,其他的东西,会有市税,也就是交易税,山泽园林的产出也会单独收税。

  当初西汉时,因为有丝绸之路的存在,商贸发达,朝廷会收取专门的关税。

  但到了东汉,商路断绝,坞堡兴起,所以便取消了关税。

  经房植一提醒,众人自然又想起了这茬,秘书省大学士尹颂第一个站出来叫好,极力赞成。

  袁盱稍微犹豫了一下,也表示了支持,于是接下来,陆陆续续有不少人表态赞同。

  刘志一笑,他打通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展工商业,使得国家强盛起来。

  此时生产力低下,开放商道之后,若两边差别太大,势必会有很多农民放弃田地跑去从事手工业,或者

  是经商。

  这个问题别说古代,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没办法解决。

  所以古时候很多朝代都会用户籍来限制农民,不准他们轻易的离开土地。

  甚至在礼制和阶级上贬低商人,士农工商,将他们排在社会鄙视链的最底层。

  某些朝代偏激到不允许商人入仕的地步,从思想根源上打消农民经商的念头。

  但现在,这种思想才刚开始萌芽,并没有深入人心,刘志又刚刚放开了户籍限制,如果农民还要交高额的赋税,后果就会很严重了。

  此时免除农民的赋税,的确很有必要,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毕竟此时的百姓都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要。

  如果不是实在过不下去了,大多数的农民是不会抛弃土地的。

  “言之有理。”

  刘志的赞赏也就是他的态度,房植的提议得到了采纳。

  “朕想重开关税,诸位有何想法?”

  既然重开商路,收关税就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再说了,西汉时已有先例,谁也无话可说。

  “就按高皇帝时规矩收取,陛下以为如何?”

  一阵沉默之后,有人给出了建议。

  所谓的高皇帝旧例,其实是吕后二年颁布的,不仅收取市税,还收取关税。

  当时的商业并不是很发达,税率并不重,按此规矩吃亏的肯定是朝廷。

  果然,见刘志面沉如水,立刻就有人献计。

  “不若按武帝时期规矩算,毕竟那时也开了商路,情况类似。”

  汉武帝为了填补军费上的巨大开支,又加收了均输和算缗,也就是运输税和财产税。

  这税率可就不低了,收取得十分之重,使得西汉时期大部分商家都追逐暴利行业,其他的产品都不愿意做了。

  “朕觉得,关税肯定是要收的,但要根据物品利润来收,不能像从前一样,按照货物多寡收取。”

  此言一出,众人都纷纷称赞,无论如何,不管他们心里是否愿意,至少表面上不得不同意。

  “还有,市税以后只收取店铺的卖货一方,不再收取买货一方的费用,所有作坊按照出货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收取赋税。

  户部专门成立一个税务机构,核算和收取税赋。”

  到了此时,众人哪里

  还不明白,陛下分明就是早就有所打算,却在这里装模作样,引导他们自己先说出来。

  果然是越来越滑头了,让人防不胜防。

  仔细想想陛下这样的收取方式,主要打压的是收取暴利的商人,其余的小商贩和普通市民影响不大。

  于国于民确实是好计,可对于他们这些手握资源的大家族来说,就不那么友好了。

  房植眼睛一亮,简直就是举双手赞成,“陛下此举甚妙!”

  众人斜眼看他,都知道房植两袖清风,家无余财,怎么收也收不到他头上去。

  纯粹有点幸灾乐祸了。

  第二个站出来支持的是曹腾,他是宦官出身,却也是宦官中少有的清廉之人。

  尽管为人八面玲珑,却并不贪财。

  他家中也有些生意,虽然和世家大族比不了,但也算可观了,因此他的拥护,让袁盱也是面上一红。

  汝南袁氏家族庞大,乃是累世巨富,几乎所有的生意都有涉足,且做得风声水起。

  譬如这次使团出行,里面就有好几位袁氏的代表,带着不同的生意出使外邦。

  所以刚听到刘志的话时,他有些犹豫了,毕竟作为家族实际的掌权人之一,他必须为之考虑。

  但曹腾的发言却给他敲响了警钟,袁氏如今一门二公,可谓是树大招风,如此情况下,若是只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为国家着想。

  那恐怕很快就会受到忌惮和打压,到时候自己也有可能失去陛下的信任,实在是惭愧呀。

  于是袁盱急忙表态跟上,后面尹颂、袁汤和胡广、张陵等等,也都陆续地点头同意了。

  毕竟,朝廷为了商路,所付出的十分巨大,不可能不要求高额的回报,后期维护商路,保证商路安全等等问题,还要持续大量的投入人力物力。

  古商路的繁华,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得来的。

  而且他们都明白,即便在收取高赋税之后,所获得的利润依然十分丰厚,总的来说,这笔账还是划算的。

  最关键的是,此刻商路并未真正的通畅起来,若是把皇帝给得罪了,他一怒之下,鬼知道会作出什么决定。

  到时候再想办法周旋,还不如现在就决定下来,何况这税率和利润的判定,依然有很多水

  份存在,何必跟陛下作对呢。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很快就决定下来。

  刘志下了诏书,宣布自他冠礼之后,将大赦天下,暂时免除五年的田地赋税,但山泽园林类的不在此列。

  之前田税重的时候,东汉的世家阶层,为了偷税漏税,将许多良田也上报成为园林。

  此时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得多出了许多钱,但临时再改,肯定是行不通了,只得自认倒霉。

  至于新的商税改革,兹事体大,还需要经过朝会表决,然后商议出具体的细节和章程来,才能颁布下发。

  户部成立新部门,也需要时间,不过使团至少也要明年夏季才会回来,用不着这么急。

  但听说边境之上,天竺人和波斯人已经开始在市集上出现,寻找合适的货物。

  两国也正在通过官方,商议互通商贸的细则,相信今冬就可以互开关贸了。

  此是后话暂且不提,单说刘志的加冠礼,其实并不是选在生日那天,而是由国师占卜出吉日,然后隆重举行。

  张道陵特地开坛做法,非常郑重地占卜了日期,却是九月二十六日。

  郾太后对此也十分重视,她本就崇尚周礼,将儿子加元服的礼仪看得无比郑重。

  与皇后邓猛一起,亲自为刘志准备加冠时要穿的服装,力求尽善尽美,挑不出一丝瑕疵。

  天子加冠礼与普通人有别,地点选在宗庙之中,以告祖宗。

  主宾的选择也很讲究,必须德高望重,刘志已经没什么长辈,宗室诸王之中在京师的,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左思右想之下,决定请太傅马融来担当,毕竟他是自己的师长,从哪方面来说,都够资格出任。

  马融接到消息,也是激不已,如此荣誉一辈子都能炫耀了。

  作为上宾,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必须提前三日就开始斋戒,以示圣洁隆重。

  能够有资格出席皇帝加元服之礼的,除了宗室之外,朝中重臣基本都能出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宿大师之流,也会受到陛下的特别邀请。

  汉代重冠礼,普通人的仪式都十分隆重,仪式繁琐,何况是帝王。

  不过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经过数代帝王的努力改变,仪式变

  得更像是在祭拜祖先,主要为了体现帝王的权威。

  表现主人谦逊有礼的迎宾揖礼之类的,自然就被省略了。

  作为帝王,任何时候也要保持威严,所保留的主要仪式便是三加。

  当然,刘志所跪的也不可能是主宾,只能是宗庙中的祖宗牌位,第一加乃是上古样式的深衣。

  而最后一加,也是皇帝祭天所穿戴的正式冕服,象征着从今天开始,正式得到祖宗的授权,可以开始亲政了。

  对于一名早已亲政数年的皇帝来说,这套仪式有些过于儿戏了,因此刘志简化了部分步骤。

  最后,是皇帝带领群臣在宗庙中祭拜,退出宗庙,还有隆重而热闹的宴会庆祝。

  而刘志则去永安宫拜谢太后养育之恩。

  由于刘志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人,骨子里对冠礼并没有那么看重,对于他来说,叩谢母恩,反而是最重要的。 <p/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