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罪奴她又名动天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章 童谣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村民一听背书就头大,好半天听得云里雾里。

  虽不识字,并不妨碍他们在旁察言观色,眼见连秀才翻半天书尚且迟迟没找到,楚丫头却能一番就能找出,哪还有不信的?

  “楚丫头,别拽文儿了,又听不懂。咱们乡下人大字不识一箩筐,你就说,矿在哪儿?”

  “大家伙信你!都听你的。”

  “对对,快说说。”

  楚颜却道:“不急!我做两个示范,大家先看看这黑土和黑石头,究竟有何用途?能不能运下山去卖银子?如果觉得此事可干,明早再上山挖矿也不迟。”

  “能卖银子?”

  “你做,你做……”

  楚颜要做的首个示范,其实很简单:将大块黑石头敲下几块小的,点火,直接烧。主要是演示村民眼中的黑石头,该怎么用?

  其次示范:村民眼中的黑土,可燃烧,可替柴。

  取黑土,加入黄泥,加入水拌匀。将其放入特制的铁具里,一个四孔圆形的“蜂窝煤”形状的煤球,便呈现在众人眼前。为了效果震撼,楚颜亲自动手做了好多个,摆在院子里,像队列一样排的整整齐齐。

  晾干。

  随后再将晾干的煤球,放在火上烧,可依次往上叠加。等撤了柴火,两个煤球竟烧得通红通红,宛如两个火球。

  村民们看得啧啧称奇。

  这其貌不扬黑不溜秋的黑球,竟如此神奇!能烧!岂不是真能替代柴火?柴米油盐是百姓的生计所需,若将这黑球拿去卖的话,一定会被抢空的?村民们仿佛看见了无数白花花的银子,飞进自家口袋里。

  一个个,当晚无不做起了发财梦……

  有人整夜没睡,盯着拿回家的煤球看来看去。

  有人天不亮就在李家门口守着,唯恐这种天大的好事被别人抢了先。

  次日凌晨。

  全村百余人,浩浩荡荡出发。

  村民熟悉山里地形,见楚颜带着大家走进一条低洼的峡谷,无不诧异:“这黑石头不是在西边荒山吗?这里也有?”

  “对呀!”

  “不可能!这里只有泥沙,我来过许多次。”有人反驳。

  “往下挖。”

  楚颜一声令下,村里的壮丁拿

  起铲子,将信将疑地挖了起来。

  楚颜前世作为一名考古和地质双博士,自然清楚煤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逐渐堆积成厚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泥沙中,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变化而形成的,近似黑色,有细微光泽。

  西边荒山自然也有一处煤矿。

  然而,大型矿山没有合适的工具,根本无法开采。而此地天然的矿土,却可以直接取用,对李家村村民来说更方便些。

  一铲又一铲子下去,惊喜声连连……

  “还真有。”

  “我这里也有。”

  “发财了,发财了。”

  村民来时都自发带了工具,干劲十足,小半个时辰不到,就清空了表层的泥沙,露出大片大片的黑矿土。一时间欢呼声、议论声,不绝于耳。

  煤矿,仅仅是开始。

  如果楚颜告诉族长,除了西山那座矿山,山里还有一处铁矿,老人家会不会吓昏过去?你当她三个月在山里,是瞎跑着玩的吗?其实,找灵芝、药材不过是顺手,楚颜主攻地质学,她对未开发的矿脉兴趣更加浓厚。

  致富之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如今煤矿有了。

  制煤球的方法也教了。

  所欠缺是只有两点:一是,如何运下山?二是,营销模式,即商道。

  村民们分工合作,埋头苦干,全力挖煤。只等运下山,很快就能变成真金白银,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紧巴巴过苦日子。

  楚颜却提议:“先别卖。”

  多少黑土加多少黄泥河水,在她的指导和监督下,煤球制好了一车,又一车,全堆积在临时搭建的棚子下。

  晾晒着。

  辛苦了数日,却没看见一文钱,村民多少有点心急:“楚丫头,为啥不让卖呢?”

  “乡亲们别急。”

  楚颜为大家解惑:“这煤矿做成蜂窝煤,是可以烧火,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用此物烧火或者取暖,房中要勤开窗透气。

  如果是在密闭、完全不透风的房间燃烧的话,人是会死的。这一点,很重要!”

  有村民问:“这也是书上说的?”

  “……咳,当然。”楚颜尴尬着点了头,总不能告诉众人,这是将来家喻户晓的常识?

  族长捻着胡须颔首道:“楚丫头既然

  说了,定是有危险无疑,大家当心点便是。”

  自从黑矿出现开始,村民们无不对楚颜另眼相看。别看她小小年纪,却比秀才公懂得还多。

  秀才就是个书呆子!

  背书他第一,可他也没发现书上说的黑矿不是?亏得楚丫头活学活用,大家伙才知道李家村的后山有黑矿,如今李家村里谁家还烧柴?

  家家户户烧煤球!

  总之,楚颜在村里的威望,仅次于老族长之下,村民们对她十分喜爱。

  族长比较有远见,道:“咱们李家村如今有了矿,以后再也不用受穷挨饿。但是,矿在山里,只靠一辆牛车运下山,耗时耗力且数量有限。这黑矿如何运下山?煤球定价几钱?”

  村民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一时也没了主意。

  族长又道:“明日,老夫和秀才下山去趟县衙,一来,将山中有黑矿这事禀告县衙;二来,若是能由县衙出具一份告示,将此物的用法通晓天下,那就事半功倍了。”

  “有了告示,可谓一举两得!”

  秀才思路清晰分析道:“既能让十里八村的百姓,了解这黑矿的用法,打开商路!同时,又提醒百姓知晓其危害,谨慎使用,避免危及自身性命。”

  囡囡和村里几个孩子,这时唱起一首《童谣》:

  黑矿呀黑矿,当柴烧。勤开窗呀保性命。

  煤球呀煤球,有危害。紧闭窗呀要人命。

  黑矿和煤球,哪里找?安宁县呀李家村。

  ……

  “我编的这首《童谣》是不是朗朗上口,简单明了,一学就会?”楚颜慢吞吞走过来,“已经派人去安宁县传唱,想必用不了几日,就能传遍大街小巷。”

  “想要赚大钱,首先要宣传,广而告之,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让天下百姓都来李家村买煤球,这样我们的煤球才能越买越多,银子才能越赚越多。”

  “这叫竖立自己的品牌!”

  “当然,我们也要口口相传,务必让每一位客人了解如何使用,这样我们卖出去的煤球才不会惹出人命,砸了自己的招牌。”

  宣传、品牌……这是她那个时代的商道。

  村民们似懂非懂,反正楚丫头说的道理总是没错的。事关人命可马虎不得。村民们也纷纷照葫芦画瓢,跟着学起了顺口溜。李家村一时间,到处都是朗朗的歌谣声,不到半日,人人都能随口唱起来。

  风行一世说

  周日第一更~~~求收藏~~~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