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权宠嫡妻:殿下有点拽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8章 冯家后院的秘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赵琦妍秀眉挑了下,不动声色的定眸望向老夫人。

  许久不见祖母,她似乎清瘦了些,目光也比从前更凌厉了些。

  见赵琦妍仍站着没动,四周族亲不满的声音也越发大了起来。

  ;作为一个小辈,连祖母都不放在眼里,真是不像话。

  ;岂止是不放在眼里这么简单,听说就连香珂她也是说打就打,这还是良辅宠在心尖上的妾室。

  ;这姿态和做派,真不愧是侯府嫡女生的,当初庄氏不也看不上咱们赵家?

  听到她们谈及庄氏,赵琦妍沉下脸,眼风凌厉的转头看向身后。

  四周瞬间噤了声。

  赵琦妍长久的看了一眼后,收回视线,望向老夫人,讪笑道,;祖母,不是我不想给四哥哥磕头,我只是怕我磕了头四哥哥受不起。

  老夫人被人扶到主位上,她回头深深的看了赵琦妍一眼,才转身缓缓坐下,声音里带着威严。

  ;你四哥虽是庶出,但说到底还是我们赵家的子嗣,他又比你年长,怎么受不起?

  赵琦妍笑道,;祖母久不在京城,可能还不知道。因我外祖母病重,应官家旨意,父母和长兄长姐皆要在床前尽孝,故而才派了我来送四哥哥。

  ;我这次代表着父亲、母亲、兄长、长姐,还有庄家的一众亲长,祖母觉得,四哥哥受得起哪个的跪拜?

  被赵琦妍这么一提醒,赵家的族亲纷纷面面相觑。

  说破天去,赵宣航只是个庶出,当初若不是陈香珂受宠,恐怕连赵家的族谱都上不去。

  今日若逼着赵琦妍下跪,庄氏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站在老夫人身旁的赵婶娘最先反应过来,笑着当和事佬,;母亲,妍儿说的倒也没错。先撇开其他人不谈,就说大哥,哪有老子跪儿子的?鞠三个躬算了。

  老夫人瞪了她一眼,心里虽极为不满,但也顺着台阶下了。

  ;刚才是我没想到良辅,考虑欠妥了。鞠躬虽然在礼数上差点儿,但比起站着不动,也算是合了礼数。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赵琦妍虽不情愿,但也落落大方的上前对着灵牌鞠了躬。

  从灵堂出来,陈氏带着赵琦梦和赵小六去和赵家的族亲寒暄。

  赵琦妍直接回了她在赵府的卧房。

  虽有很多年没有回来住,但卧房定期被下人打扫,还算整洁。

  妗云煮上茶,在门口左右看了眼,见四周无人后才关上房门,端了热水进来。

  ;姑娘,方才进府时,四爷托人递了口信进来,约姑娘明日去茶馆相见。

  妗云说话时在热水里将赵琦妍的洗脸毛巾打湿,拧干递给她。

  赵琦妍接过,抬眸看向妗云,;可有说哪个茶馆?

  妗云摇头,;没有,但刚才在祠堂时,奴婢借着叙旧问了问,咱们太久没回来不知道,镇上的茶馆都被一个姓陆的富商高价买了,他把原先的茶馆打通连成一片变成了茶庄,改名为夏兰茶庄。

  ;夏兰茶庄……赵琦妍嘴里呢喃了一句,拿冒着热气的毛巾擦脸……

  突然,她擦脸的动作一愣,猛地抬起头来,声音拔高了一度。

  ;夏兰茶庄!

  如果她记得没错,这位富商名字叫陆和裕,夏兰是他妻子。

  夏兰就是被沈栾泓强杀的女子!

  陆和裕上京告御状前,为了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买下了各郡县的茶馆,用他妻子的名字命名。

  他还托人将沈栾泓杀害他妻子的事写成话本,花钱让说书人在茶馆说给天下人听。

  再后来,沈栾泓被流放后,夏兰茶馆就成了民间诉冤地。

  前世父母和离后,赵琦妍没了娘家,连唯一能说心里话的妗云也病逝了,她每次在沈家受了委屈,都会一个人去夏兰茶馆听书。

  别人都是去听世间百态,而她只是去寻求安慰,每次听完,她都告诉自己。

  这天下还有这么多惨绝人寰的事情,她经历的这些比起他们,简直是不值一提。

  ;姑娘,你怎么了?你是不是听说过这个夏兰茶庄?

  妗云的声音打断了赵琦妍的思绪,她回过神来,接着刚才的动作继续擦脸,声音闷闷道,;之前听三爷说起过,妗云,我有点累了。

  妗云怔愣了下,赶紧接过毛巾,;那姑娘早些休息,我这就去把暖炉拿进来。

  放好暖炉,妗云又给赵琦妍倒了杯热茶,等着她喝完,她才放下床幔,吹了灯离开。

  等房门被重新闭上,房间里落针可闻,赵琦妍才缓缓睁开眼睛。

  她不是故意想瞒妗云,而是对于她先前说的那个梦,细节补充的越多,越不像是梦。

  她的仇,她自己报就好!

  沈栾泓一死,意味着他强杀夏兰一案也结束了,而这件事丝毫没有影响到沈家。

  眼下,同样想看到沈家遭报应的,除了赵琦妍,还有陆和裕。

  刑司那场火虽已结案,但京城中还是到处都在传是她纵的火,或许陆和裕很快就会来找自己。

  翌日,一大早赵琦妍就带着妗云出门了,连早饭都没吃。

  她这一举动又惹了不少人不快,就在赵家一众人在饭桌上议论指责她时,她正坐在茶庄雅座,慢悠悠的吃着点心。

  一直到一盘点心吃完,说书台上的帷幕拉开,仇四也没来。

  妗云坐不住,起身去了茶庄门口等。

  赵琦妍则是专心致志的听起书来。

  这段书的主人公是一户农家,祖辈上都是种地的,虽说不富裕,但也能正常度日。

  这一家前两胎是个女儿,到了第三胎才生下男丁。到了儿子八岁的时候,这家的母亲拿两个女儿去临县换了个童养媳和七十五两银子。

  这家的儿子也算争气,十八岁就考中了举人。

  考中举人的当月,这家人就打包好行李,举家迁入京城,未来年的春闱做准备。

  彼时,那个童养媳才十一岁。

  到京城的第一年,这家的父亲因工伤了腿,瘫在了床上,同年,这家的儿子春闱秋闱接连落榜。

  先前的银子也花的差不多了,全家人的生活都靠母亲在外洗洗涮涮勉强维持。

  春节时,母亲带着童养媳上街置办年货,街上人多车多,那童养媳见了糖串,说什么都不走了。

  这家的母亲连打带骂都拖不走,无奈之下,只好花银子给她买,谁能想,买完一转身回来,人不见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