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智平三王
李渊待杨恭仁退出宫中,即令张婕妤与尹妃出来。她们并不知是何事,张婕妤试探着道:;观国公所来何事?
李渊微笑,将金月香的口供拿出:这一切是齐王愚昧,被突厥人捉弄。看来并非秦王所为。
尹妃闻言,惊得花容失色:东宫之突厥杀手之口供皆在,岂可不闻?杨吉儿勾结武林人士欲害妾身,难道陛下竟不相信?
李渊摇头,道:;太子捉到的突厥杀手所言未必可信,静澜司所审之突厥天狼人是扎都也先,是他们的首领,而且此人是齐王属下。这人分明是有意挑拨诸王之关系,方会假称杨吉儿去过香积寺!
尹妃闻言便知李渊对静澜司更加相信,甚至这种信任是超过了对太子李建成的。可是她却将偏要冷笑道:;静澜司怎么会找得到杨素的宝藏?火烧皇城真的只是为了救出一个已覆灭的纳德妖女的妹妹金月香?如果这样宫内岂非是有人要谋反?萧梁战势不利,谁还会有如此大的胆子以为内应?请陛下三思!
这个女人头脑很清醒,这连着四问,倒让李渊又有些疑心。张婕妤素与齐王府交好,她怕李渊将所有的事推到齐王身上,立时接道:;杨家的宝藏,必然是杨素之儿女最清楚。其女儿自是齐王妃,儿子杨玄感已谋反被杀。若果然是齐王妃知道,齐王早就先得了,可见齐王妃本也不知此宝藏。那突厥又如何得知杨素有宝藏的呢?难不成他们真的是找的秦王妃杨吉儿?这里面怕别有纠葛,请陛下明查!
李渊细细想来,这两个女人说得的确有道理。他微一沉吟,传命:;令静澜司交出宝藏,说清来龙去脉,再令大理寺会同刑部、御史台细审金月香,若是有一点关于秦王的线索,立时来报!
早有内侍传旨而去。张婕妤和尹妃对视一眼,尹妃即退出。她走到殿外,即令人看知李建成所有的情况。
李建成听罢,他不由得大怒:;让静澜司告下秦王,居然扯到了齐王!若非陛下宠爱两女,怕是早就被这孟云飞糊弄了过去!
此时有李安俨的亲信来报,:;齐王妃杨氏告知有人看到孟云飞曾在红袖招见过杨玄感的女儿杨廷芳!
李建成更加恼怒,同时他还心惊。这齐王妃就是杨素之女,她看来是觉得齐王危机四伏,就要将自已的侄女杨廷芳给卖出来了。这女人是不好惹。只要孟云飞交出杨廷芳,杨廷芳说出与她相约的是杨吉儿,这一切就好办了!
;派几个高手私下给搜静澜司,一定要找出杨廷芳!李建成为了干掉李世民也不顾什么了,李安俨得令,立时派杀手去静澜司。
此时,刘通天并没有怕什么,他刚刚给赵意饯别。这个没有背景的长安县令第一个在东宫风波中倒掉了,他临行只说了一句:;长安居,甚不易。而当他离开长安不到百里,就被他曾得罪过的一些权贵派杀手给干掉了!
刘通天刚在返回的路上,忽然陆远城快马而来,他急道:;休回府,快逃!太子要搜找杨廷芳!刘通天对这位永远在东宫第一时间报知他消息的兄弟是非常感谢的,可是他仍是不怕什么,微笑摇了摇手,即归长安!陆远城无奈只得随他回去!
李安俨派出的人,回报他:并没有一个女子在静澜司内!只找到一封密信!
李安俨打开信来一看,惊得一头是汗。写这封信的人正尹妃之父亲太尉尹公,信中所写的内容俱是主力太子早登大宝之意。他急将信交承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看罢,心惊,暗想:;原来静澜司早就查出我与尹妃之关系,可是却未报与陛下。若是此信落在秦王手上,我就更难做了。而且静澜司更没有杨廷芳在其内藏身,看来他虽见过杨女,想来是被她逃走,并未查得实据,所以才未助我状告秦王!看来我是误会孟司丞了!他立时将信烧了,再令人暗中搜查杨廷芳的下落,却再无消息。
李渊接到静澜司的回报,交上所有杨素宝藏于国库,而其中所陈述的取得宝藏地址的前因后果却是徐寻龙写的。
李渊细看,才知原来是因为查租庸调制,因为天下乡民服调者多,劳役疲苦,租税繁重,只好有些人曾以挖渠为业,意在得些沉船之宝,方会发现杨素之宅到跃马桥下似有通道。但幸好这些人没有细想,只记在了本上,多年后竟被布法司的徐寻龙看到,遂得了这些宝物。李渊不由得有些鼻酸,他长叹道:;我误会孟司丞了,原来此政如此多之弊端!静澜司当分此宝于天下穷人!我必要革新此政,以免劳民!
他又想那尹妃所言,又摇头道:;皇城之火想来亦是前隋之人看不上我之新政,方会引起,萧梁虽劣,却于民无伤,这也难怪他们怨朕!皆与静澜司无关!
李渊即传旨,让静澜司分杨素之宝藏于贫苦之人,同时改革善政,抚化远民,长安子民从此更得利,皆称善于静澜司。
然,此时,齐王李元吉在武德殿中如坐针毡,他生怕李渊怪他误以突厥人为护卫一事,正想清理手下。谁知不用李渊传令,东宫李建成亦授权王珪清整内外与突厥相关之人,王珪正直,正要着手办理。这是东宫要撇清这些事关系的意思。当然,这也是太子要收余利.
齐王府最为危险,齐王妃杨氏再也不敢有半点的马虎,根本不敢想收拾李世民的事了!
齐王妃杨氏立时令人拿下哥舒翰秀,捉住冯昭辉,谁知此时来人传报,哥舒翰秀已经带着那些假扮的突厥侍卫以要为扎都利克复仇的名义,内外搞乱,故意在王府大闹作乱,随后冯昭辉得到刘通天的消息,紧急逃跑!这一下子更做实了前证,众人皆知是齐王果然被骗,方有这些事。
李渊即将李元吉狠狠训了一次。李元吉被吓得不轻,只得暗恨静澜司,却也无可奈何,从此三王之势,齐王之势大减!
这一切,皆在刘通天的意料之中,他稳住了整个三王之争,而这时,他却有一种不祥,还有一些事情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