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诸葛凉的悲催人生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01章 新建卧龙居+17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徐庶朗诵完了这首《春望》后,在场的人都是在细细品味诗句中的意境,这诗确实味道非凡,其实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这事的原作者是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所以就连葛亮和邓喻的小声说话都是没有影响到在场人的深思,毕竟这个时代何曾有过这般忧国忧民的诗句呢?

  葛亮和邓喻则是小时读了无数遍,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毕竟读书很难从文字上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像是杜甫这边写的传神的,那就更是难得。

  不过现在这诗是哪个叫陈煜陈子羽写的才对,三国可没有人来抓他盗版,就算葛亮知道了这人盗版也是没有办法,毕竟葛亮这个现代穿越而去的人,有的时候在不经意间也是可能盗版别人的东西的。

  或许是师母韩氏是女人,并没有男子那般的慷慨悲凉,先是从沉思中恢复过来,然后看到下面葛亮和邓喻在说话,不由眼神暗示二人不要说话了。

  看二人的样子,想来是没有什么间隙了,总不能没有成事就有什么不好的瑕疵。

  然后就是等着水镜先生一会儿的拍案叫绝了,这时可以预见了,所以现在就是等着。

  过了片刻之后,果不其然啊!

  水镜先生以手拍着面前的桌案,大声说道:

  “奇才,有时间徽要去见识一番,写得是真的好!”

  葛亮不由眉头微皱啊,这个奇才怕是冒牌货,真正的奇才在唐朝啊,杜甫这小子还没有影子呢?不过并不影响葛亮也是跟着叫好就是了,说:

  “老师说得极是,其人却有大才。”

  葛亮说的是杜甫,不过并不影响。

  水镜先生问道:

  “孔明既然你也说了这诗写得好,你简单说说好在哪呢?”

  葛亮准备赞同老师一番就算了,这是直接被点名了,脸皮微微跳动啊!

  这一幕被旁边的邓喻瞧得是真真的,不由感到有些好笑,这诸葛亮也有怕点名的吗?

  要说葛亮被看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会客厅的摆放就是像π,客人坐在右边,也就主人的左边,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葛亮先是拱手示意,然后才说道: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也就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葛亮顿了顿,看看周围人的反应,自己是不是过头儿了,要说葛亮为何记得如此的清楚,这就是葛亮的特点了,只要记住多半不会忘。

  水镜先生说道:

  “继续啊,还没有听完呢?”

  葛亮也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了,说: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