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进男频搞基建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03章 第一百零三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快!这里还有脏!都擦干净点!”

  “哎呀, 放歪了,全都重新摆!”

  “红绸不够了?那还不快去买!”

  “龙袍千万不能马虎,都绣仔细点儿!”

  京城上下, 全都为登基大典做准备。

  宫门内外的残血已被洗刷干净, 整座皇城焕然一新。

  广德殿外的白玉阶重回纯洁无暇。

  尚衣局的绣娘们夜以继日,忙得不可开交。

  京城的百姓也全都喜气洋洋,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仿佛过年过节般热闹非凡。

  大盛各地州府听闻消息, 百姓同样欢呼雀跃,抚掌大笑。

  尤其是庆州。

  庆州城百姓都要激动得晕过去了!

  消息传到庆王府, 庆王手中的文玩核桃啪叽一下掉到地上,滚了老远都没发现。

  冯管家心想:这可是王爷最喜欢的啊。

  他过去弯腰捡起来,眉欢眼笑道:“王爷, 咱们什么时候动身入京啊?”

  庆王保持惊呆的姿势不变。

  冯管家:“……”

  算了,再多给王爷一点反应的时间的吧。

  “哈哈哈哈哈哈!”院外忽然传来一声豪爽的笑声,“我儿果然非同凡响!”

  庆王妃英姿飒爽, 喜笑颜开。

  她大步踏入正院,利落吩咐仆从:“快去准备车马!明天一早就启程!”

  仆从亦激动得不能自已, 应了一声后, 连忙退下去。

  出院门的时候,不小心被门槛绊了一下, 摔了个大马趴。

  真是痛并快乐着。

  庆州总衙的官员们, 已经激动得掀拳裸袖、语无伦次。

  杨广怀和范玉笙比较能沉得住气, 但从他们微微颤抖的双手, 可以看出二人心中如何波澜起伏。

  身为总衙副衙长, 楼喻不在的时候, 总衙一切事务皆由他们负责。

  范玉笙平息情绪, 对一众副部级以上官员道:“王爷召我等入京,咱们不能丢了王爷的脸面。”

  新皇登基,各地宗室、文武百官都要朝贺献礼。

  他们身为王爷嫡系,肯定会受到其他人特别关注,总得拿出点不一样的。

  杨广怀笑道:“前些时日,我与袁道长曾交谈几句,他说他制出了新鲜玩意儿,正在调试中,想必已经成功了吧。”

  “甚好。”

  楼荃笑着说:“虽然之前修路耗费不少钱财,不过这半年来,府库倒是充盈了不少,诸位不用担心用度问题。”

  就算是掏尽府库,她也要给阿弟最好的!

  她是财政部部长,又是楼喻的亲姐姐,众人素来对她尊敬有加。

  如今王爷要登基为帝,眼前这位女子便是大盛的长公主殿下,他们更加不敢怠慢。

  “哈哈哈哈,楼部长豪气!”

  樊克则道:“诸位不管要献多少礼,樊某都能安全快速地送至京城!”

  众人全都大笑起来。

  庆墨书坊加班加点,增刊印发新一期的《庆州旬报》,所有的版面都在歌颂东安王的仁德与英明。

  越州。

  越王妃为了准备贺礼,忙得脚不沾地。

  楼综不由劝道:“就跟以前差不多就行了,以前给皇帝送礼,也没见你这般纠结。”

  “这怎么能一样!”越王妃瞪他一眼,“我就觉得东安王肯定能做个好皇帝,想多给他点贺礼怎么了?”

  楼综心里头酸酸的。

  “我看你就是因为报纸才护着他的。”

  越王妃头一歪,“说起来,他也算我侄辈,我不应该护着他?”

  “该护该护!”楼综哼了一声,“不过你准备的贺礼再宝贝,都不及我的。”

  越王妃狐疑:“你还藏着我不知道的宝贝?”

  “哎呀,不是你想的那样……”

  京城。

  城内一片热闹的同时,城外一处高杆上,汤诚的头颅高高悬挂着,每日接受过路老百姓的千唾万骂。

  头颅用了特殊法子保存,短时间内不会腐烂。

  宁恩侯府。

  谢策躺在床上,身上涂满了药。

  佟氏和谢茂都陪在榻边。

  他被道士救下,经过医治保住了一条命,但身体亏损太多,日后恐怕不能再上战场了,只能好好养着。

  但他并不后悔。

  谢茂笑着讲述随军时的见闻,听得谢策和佟氏惊异连连。

  “怪不得东安王能这么快攻下城池。”佟氏感叹一句,“这天下确实无人能与之抗衡。”

  谢策入伍多年,从未见过谢茂口中的神异武器,不由心生向往。

  他是真想见见。

  “不过,那个孩子倒是有些可怜。”佟氏又叹息一声。

  东安王入皇城后,便命人搜寻先帝遗留下的“皇子”,却发现“皇子”已被逆贼汤诚杀害,遂布告天下。

  汤诚的罪孽因此更深几分。

  没有人怀疑东安王在其中动了什么手脚,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先帝遗诏说得明明白白,东安王即位名正言顺,没必要做多余的事情。

  反倒是汤贼,为了自己当皇帝,杀害先帝和先帝幼子,非常合情合理。

  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件事。

  但其实,“皇子”并没有死。

  楼喻入皇城之后,命人在宫中搜寻,发现汤贵妃自缢于鸾凤宫,而那个男婴睡得正熟。

  楼喻让人查清男婴的来历,便将男婴合理地送还给丢失孩子的人家。

  至于汤贵妃的女儿,则被汤诚藏在汤府里着人照顾。

  听闻汤诚败后,汤府奴仆全都跑光,只留下一个女婴。

  楼喻的人找到她的时候,她正饿得哇哇大哭。

  女婴被送去了善堂。

  这些事,都是楼喻让暗部的人做的,其余人并不知晓。

  登基大典定在六月初六。

  依礼制,先帝宾天之后,继位之人需得守灵二十七个月,方能真正临朝称帝。

  因皇帝身份特殊,二十七个月便用二十七日代替。

  但国不能一日无君,很多时候,继任者连二十七日都不必守满,只是需要在灵前即位。

  这种情况下,因尚在孝期,登基大典时不能奏乐,只能设而不作。

  守满二十七日后,方可改元建新。

  不过楼喻不存在这些问题。

  楼秉不是他的父亲,血脉离得远,无需守满二十七日。

  而且,楼秉于五月初八被汤诚杀害,至六月初六,已超过二十七日。

  六月初六前,全国各地的宗室、要员全都赶往京城朝贺。

  京城上至皇宫,下至坊院,全都忙得不亦乐乎。

  楼喻正在镜前试穿龙袍。

  尚衣局的绣娘技艺精湛,针脚细密,衣服上的金龙栩栩如生。

  冯二笔伺候着楼喻穿衣,眉眼间俱是喜色,口中连连称赞:“真好看,真好看,王爷瞧着更威严了。”

  登基大典尚未举行,故下面人还是称呼楼喻“王爷”。

  楼喻现在十九岁,已经成年了。

  因经常锻炼,他身形修长,龙袍又是收腰的款式,愈显秀颀挺拔,风华无双。

  楼喻笑着调侃他:“之前忙于登基一事,还没来得及问你,你以后想不想待在皇宫里继续照顾我?”

  冯二笔脸上喜意倏然消失。

  他眼眶蓦然变红,可怜兮兮地说:“王爷不想要奴了吗?”

  楼喻叹口气:“我自然希望你继续照顾我,可是,这皇宫里的男人,除了皇帝,除了禁卫军,就只剩下内侍了。”

  冯二笔:“……”

  “我确实舍不得你,但又不想让你受那……之苦。”

  楼喻故作纠结和惆怅。

  冯二笔人都傻了。

  他想继续留在王爷身边,可如此一来,他必须要断根;他要是不断根,就不能待在皇宫。

  这可如何是好?!

  楼喻被他脸上的表情逗笑,拍拍他的肩:“跟你开玩笑的,别怕。”

  “王爷,”冯二笔缓过神来,捂着胸口说,“奴都快被您吓死了。”

  可是,王爷所言确实是个问题。

  冯二笔担忧道:“奴若继续留在王爷身边,的确不合规矩。”

  “什么规矩?”楼喻侧首轻笑,目中透着自信与傲然,“这天下的规矩都是人定的,自然也能由人来打破。休妻制不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冯二笔喜笑颜开,“王爷对奴可真好!”

  楼喻笑了笑。

  反正以后宫里没有后妃,跟在庆王府时没什么两样。

  六月初四,庆王车驾、各地宗亲车驾、庆州副部以上官员及各州府要员,皆抵达京城。

  楼喻身着王爵冕服,亲至宫门外迎接父母和长姐。

  庆王一下马车,看到宫门前轩然而立的楼喻,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他上次来京城,已是九年前。

  九年前,他在京城受尽欺辱,却根本没有想过,他有一天能以这样荣耀的身份再次来到京城。

  他太骄傲了!也太感动了!

  庆王妃和楼荃同样热泪盈眶。

  “阿喻瘦了,一定很辛苦吧?”庆王妃握着楼喻的手道,“娘从庆州给你带了好多补身子的,娘一会儿就吩咐厨子去做。”

  楼喻无奈笑道:“娘,你们舟车劳顿,先入宫歇息罢。”

  又转向楼荃:“阿姐这些时日也辛苦了。”

  楼荃摇摇头,笑容明艳大方。

  “不辛苦,我只觉得高兴。”

  一家人亲亲热热地进了宫。

  楼喻已经让人收拾好了寿康宫,专门给庆王和庆王妃居住,楼荃则住在长乐殿。

  “也不知道阿菱何时能到。”庆王妃感慨道。

  她口中的阿菱是楼喻的二姐,叫楼菱。

  楼喻笑道:“娘别担心,占南离京城远,信都还没送去呢。我已为二姐准备了住处,等她入京,肯定不会怠慢了她。”

  话音刚落,冯二笔在外禀报:“王爷,范大人和杨大人他们已在勤政殿外候着了。”

  庆王妃忙道:“你政务繁忙,不用再跟咱们闲话了,快去吧。”

  楼喻告罪一声,带着冯二笔去往勤政殿。

  勤政殿外,庆州嫡系官员皆恭敬等候,见楼喻前来,纷纷跪地行礼。

  “属下叩见王爷!”

  楼喻面带浅笑道:“都进来罢。”

  他踏入勤政殿,坐在御案后的椅子上。

  这椅子只是寻常的座椅,以前的龙椅楼喻不愿用,正让将作监打造新的龙椅。

  登基那日,皇宫上下,都得焕然如新。

  范玉笙率先开口:“王爷,眼下各地宗亲和要员已至京城,是否颁布先帝遗诏?”

  登基之前,颁布先帝遗诏是规定程序。

  楼喻颔首:“此事已由礼部官员去办。”

  礼部数名高官之前投靠汤诚,汤诚身死的消息传至京城后,他们已连夜逃走。

  所幸礼部尚存几名低阶官吏,颁布遗诏还是可以胜任的。

  只是主持登基大典,可能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范玉笙已了解过京城余下的各部官员,思及此,不由问道:“王爷,登基大典也交由礼部去办吗?”

  “当然。”楼喻诧异问,“有什么不妥吗?”

  范玉笙乃文官世家,对这些礼制亦颇有涉猎,甚至并不逊色于礼部官员。

  那些礼部低阶小官没见过大场面,若是一个不慎,弄砸了登基大典可怎么办?

  这可是登基大典!

  他斟酌着道:“回王爷,兹事体大,礼部余下官吏从未主持过如此盛事,若稍有疏忽,恐怕会影响大典的顺利举行。”

  楼喻沉默看他几息,不由笑道:“言之有理,不过礼部现在官位空悬,从哪再寻人手?”

  “王爷,属下愿意自荐。”范玉笙说道,“属下虽未经过手,但祖父曾参与主持过此类大典,属下耳濡目染,倒也学了几分皮毛。”

  楼喻反问:“你都说学的是皮毛了,我怎敢交予你手?”

  范玉笙:“……”

  “范副衙长不会有什么事瞒着我吧?”

  范玉笙无奈笑道:“什么都瞒不过王爷,属下是想给王爷一个惊喜。”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举动瞒不过楼喻,这么说只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

  “什么惊喜?不妨让本王先猜一猜。”

  楼喻假装想了会儿,方道:“莫非,是袁道长新制了什么有趣的玩意儿?”

  他虽然已离开庆州多日,但庆州任何动向依旧掌控在他手里。

  袁向道负责震天雷的研制,身份本就特殊,只要他搞出一点动静,暗部就会向他汇报。

  “王爷既然能猜出这个,不妨再猜一猜具体为何物?”范玉笙笑着问。

  楼喻道:“袁道长所制,应是同震天雷一般的爆炸物罢?”

  “王爷英明。”

  范玉笙继续道:“属下以为,王爷能顺利铲除叛党逆贼,一是因王爷乃天命所归,二是因王爷励精图治,我军兵强马壮,三是因震天雷这般神异的武器。”

  “所以呢?”楼喻饶有兴致问。

  “故属下以为,袁道长研制的新物与震天雷乃同根同源,不如于登基大典上燃放此物,以表王爷盖世功绩。”

  楼喻很清楚,他说的就是烟花。

  烟花不是袁向道自主研制的,而是楼喻很久之前引导袁向道研制的。

  他原先的想法是,老百姓逢年过节娱乐活动比较单调乏味,不如弄出一个新鲜的东西出来,让老百姓乐呵乐呵。

  遂让袁向道研究烟花。

  没想到,烟花的第一次使用,会在登基大典上。

  震天雷是伤人的武器,不适合在登基大典上表演。

  但烟花可以。

  楼喻自然不会拒绝这个提议。

  登基大典,一辈子只有这么一次,搞一点史无前例的花样,倒也不错。

  楼喻颔首道:“此事依你所言,但切记注意安全,不可伤及百姓。”

  “属下遵命!”

  楼喻问:“诸位还有什么事?”

  杨广怀出列道:“王爷,先帝谥号该如何定夺?”

  这个问题楼喻已经想过了,遂道:“用‘怀’如何?”

  杨广怀:“善。”

  嘉熙帝,慈仁短折,用怀字倒也贴切。

  之后又商议了一些琐事,众人才退离勤政殿。

  楼喻揉了揉太阳穴。

  自入京之后,他政务繁忙,霍延又忙于整顿军队、处置俘虏,两人已经有数日未见。

  他唤来冯二笔:“去请霍统领入宫。”

  冯二笔立刻退下着人去请。

  霍延恰好赶在晚膳前进了宫。

  “阿喻,你找我?”

  男人踏入勤政殿,凝视楼喻的神情。

  所有下属和官员都尊称他为“王爷”,以后还会是“陛下”。

  可霍延有自己的坚持。

  只要楼喻不让他改称呼,他就一直不改。

  可眼前之人即将成为天下之主,霍延心中到底有些不安。

  楼喻神情丝毫未变,甚至更温和了些。

  他起身迎上去,见霍延眼下略显青黑,不由关切道:“这几日都没休息好?”

  霍延心中甜暖,顺势将人抱在怀中,嗅着楼喻身上的淡香,闷声道:“这几日没见到阿喻,夜不能寐。”

  竟无端透着几分委屈。

  王爷和皇帝的身份终究有所不同。

  霍延明白这个道理,可他又抑制不住地去奢望。

  他甚至自私地想,若楼喻不当皇帝就好了。

  楼喻听出他隐藏的忐忑,便松开他说:“晚膳快到了,你随我一同去寿康宫用膳。”

  “寿康宫?”霍延问,“这是阿喻的家宴罢?我去合适吗?”

  楼喻立刻板起脸:“在你心里,我竟然不是你的家人?”

  “当然不是!”霍延急忙解释,“我的意思是,今日庆王、王妃和郡主刚来,定是只想同阿喻一起用膳,我若去了,岂非打扰?”

  楼喻笑道:“这几年来,我同你用膳的次数更多一些,他们也都习惯了。你人已经在宫里,现在又正是用膳的时候,总不能让你饿着肚子出宫去吧?”

  “好,”霍延握住他的手,“我听你的。”

  二人相携来到寿康宫。

  庆王三人看到霍延,全都愣了一下。

  楼喻很自然道:“我刚跟阿延谈过事,看天色不早,就留他下来一起吃饭了。”

  庆王妃率先反应过来。

  她面带笑容道:“这是应该的,霍统领这段日子辛苦了,看着好像是瘦了些,今天正好炖了补汤,快一起坐下尝尝。”

  言罢吩咐仆从添把椅子。

  霍延礼貌作揖:“多谢王妃,叨扰了。”

  长者为尊,庆王依旧坐在上首。

  他们家的规矩没那么森严,楼喻随便选了个座,拉着霍延一起坐下。

  庆王和庆王妃今天都很激动。

  激动之下,难免贪杯。

  不仅自己贪杯,还拉着别人一起喝。

  楼喻现在身份不一般,楼荃不擅饮酒,这陪酒的重任自然就落到霍延身上。

  庆王喝高了,伸手拍拍霍延的肩,笑着说:“小霍你打仗这么厉害,酒量肯定也不俗,今晚咱俩不醉不归!”

  “又在说什么浑话。”庆王妃在旁说了他一句。

  霍延神情真挚:“王爷有令,不敢不从。”

  他平时喝酒的次数不多,但今晚却喝得很凶。

  楼喻倒也不想打断他爹的“雅兴”。

  这一纵容的结果就是——

  霍延真喝醉了。

  他歪在椅背上,面容泛起淡淡的红晕,一双星目飘忽而迷离。

  庆王已经趴在桌子上不省人事。

  庆王妃连忙将他扶起,打算送他回去休息,却在经过楼喻身边时,蓦地愣住了。

  未及多想,庆王又不顾仪态哼哼起来,她只好皱着眉按下心思。

  如果她没看错的话,方才霍延和阿喻的手是牵在一起的。

  霍延喝醉后很乖,一点也不闹。

  楼喻将他留在宫里歇了一夜。

  当然,是分殿睡的。

  六月初六,碧空广袤,万里无云。

  登基大典于广德殿举行。

  文武百官分列左右,从阶下排到承天门。

  白玉阶泛着耀眼夺目的光泽。

  玉阶最上方,一座崭新的金色龙椅尊贵庄严。

  鸣赞官声如洪钟。

  “乐起——”

  霎那间,宫廷乐师齐奏丹陛大乐。

  楼喻身着帝王冕服,于銮驾上徐徐行向白玉阶。

  各个宫门和要道,皆有禁卫军严守。

  御道两旁,銮仪卫庄严陈列。

  旌旗蔽日,鼓乐齐鸣。

  銮驾于白玉阶前停下。

  鸣赞官再次开口。

  “升御座——”

  楼喻在侍从簇拥下,一步一步踏上玉阶,至龙椅面前。

  转身坐下。

  “跪——”

  宗室与百官皆跪于御道左右。

  “一叩首——”

  “二叩首——”

  “三叩首——”

  所有人都要行满三跪九叩大礼。

  他们在鸣赞官的指挥下,向高阶上的君主献上他们的忠诚与崇敬。

  就在众人起身后,忽有鼓声响起。

  鼓声独特的力度和韵律传到宫门外,等候多时的烟花同时被点燃。

  “嘭——”

  一声巨响仿若雷鸣,在京城上空回荡。

  宫城内外,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黎民百姓,都被吓了一跳。

  百官需要保持风度,不能窃窃私语,百姓就不需要了。

  惊吓过后,便是惊喜。

  无数烟花在皇城上空绽放,为一碧如洗的天穹增添了几抹璀璨而绚烂的丽色。

  不及日月之辉,却如流星闪耀,令人叹为观止。

  “老天爷,那是什么!”

  “好漂亮!”

  “太好看了!这是在庆祝圣上登基吧!”

  “以前从来没见过,只有圣上登基的时候有,果然是天命所归!”

  嘉熙二年六月初六,东安王楼喻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昭庆。

  传言,昭庆帝即位当日,天降五彩雷光,神异难言。

  当然,自烟花传入民间后,这等传言不攻自破。

  可百姓依旧愿意相信——

  那就是神光。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