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武经总要
家里的钱倒是不缺,原来父亲每年托人寄回的薪俸以及上次辛邦杰带回来的,都被赵槿收在父亲书房的柜子中。只是钱很杂,一部分银子,一部分宋制铜钱,大部分却是前些年发行的纸钞,这些纸钞如今已是废纸。但剩下的银子还是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不过现钱也没太大用处,因为很多东西已经没地方可买了。
比如精盐。
河南本地不产盐,这边一向吃的都是山西解州的解盐。
由于国境之内缺少铜矿,金国能在市面上流通的铜钱极少,为了能得到宋制铜钱,金国官方一直鼓励民间对宋走私。不过能让宋人看得上的北货并不是很多,马又绝对不允许走私,发现一人砍一个。
盐便成为金国向宋荆湖与淮南走私的最大宗货物。地处走私前线的长临村,自然从来都不会缺少精盐这种东西。
然而,自金主南迁蔡州,北地尽失后,解州盐就再运不过来了。
从那时起,长临村的人想吃点精盐,反而要想办法从宋国那边走私回来。没多久,淮水南北无论官方贸易还是民间走私便彻底断绝,长临村的居民想用盐,只能回归土盐。
对于赵权来说,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盐。
长临村以北不远,在一个小山凹里,就有一洼盐池。盐池的表面有一层如白霜一样的碱巴,把这层碱巴铲起运回,放在锅里熬煮。等冷却后把上面的盐巴水舀出,掏掉沉淀在锅底的泥巴。然后继续熬煮,这样煮个四五遍之后,当锅表面出现结晶的盐粒时,便是可以食用的土盐。
这种盐的味道,就两个字:苦涩。这也是陈耀为什么总唠叨着梁申做的饭菜太难吃的原因。但是没办法啊,不可能因为这种盐难吃,就不吃盐了。
不过,这个盐有个唯一的好处,就是自己挖,不要钱。
在整理遗物的时候,赵权顺便把父亲的书房收拾了一番,在书橱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两本放置于木匣子里的书,《武经总要》。
他顺手翻了下,编撰者曾公亮,不认识。
看在父亲把这两本书仔细地珍藏的份上,他认真地读了会。对于没有句读的书依然看不下去。倒是下半部记载的一些兵器图谱让他有些兴趣。尤其是各种床弩砲矢,赵权起码还知道一点,在这个火药还没开始正儿巴经使用的时代,这些弩弓无疑是战场上最具威力的兵器。
比如那个三弓弩,书上记着:三枪三剑箭,射及三百步。他稍微算了下,宋时的一步应该差不多是后代的一米五左右,三百步就是四百多将近五百米的距离,这的确算是了不得的远型武器了。
当他兴致冲冲地捧着书,要找梁申商量搞个三弓弩时,梁申看着这书却大惊失色。
“《武经总要》!这是宋仁宗时曾公亮曾明仲编纂的军事巨著,你怎么找到的这本书?是你父亲留下的?”见赵权点了点头,梁申叹了口气说道:“我父亲当年到处搜索此书,整个夏国都不见一本,没想到在金国却以如此轻松得到。”
“小子,你只要熟读此书,不敢说你会成为一员横扫千军的名将,起码对宋军作战时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有这么神吗?就凭这本书?”
“说实话,我至今也没完整地拜读过此书。但此书可谓集宋**事之大成,里面包含了与宋**制相关的所有内容,比如选将、军制、选锋、选兵、练兵、行军、攻防、兵器等,还配有战例与图例。”
“宋人是用这本书来培养将帅吗?”
梁申摇了摇头,说:“我非常佩服写这本书的曾公亮,但我也一直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据我所知,宋国武将能认字的不多,能认真读懂这种书的更少。其实这本书是写给文臣看的,曾公编这本书并非在于加强武将的御军能力,而是为了……”梁申顿了顿稍微,最终道:“为了,扬名立万!”
对于这一点,赵权倒是有些理解。印刷术在中国宋代时,开始有了质的飞跃与发展,而宋代文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著书立说。而各个领域学术专著的出现,又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着持续的推动力。
但是出一本书,费用不少,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起的。不像后代,出了书还能拿到版费,此时出书这种事,不仅要求一个人得有绝佳的学术水平,还得要求他有充裕的经济实力。
“宋国如今偏安一隅,在与金国的交战中败多胜少,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本书。”梁申接着说道。
“哦?为什么这么说?”
“《武经总要》是宋**事的集大成,一直到现在为止,宋国的将领依然奉此书为圭臬。但同时又受限于此书,两百年来再无寸进。南渡之前,宋国君臣还知道保密,严防此书外流,因此夏国当时也找不到这书。而金国入主中原后,此书被金国收缴了不少,通过此书,金国不仅完全了解了宋国的军制与攻守武器,也使自己的军事实力得以长足发展。要不是宋国人多,要不是有江淮天险,宋国恐怕早就灭亡了。
唐代一代战神李靖一直在自己快要离世时,才将三卷《六军镜》雕版成书,但成书没多久就被全部销毁,唐太宗还是有见地的君主,否则一旦敌国获得李靖的兵书,唐朝估计老早就会被灭了。”
赵权听着有点发晕,他无法想象一本书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军事实力。更无法想象一个国家会因为一本书而面临灭国命运。
不过梁申既然这么说,那还是有他的道理。看来自己得认真地花些时间把这两本书啃透。
看着梁申两眼直冒绿光的模样,他还是把两本书扔给他,让他先研究透了再说,自己看这种书实在是很头疼,等着梁申搞明白了跟自己再说不迟。
心底里,赵权甚至觉得只要梁申搞明白了,自己搞得明不明白就无所谓了。做事情嘛,总是得搞明白的那个人去做才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