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汉大忽悠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87章 太行山贼大迁徙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287章太行山贼大迁徙

  ……………………………………

  太原虽然属于并州辖地,但是现在驻守在太原的庞德部却隶属汉正军第一军,实际上河东、太原、上党、河内都是由第一军第一师在驻守。看1毛线3中文网

  太原盂县,在太原的东北部,正是太行八陉之中井陉的西边出口。此刻在盂县城外等候的不仅有庞德和第一师师长吴匡以及部属众将,更有王允和太原郡长梁习以及太原各级官吏。

  过不多时,一骑飞至,有通信参谋跳下马来,说道:“报告师长、旅长,第四军押送太行山贼的队伍来了。”

  吴匡训斥道:“什么山贼?既已放下刀兵,便是我大汉国人百姓,休再胡言乱说。”

  通信参谋立刻应道:“是!卑职知错。”

  转而,吴匡对王允说道:“王总理,要不,我去迎一迎吧。”

  庞德立刻说道:“总理、师长在此稍候,还是卑职前去相迎吧。”

  见吴匡应允,便与通信参谋一起,返身而去。

  第一批出山的百姓足足有十来万,他们的目的地是定襄骆县、桐过,以及云中箕陵、沙陵一带。只不过这些人走的实在太慢了,每天顶多也就二三十里,而盂县距离他们的目的地还有六七百里,差不多得将近一个月才能走到。

  好在出发之前,已经将这些“山贼俘虏”们编组编队,更有很多身体有残有疾的退伍老兵前来带队。既便如此,想让这支庞大的“俘虏大军”顺顺当当的赶路也不容易,甭说老弱居多,缺吃少穿,就曹孟德诗里边那句“车轮为之摧”,便也可见,道路有多难行。

  又过不多时,只见庞德引一骑而来,那人跳下战马,向着王允、吴匡敬了一个军礼,说道:“汉正军第四军三十六旅,旅长蒋奇,奉命执行押送俘虏任务。见过王总理、见过吴师长。”

  王允含笑说道:“蒋旅长一路辛苦,快快进城休憩一番。”

  蒋奇回道:“总理美意,卑职心领。但是后边的队伍拉的太长了,卑职得先把这些俘虏安顿好。”

  吴匡也开口说道:“蒋旅长无需烦忧,我让令明助你。”

  “如此,多谢吴师长。”

  一转身,蒋奇和庞德又走了,而浩浩荡荡的“俘虏大军”也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说这些人是俘虏,还不如说他们是难民来的贴切,有的人手里好歹还拎个小包袱,而有的人甚至衣不蔽体,并且其中很多都是老幼妇人。刘汉少就算暗中再怎么接济,也不可能让几十万人都穿上棉袄棉裤。

  但是,这支俘虏大军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算是衣不蔽体之人,面上也多有喜色,与旁边“押送”他们的军士有说有笑,而军士之中,有的帮忙背着小娃,有的帮忙推着车子……别说“押送”了,“护送”都没见过这么服务周到的。

  哎,我说那位退伍的老兄弟,您自个儿腿脚都不大好使了,怎么还背一个抱一个,就说这俩俘虏年纪小点,可您是不是也太拼了?怎么个意思,旁边那女俘虏也归你押送啊?老实说,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老实说,这支“押送俘虏”的部队太过分了,就算是装装样子,好歹你们也装的像一点啊,除了必要的警戒兵力之外,大多数兵士都变身成了大牲口。可是蒋奇也有蒋奇的苦衷,我要是不让兄弟们多出把力,这帮人啥时候才能走到地方啊?

  这边太原随众还在对着奇葩押送大军指指点点,那边只听王允问道:“子虞,前方安置营地可修整妥贴?”

  太原郡长梁习闻言,连忙说道:“总理放心,营地早两日之前便已修整完毕。”

  “我问的不止是盂县营地,还有前边原平、马邑等地。”

  梁习略微迟疑地说:“那是雁门之地,下官还不知详情,想来郭郡长会有妥善安排吧。”

  王允一边点头,一边又说道:“要多准备粮食、衣物,还有车马。”

  “是,下官尽力而为。”

  …………

  早在俘虏大军出发之前,赵云已经派出张辽师走大河以东,前往定襄、云中,再次梳理一遍,确保太行移民到达之后的安全问题,而杨定师则随同吕布一起前往五原,针对朔方进行部署,赵云自己则率领戴胡泥师以及警卫旅北上美稷。以后再也不会有单于庭了,这简直是一定的。

  黄邵担任并州州长,不仅带来了大量官吏,甚至还带来了一位副州长,呼厨泉。投效和投降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因为现在的右贤王去卑已经被编成了某个俘虏干活队的队长。而呼厨泉原本部下的那些贵族和将领,有的在洛阳过舒服日子,有的被送进了北邙军校,并且,曾经的左贤王部也得以保全。只不过这个保全,是指不随便杀伤他们部族之人的性命,不等于不改编。

  受到“兵团制”的启发,刘汉少将太行移民全都归入“农场制”进行集中管理。各个农场犹如各个村寨,移民们据村而守,协力干活,但是不算大锅饭,除了保障各家基本口粮之外,也是谁干的活多,自然分到的钱粮财物就多。有些像工厂里的工人,只不过薪资结算需要等到粮食收获的时候。

  农场也不一定单指耕田种地,有的农场会主要发展养猪,有的会主要养鱼,也有的学习放牧,而那些归顺的胡奴部落也将被打乱,编入各个农场,或者与移民学习种地养猪,或者教授移民放牧养马。

  呼厨泉以左贤王的身份,向藏身在朔方过冬的胡奴各个部落下达命令,要他们放弃抵抗,回到朝廷的怀抱中来。还说我们都会是大汉国人,可以一起生活,相安而居,即便是牧民家的孩子,也可以上学、做官,不会受到苛待。

  当然,这个命令也并非绝对好使,所以吕布还是率军进入了朔方,从阴山脚下直到狼山脚下,拐着弯来回转了几圈,然后朔方的各个部落都变的热情很多,和善很多,再然后,呼厨泉的命令似乎也好使很多。

  不过,这些胡奴也并非全部都是胆颤心惊的接受改变,至少有三个专业放牧养马的农场,场长都是汉话流利的曾经的胡奴,甚至其中有一个还是戴胡泥向黄邵举荐的。

  …………

  无论太行山里,还是并州北部,在光熹二年的春天,都显得热闹非常。但是,比热闹更热闹,其间还带着那么点混乱、震惊、抓狂、哭嚎意味的,却是太原。

  几十万的太行移民,过不了几天就得送一拨,如此还不算,圜阴那边还有十来万之前抓获的胡奴俘虏,也要经过太原送往河东、上党与河内。很多太原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人呀,就算当初胡奴前来劫掠,也搞不出这样的阵势。再说了,胡奴前来劫掠,谁不是赶紧逃命,傻啊,还留下来看热闹?

  然而,百姓们也就看看热闹,知道了原来咱们大汉有这么多人,可是那些世家豪门看着一拨一拨路过的俘虏大军,想哭都没地儿哭。

  为毛?

  谁来谁都得张口要粮食!

  没说的,有王允在此坐镇,太原的世家都予以积极配合,别管是祁县王还是晋阳王,加上郭、温、令狐、等等等,一个都不少。可是,不少归不少,那也架不住路过、蹭饭的人多呀,谁家还没几个老婆几个娃是咋滴?这些人慢慢扛不住了,怨言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王允好像越来越明白,为什么陛下打发自己回一趟太原,却要几次三番的拍着自己的肩膀。没看最近两期的《大汉月刊》么,《第四军征剿太行,俘获山贼几十万》,《第五军并北大捷,重骑旅跃马阴山》,这么多重大的消息,都赶不上《太原各界强烈支援国家搞建设,支持军队打胜仗》的消息报导的频繁且详细。

  各家的粮食都掏的差不多了,怎么办?那就用钱买。

  买着买着就变成钱越来越少,粮食越来越贵了,还能怎么办?

  王允把自己的头发都快薅秃了,知不道的,还以为这老头终于想明白了,肯削发明志了呢。如此还不算完,太原郡长梁习还帮着王允出主意,说是号召太原各界,捐家报国。

  提起这个“捐家报国”,很多人都咬牙切齿,恨不得活吃了卫兹。当初第三师入豫州,袁绍举荐卫兹前去投军,卫兹说:“为报国家,尚不惜身,何况区区财货乎?”于是,他如今都成了第三军的需备长了,而“捐家报国”这个词儿也成了众多官宦世家纷纷吹捧、追逐的风尚。

  其实这种贴钱当官的事,根本不是卫兹最先干的,从杨彪到袁绍,从卫觊到崔烈,谁还没掏过自己的兜是咋滴?可是卫兹这话说的硬气,又有《大汉月刊》帮着点赞,所以这个名声就扣他头上了。

  问题是,说一句“捐家报国”轻巧,总不能把老婆孩子一起捐了吧?总得自己养活吧?那……捐到什么程度才到头呢?

  偏偏梁习不是太原人,原本一个小县长,此次为了支持并州恢复制度,一跃成为了太原这样的大郡郡长,所以,别提有多斗志昂扬了,只等做出一番成绩,以报天恩呢。

  捐家报国的口号也提出来了,但是反响实在不如预期的那么好,于是梁习又给王允出主意说:“总理,您手下可握着三司呢!”</div>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