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报错
关灯
护眼
837【棉稻轮作】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跨过黄河至洛阳这是北方重要的贸易枢纽。

  从河套、青海、西域运来的货物大都要经过潼关直抵洛阳然后再贩运到更南边。

  洛阳人口迅速增多商业极为发达出现在李自成面前的是一座无比富庶的巨城。虽然肯定比不上崇祯初年但能把崇祯末年甩出八条街恢复并超越明朝只是个时间问题。

  一路东行至开封这里更加繁荣。

  因为开封不仅有来自洛阳的商旅还有一些来自山西的商旅。在河套蹲了好几年的李自成乍来开封差点没被晃花了眼。

  “这般日子真是过得。”李自成迫不及待想去南京他听张云翼说南京比开封更富庶百倍。

  张云翼得意洋洋道:“莫要只看城里乡下才是真的兴旺。我大同新朝开国以来在河南疏浚、开挖河渠一万多条。河南的西北部还有山西、陕西不仅修渠还开凿灌井。便是再遇大旱也不会如以前那般无着。”

  井灌之法始于明代主要盛行于北方数省。

  鉴于小冰河时期的大旱清代井灌更加流行。仅在陕西一省至乾隆年间专门用于灌溉的水井就有13万口。后来左宗棠总督陕甘突逢大旱左宗棠赈灾之余鼓励凿井一口气又挖了几万口灌溉用井。

  而大同朝廷自从上次山陕大旱之后两省官员都在疯狂凿井。

  镇长、村长带头组织农民互相帮忙开凿陕西新挖灌井8万多口山西新挖灌井6万多口河南的西北部新挖1万多口。今后就算再有大旱也不会像以前那般绝望抗击天灾的能力大大提升。

  李自成来到河南乡下这里果然比陕西农村更富裕。

  他印象中淤塞的灌溉渠全都已经被疏通而且还新开凿不少。刚刚大丰收的农民喜滋滋的去官府纳税乡间不时能看到牲畜成群。他肆虐河南的时候可是把牲畜都抢光了哪里见得到这般景象?

  跟陕西一样河南的百姓操着南方各省口音很多都是近十年移民过来的。

  看着看着李自成不愿再看感觉自己折腾半辈子没啥意思。

  牛金星却买来最新版《大同集》根据书中的内容再实地比照乡间见闻突然就对《大同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辗转坐船路过徐州。

  李自成指着郊外冒起的黑烟:“那是在烧甚东西?”

  张云翼介绍说:“蒸汽工厂南方多见北方稀少。徐州产煤又挨着山东棉产地蒸汽工厂是越来越多。对了陛下有令工厂的烟囱至少得建五丈(16米多)高免得黑烟熏坏了百姓。哪家工厂敢违抗立即拆了烟囱停工。”

  “能去看看不?”李自成问道。

  “当然可以。”张云翼笑道。

  来到工厂内部参观李自成发现这里很多女工而锅炉工和搬运工皆为男子。

  搓好的棉条被机器带着运转加捻和绕线一蹴而就分分钟就变成了棉纱看得李自成、牛金星等人目瞪口呆。

  “鬼斧神工鬼斧神工!”牛金星连连惊叹。

  张云翼笑着说:“这种蒸汽机的作用多着呢。以前朝廷打制银元须用水利滚压造出来的银元还经常弯曲变形得让工人去锤平。换成蒸汽机之后不仅速度成倍提升而且是冲压造币不会再有弯曲的银元。”

  回到船上继续南下。

  李自成找到牛金星不吐不快道:“南京那赵皇帝真是神仙转世不成?这等机器也造得出来。棉纱能纺这么快天下人哪愁没有衣穿?”

  “是啊真真是神仙转世。”牛金星同样震撼不已。

  他们两个的眼界都只能看到蒸汽机的好处还无法考虑到对小农经济的破坏。

  等到二人路过扬州这座仅次于南京的城市他们已经变得有些麻木进城之后傻愣愣看着眼前的一切。

  二十多个蒙古青年距离他们不远也在望着扬州街市出神。这些都是蒙古首领的嫡长子要去南京读大学同时也相当于人质。

  接下来的路途李自成和牛金星都不再说话他们实在不知道还能说啥。

  随行的年轻人却更加兴奋他们的父亲都是大顺将领。他们的童年多在山陕渡过少年时代一直住在河套越往南边越刷新他们的三观。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未来愈发期待梦想着军校毕业做军官然后立功升迁做大将到老了就回南方大城市享福。

  ……

  南京紫禁城。

  劝农司的陈希颂带着一个年轻人来觐见皇帝。

  年轻人叫许进还不满三十岁是劝农司江南所的所正。

  许进似乎不善言辞拜见皇帝之后便一直不吱声只把一份实验报告交上去。

  劝农司江南所的农业研究员足足在江南观察总结了十年终于搞出这一份总结性报告。

  没有虚头巴脑的词汇通篇都在用数据说话总结棉稻轮作的防治病虫害效果。

  棉稻轮种之法明代中后期就已在江南出现。

  虽然搞不明白原理但农民还是发现两年棉花、一年水稻这样轮着种植是最合适的。

  用《农政全书》的原话来说便是: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多不得过三年过则生虫。

  翻译成白话便是:两年棉花一年水稻可以蓄积土壤肥力还能防治病虫害。

  不过嘛随着明末江南饥荒以及防治技术的发展这种水稻轮作已经乱套了。饥荒之后纷纷改种水稻。而纺织商人又疯狂诱惑农民一直种棉。

  还有一些州县则是不知道棉稻轮作的好处。

  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是真的发达。即便是几百年后农业专家使用科学方法试验折腾半天发现还是古代的“两棉一稻”最好(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

  且看一组现代科学试验数据:

  第一年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为13%—38%。

  第二年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为39%。

  第三年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激增至388%—701%。

  如果第三年不种棉花改为种植一年水稻继续种棉花的时候黄萎病的发病率又降回去。

  不仅是黄萎病还有其他病虫害都能靠棉稻轮种来防治。

  科学解释为:棉稻轮种是一种水旱轮作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有效抑制昆虫和病菌的滋生繁衍。同时还能调节土壤保持土壤的肥力。

  许进拱手说:“陛下这些数据是近十年来对江南十多个州县进行长期观测总结的结果绝对不会出现错误。如今江南的棉花种植因为纺织机器的发展种植方法已经越来越乱。很多百姓不信邪为了赚更多钱种了两年棉花还继续种完全就是在麻着胆子碰运气。还有一些州县盲目将农田转为棉田根本就不知道有棉稻轮作之法。还有……”

  “还有什么尽管说出来。”赵瀚说道。

  许进低头道:“朝廷对棉田一味征收重税也扰乱了棉稻轮种。”

  额这个纯属意外谁让朝中大员不懂怎么种棉花?

  赵瀚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此人更加赞赏问道:“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许进回答道:“陛下臣没有在学校读书以前读的是私塾后来自学了小学、中学课程。陛下收复江南之时臣也曾跟随县中士子起义没有去县里做吏员而是选择进当时的劝农所。”

  赵瀚说道:“你即刻卸任劝农司江南所所长职务擢升你为劝农司员外郎先到江南担任劝农使。我会让户部和地方配合今后不管是山东还是江南棉田必须遵守棉稻轮种之法。另外为了调节粮食产量必须严格约束到每个镇。一个镇的农田棉稻轮种的时间必须要错开。不能这两年大家都种棉花然后第三年又一起种水稻搞得前两年粮食奇缺第三年却谷贱伤农。”

  这就涉及到政府干预了得让精通数学之人合理安排每个镇的棉稻种植面积。

  只要最初几年安排好接下来就不用再去干涉农民按照“两棉一稻”的规律自己种植便可。

  如此这般即能保证产棉区的产粮红线又能科学的增加棉花产出实现棉花与水稻双丰收的局面。

  另外棉田的重税也可以稍微降低一些尽量不去干扰棉稻轮种规律。

  一切都要讲科学啊不只是发展工业发展农业也是如此。

  赵瀚继续对许进说:“你把这份报告再润色一下。我让礼部印刷成册印它个几千份让吏部派人发下去产棉区的各级官吏必须熟读。”

  “遵旨!”

  许进大喜他忙活十年终于出成果了。不但自己升官还能惠及万千百姓。

  赵瀚又问陈希颂:“你研究农事十余年在劝农司已经升无可升是该升去做政务官了。擢升你为户部右侍郎回去之后便到吏部报道吧。”

  “谢陛下!”

  陈希颂也高兴起来。

  二人躬身退下赵瀚说道:“让李自成进来吧我也想看看他长啥模样。”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