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7章 大局为重
但阎宇似乎并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他现在一门心思地就是想要从姜维的手中去篡夺权力,所以咸鱼向他提出这个完美计划的时候,阎宇还认为自己找到了姜维的破绽,他很快地就将这个计划给付诸实施了。
结果姜维这边气得简直要吐血了,他安排了多达十几支的游击队,目的就是要在敌后破坏魏军的粮道和对魏军进行滋扰,但阎宇这个蠢货,却自做聪明,弃外围游击之军,转而却是防守姜维本已经放弃的南郑城,舍本逐末,利欲熏心,自己的汉中防御大计,很可能就会毁在这货的手中,如何能不令姜维恼火?
如果南郑真得能守得住的话,那么姜维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将其放弃呢?正因为守南郑需要相当多的兵力,而且必须要提升城墙的厚度和强度,这样才有守住的希望,但就目前蜀国的兵力和财力物力而言,想要守住南郑,真得希望很渺茫。
所以姜维才会退而求其次,放弃南郑,而苦心地去经营汉城和乐城,重新布局汉中防御体系。
汉城和乐城虽然城小,但贵在坚固,汉城有定军山之险,乐城有兴势山之地利,这样的城池要隘,才是蜀军能守得住的。
阎宇自作聪明,以为凭借着从各地抽调来的一万多人,就能守得住南郑,他简直是痴心妄想,这种人没有一点的战略眼光,只知道在官场上溜须拍马,去舔阉宦的腚,安能成什么大事?
本来姜维对汉中防御计划是十分放心的,只要汉中的诸路兵马都能按照他部署的方式进行布防的话,汉中是十有九稳的。
但现在被阎宇这么一搞,等于是自废武功,汉中防御大计堪忧啊!
司马伦就坐在姜维的左侧,看到姜维读了书信之后勃然大怒,便拾起那封书信来,看了一遍,连他也暗暗地皱眉,这个阎宇在汉中如此搞事情,只怕汉中那边真的要出大的秕漏啊。
不过身为主帅,应当有不动如山的气魄,岂可因为一点事情就乱了方寸,如今永安的局势也是相当的紧张,姜维对汉中那边的事情也是鞭长莫及,就算是再急,也是没有什么用的,现在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地进行挽救。
“大将军勿急,此事未偿没有挽回的余地,我们还是从长计议为好。”司马伦劝慰道。
姜维也是自觉有些失态,缓缓地点了点头,虽然阎宇动了汉中的防御系统,但他所触及的,也仅仅只是外围的一些据点,姜维的损失并非大到不可挽回。
汉城乐城阳平关这几处要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什么意外,这他让姜维是比较安心的,至少他选择的蒋斌、王舍、傅佥等这几个还是忠心耿耿,能够严格地执行他的命令,如果这三处紧要的关隘也出现问题的话,那汉中防御才算是大势已去。
另外,整个的北线防御除了汉中之外,还有阴平那边,司马伦的部将钟会率兵三万镇守沓中,也同样是极为关键的所在,沓中处于北线防御体系的左翼,尤其是阴平桥头,是联结汉中和蜀中的枢纽所在,一旦阴平桥头失守,整个汉中和蜀中的联系就会被切断,不但汉中蜀军将会陷入到腹背受知的困境之中,而且魏军也可以直接从白水南下,威胁到蜀国门户剑阁。
所以说,北线的防御,除了汉中的军队之外,姜维还得仰仗于司马伦。
陆抗虽然身为和姜维平起平坐的大司马,但在汉中问题上,他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毕竟陆抗的人马,全部都集中在东线永安这里,对汉中的情况他也不太清楚,所以陆抗谨言慎行,对汉中之事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任由姜维和司马伦去处置。
司马伦的建议是,暂时不要对阎宇进行反击,一切还需要以大局为主,如果姜维和阎宇相争的太厉害的话,整个汉中的局势都会变得动荡不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再加上姜维现在很难从永安抽身前往汉中,如此长距离的遥控指挥,恐怕是力所不逮的。
所以对阎宇此番动作姜维应当是保持最大的克制,当然为了防止阎宇得寸进尺,图谋汉城乐城阳平关的控制权,姜维还需要给将斌王舍傅佥下密令,要他们必须寸土不让夺权必争,绝不能将三地要塞的兵马大权交给阎宇。
只要汉乐二城和阳平关还能控制在姜维的手中,那么汉中的形势就翻不了天。
尽管说阎宇现在撤掉了外围的游击队,对汉中防御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毕竟是有限的,不会对汉中防线造成致命的打击。
而且阎宇在南郑集结了一万多的军队,显然他也是有坚守南郑的打算,虽然未必他能守得住南郑,但至少也能牵扯魏军的一部分兵力,分担汉乐二城的压力。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加强南郑的防御也不尽然就全是坏事,它总是还有积极的一面的。
司马伦的分析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就连姜维也不禁是暗暗点头,显然在处理危机局面方面,司马伦还是挺有经验的,同时也能沉得住气,这一点才是尤为可贵的。
就在姜维准备按司马伦的建议行事之时,朝廷那边突然降下诏来,看来朝廷那边也是和司马伦一个看法,承认了对阎宇的这次调动的合法性,不过对阎宇下一步的行动进行了一些限制。
看来朝廷那边也不全是站在阎宇这边的,至少后主刘禅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在蜀国的整体防御体系上,他还是比较相信姜维的。
至于阎宇,他最多也就是吃点小甜头,毕竟汉中的防御还得倚仗阎宇和蒋斌等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稳定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重任,蜀国上下必须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才有希望能抵御得住魏国的进攻。
否则一盘散沙,相互倾轧的话,蜀国迟早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