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苗刘兵变
身在长安的赵桓不断的巩固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并且开始慢慢介入这个时代,加以改变。而与此同时,在靖康五年春天的临安城内,他的九弟赵构,却将遭遇到登基为帝几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原本应在去年就发生的兵变,虽然推迟了半年,却依然将沿着它原本的轨迹发生。
在赵桓归国后,虽然变临着扬州兵变,金兵进入江南的惨败,赵构毕竟做出了一些改变,在表面上振奋起来,斥退了几个著名的主和派官员,发表了几次坚决抗战的诏书,在短期内,很是迷惑了一些人心。
而因为赵桓在富平一战吸引的眼光,也使得他无形之中将这次兵变延缓下来。
但赵构毕竟是赵构,任何表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怯懦的内心变的更加坚强。他自小的教育,成长的经历,眼前看到的一切,都使他对金国对抗没有信心。而敌人经心安排的一切,对赵桓谈和,对他适度施压,都使得他忧心如焚,生怕在与金国的谈和中落了后手,更使得他原本就尴尬的地位摇摇欲坠。
若是和议答成,金国将其父赵佶放归,那么原本还首鼠两端的部下,必定会迅速而坚决的将他抛弃。
无论从能力还是从大义来说,他都不够资格与赵桓相争。这大半年来,被长兄一纸诏书强迫退位的噩梦一直困拓着他。赵桓越不着急对他下手,他却越是心中惴测难安,不知道对方是何用意,要怎么下手。
他也曾经考虑,不如退而求其次,以他保全宗庙的大功,请求退位为皇太弟,这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如此一来,就算太上皇返回,也不能对他为难,反而会保全他的地位,以酬报他的大功。
只是权位一旦上手,想放弃却是太难太难。赵构深夜推枕,一想到自己由“陛下”变为“殿下”,甚至将来可能更加的凄惨落魄,便是打定主意,能赖一天是一天,最好赵桓被金兵再抓了去,甚至有朝一日死了,那才是好!
于是,在隐忍许久,甚至对赵桓言听计从,对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一段时日后,赵构开始小动作不断,拖欠钱赋支持,禁止军队往川陕调动,暗中屡屡召见心腹大臣,明说暗示,让他们不可接受来自长安的诏命,种种手段层出不穷,只盼着能削弱赵桓治下势力,让他败于金国之手。
正觉得手之际,却是传来金国放归被俘虏的大臣,退让陕州潼关各地,甚至是河南山东,赵构却如同五雷轰顶,惊怖莫名。
如果和议答成,最倒霉的自然是他。更令他害怕的是,金国竟是往着长江一线调集大兵,看其动作,竟是有在西线求和,南线求战的意图。
与赵桓担心的恰恰相反,赵构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假意求战以提高自己的声望,而是迫不及待,立刻将汪伯彦、黄潜善等主和派官员复位,连连下诏,派遣使者过江,要抢在赵桓前头,与金国达成和议。
这样一来,就算是赵桓与金国也达成和议,他究竟也有讨价还价的本钱。
对于在长安发生的诸如设立军衔,以官员的官衔来担任实际职务、全面恢复唐朝的中央三省制度,设登闻司和行人司诸事,他却绝不关心。
这些微妙而重要的更改变了历史契机的大事,就在他眼前悄然滑过,并不能使他动心。
因为被议和这样的大事拖住了精力,临安城内一些禁军将领对枢密院使王渊的不满而爆发出来的几次小争端,被他简单粗暴的解决。
而几个禁军将领禀报上来的委屈与抗争,也被他身边的内侍省押班,亲信宦官首领康履所隐瞒。
在他治下,贪官纵横,宦官跋扈,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大地,号称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之地,百姓却为着吃饱肚子在发愁,在叹气,每当收缴赋税的日子到来,村落里鸡飞狗跳,官员鸣锣坐轿,恶吏如狼似虎,将百姓们微薄的一点出产抢个干干净净,令他们觉得苦不堪言,很难再忍受下去。
原本这一切,都在抵抗金兵的大义下被压制下去,而议和的风声一传,被斥退的黄、汪之流一回,好比在滚油中注入了冷水,整个临安城,都在爆炸的边缘。
江南的冬天与甘陕大地不同。
湿冷,不干脆,粘粘的令人不爽利。又因为传统的原故,很少有百姓在家中象北方人那样堆砌火坑,加厚加固门窗,连衣服,也是漫不经心的并不刻意多穿。
如此一来,在靖康五年的春天,虽然名义上冬天已经离去,春暖花开的时日已经到来,而薄暮时的一场小雪,虽然并不象北方的大雪那样张扬霸道,却是将寒气直逼入人身,又蜿蜒由着简陋的门窗爬进人家,盘踞不去,令人觉得阴冷难耐。
此时的临安城,人口并不如几十年后那么多,也并没有做为宋室偏安皇都多年后的那么热闹繁华。皇帝此时不过是暂且安身,还并没有想到在此久居,随行的官员和武将们,也不把此地当成安身立命的所在。
虽然酒楼妓馆等声色场所因为官员的增多而稍多了一点生意,到得子时将近时,天又冷,人马稀少,所有的临街生意都歇业闭门,只在薄薄的门板里面,偶尔会传来几句人声和残乱的灯影。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却有一行人在寂静无人的大街上匆忙行走。他们身着绵袍,神色略带一点紧张,虽然还披着青布大衣,若是仔细看去,后腰处还有掩饰不住的隆起。
大宋并没有宵禁,巡街的几队禁军在路上遇着他们,也只是略看几眼,并不十分在意。
天气如此之冷,当官的在屋里生着火,吃着熟牛肉喝着黄酒,而士兵们口中呵着白气,手中的铁矛冷的刺人,谁又有心去多事。只盼着早点下值,大伙儿凑上点钱,也去沽点酒来御寒。
“到了!”
一行七八人七拐八绕,终于在皇宫附近的一处宅院前停了下来。为首的中年人转头环视四周,看到并没有什么可疑的情况,便一边拍着门,一边用着浓郁的河东上党口音轻声道:“刘兄?刘兄开门。”
这一处宅院,看来也是好几进的大宅院,其主人想来也是非富即贵。当此深夜,一群壮汉面色阴沉,在昏暗的门灯下轻轻敲门,这情形,却是十分诡异。
半响过后,那宅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个身披团花棉袍,头戴软脚蹼头的男子将门打到半天,先用手中的灯笼晃上一晃,看清楚并无外人,便展颜一笑,答道:“当真是等的心焦。”
敲门的男子也是一笑,神情中却是掩饰不住的紧张。
他一溜而入,向那开门的男子道:“这几位全是我的心腹部下。”
又转头道:“还不向刘统制见礼。”
身后络绎而入的诸男子一起躬身,抱拳道:“末将等见过统制大人。”
他们虽然刻意压低声音,却因为一向训练有素,问安请安的时候声音整齐划一,暗夜之中,竟然也闹的动静不小。
“啊,不必多礼。此时也不是闹这些事的时候。”
开门的便是赵构的御营兵马的首领,扈从统制刘正彦。而带着心腹手下,前来刘府见他的,也是另一位手握重兵的扈从统制,苗傅。
苗傅的属下见礼过后,由着刘正彦亲自领路,一行人进得刘府正堂,各人脱下披风,却是一个个都拿刀佩剑,再与堂上原就候着的一群将领会合一处,各人俱知两位统制官的用意,均知大变在即,一个个兴奋非常。
刘正彦虽是主人,此时也顾不得和苗傅客气,一进房内,便立刻向苗傅道:“诸事皆妥了么?”
苗傅也顾不得坐,只道:“都妥了。今夜来此将大事决定,过一会子,便陆续还有人来,待明天散朝之前,最少能调动八千人。”
说罢,环视左右,竟突然大笑道:“你看,王世修、张逵、王钧甫、马柔吉,这几位全是现下禁军最得人望的将领,加上你我二人,何愁大事不成!”
苗傅先祖,原就是殿前亲军都指挥使,在禁军系统中根深蒂固,论威望和人脉,都比刘正彦强上许多。此次事变,苗傅为主,刘为辅,此时谋主信心十足,其余各人,也都是面露兴奋之色,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非常。
却听苗傅又断然道:“中军统制吴湛是我的老部下,虽未明言,他也隐约知道我要行大事,诛叛臣,逼伪帝退位。咱们先杀王渊,然后入宫,康王手无寸铁,到时又能如何,还不是任你我摆布。”
诸将早都兴奋,此时知道大事必成,均是俯身行礼,道:“一切听将军之令。”
他此语已经反意毕露,甚至不称赵构为陛下,而以康王相称。
各人心中都是明白,若是不成,必定被杀,于是呼喝之际,都是手按刀剑,杀气腾腾。
刘正彦却是没来由的打了一个冷战,看着阴沉沉的窗外,心道:“明日不知道是晴天,还是残雪不尽。”
不好意思,更新迟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