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人才济济
关于与关东士族的融合,杨炯显然是早有腹稿的
事实上他一直都在琢磨这件事,他非常清楚,此事关系重大,运作的好,则一本万利,对神策府有莫大的好处,也能增加杨家的砝码,此时见秦少游询问到自己头上,他心里暗暗点头,不禁想:“外间人都说,这秦少游粗暴专横的很,不过这种粗暴却是对别人,一旦牵涉到身边的人,他倒是总能集思广益。”
杨炯对秦少游已经有了某种心理上的认可,一开始,秦少游为杨家的人出头,使杨炯为首的弘农士族将秦少游视作为自己人。
其实要成为弘农士族自己人可不容易,弘农士族是最讲究出身的,这出身不但得有数十世的富贵,而且还得有渊源,比如你家出过几位鼎鼎大名的大人物,在何时被封了三公卿,这几百年来,可曾出过几位玄学的大儒,诸如此类,再按照你的影响,分为三六九等,这其实就是九品中正制的残留,每一个人的家世都有高低,不能乱。
以秦少游的出身,莫说是视作是自己人,多半这样的人,只要到了弘农,就要被人讥笑,可是这家伙先是以加害者的身份出现,差点没把弘农士族给折腾半死,随即摇身一变,又成了保护者,更让弘农士族惊喜的察觉到,这家伙虽然品性不咋地,偶尔专横跋扈一些,不过对自己人倒是不错,掏心掏肺不敢说,至少和他一起,心安。
而到了如今,杨炯这些人就不再是将秦少游视作是自己人,某种程度,秦少游已成了士族的代言人,他的言行,都与弘农士族息息相关。
所以秦少游虽然称呼杨炯为公,可是在杨炯心里。却也是将秦少游视作是自己的主公。
想了想,杨炯慢悠悠的道:“关东士族遍布关东、河北诸地,他们的影响,亦是遍布关东,神策府的买卖,若是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运往各地的货物。就更加畅通无阻了。况且关东士族多俊杰,有高士。有名流,更有不少,都是经济、军政之才。殿下,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啊。”
杨炯说到这里,带着几分故弄玄虚,很是意味深长。
不过秦少游却是明白他的心思,高士名流是什么,高士名流就是传播机器。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的好坏,绝不在于这个人的本身,而在于别人怎么说,不过这个别人,当然不是那些乡下的泥腿子,也绝不是一群商贾。这些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没有话语权的,所谓的话语权,其实就掌握在这些名流和高士手里。
武则天做天子,为何招致天下人的反对?以至于武则天想要让自己的侄儿武三思做皇太子,立即引得天下震动。
寻常的小老百姓,哪里晓得哪个皇太子好哪个皇太子坏。又哪里关心这个,对于他们来说,能有一顿饱饭,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其他的事,他们不敢巴望。
至于商贾,不被官府刁难。不被人轻视,也就满足,更不敢妄议这些。
唯一敢评价这件事的,就是所谓的名流和高士,这些人影响力极大,他们反对武则天,反对武三思,于是乎,李敬业一反,立即有高士名流骆宾王跳将出来,一篇《讨武檄文》放出来,顿时引起天下震动。
固然李敬业讨武失败,可是这篇檄文,却足以流传千古,就算不流传千古,可是在这个时代,却也足以引来更多人对武则天的反抗。
武则天用最原始的暴力弹压住了这些声音,可是这些声音的主人们依旧是蠢蠢欲动,即便武则天任用酷吏,用一次次的杀戮来威慑,可是这样的声音从未间断,武则天要立武三思,官员们上书反对,豪杰们寻觅机会刺杀,人心浮动,这些……都是名流高士的影响,他们有评价天子好坏的权利,是非功过,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所以杨炯特意的将名流和高士这几个字咬的很重,他这是告诉秦少游,殿下的名望是好是坏,在关东有何影响,就离不开这些人,所以这些人是绝对需要拉拢的,不但要拉拢,还需要善待。
至于经济、军政之才,这就更不必说了,三国时期,为何会出现九品中正制,这不是因为魏国的天子非要制造出不公,而是他必须拉拢住士族,只有如此,这些人才肯为自己效力,于是乎,他便利用这个制度,给予当时垄断了所有知识和人才的士族一种实际上的贵族特权,神策府未来要做许多事,既然要做事,自己培养一部分人才也是必须,可是单凭自己制造出人才,又有何用?
比如现在秦少游最依赖的这些人,其实十有八九,都是出自士族,就连左膀右臂王琚、上官辰,也是士族出身,秦少游当初起家的时候,倒也有几个小伙伴,比如邓健,这个人如今也在为神策府效命,只是可惜,终究是出身平民,能做的事有限,也不可能委以什么重任。
而一旦与关东士族结合,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士族子弟充斥进神策军和神策府,他们自幼就受到了培养,有足够的才干来处置神策府地军政之事,也唯有如此,神策府将来膨胀开来,才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作为补充。
杨炯顿了顿,继续道:“所以对于他们,殿下必须予以优待,所以以老夫的愚见,这议事堂,只怕要扩大一些规模了,这只是其一;其二,便是殿下要表彰诸家,士族总是好面子,凡事都要有个名分,这些可以容后再说。不过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先请君入瓮,得让他们学会做买卖,只有他们真正从神策府得了好处,这才会死心塌地。过几日,老夫会安排个日子,引荐一些人来与殿下见一见,殿下定要好生招待才好,万不可使他们觉得殿下傲慢。”
……………………………………………………………………………………………………………………
第二章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