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雄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869章书院(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坚父子大兴科举为的是什么几乎天下皆知。

  予寒门子弟开门路纳天下之才为己用就是科举的核心宗旨而这里的寒门和后来的意思不同指的就是寒门庶族与平民百姓不沾边。

  他们同样是贵族中的一员只是在九品之外是门阀世族的候补成员在九品中正制盛行的那些年他们一般都是官吏中的吏员。

  皇帝眼见门阀世族把控朝政越来越是危险便利用科举制度来打破贵族们对权力和各种资源的掌控。

  科举制度针对的就是门阀世族更针对的是察举选材之制利用庶族来制衡门阀利用科举来摒除察举之弊。

  而科举并非杨坚首创差不多应该是在南陈就有了苗头南梁时更为明显一些直到杨坚一统天下开始高举科举之旗帜杨广继之可惜隋末战乱使这一切戛然而止。

  封德彝在开皇年间便已开始入朝为官几乎旁观了科举制度兴衰的全过程其中激烈而又险恶的斗争并不比争夺帝位差上一丝一毫甚至犹有过之。

  比如说开皇名臣高熲他就是察举制度的最坚定的支持者同时他最为出名的就是荐举了很多有才能的贤才入朝也变相的说明了他是察举制度的受益者。

  作为太子杨勇的老师杨勇自然而然的便也在选材制度上面站在了老师的一边。

  而杨广和杨素两人都是科举制的支持者虽然这会得罪很多大贵族却也得到了文帝杨坚的青眼。

  最终杨素斗倒了高熲杨广取杨勇而代之你说这是不是隐约便有选材之制的斗争的影子在里面?

  那是一场皇帝和门阀世族们的战争持续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最终以隋末战乱收尾。

  这种朝廷大政的争议几乎渗透进了朝廷政争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了无数人的仕途和身家性命。

  像杨勇高熲那样的人物皆不能免太子权臣之争都要涉及于此封德彝只要稍微想一想便不寒而栗。

  封德彝心里叹息了一声雄心勃勃的帝王好像都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争议越大他们便做的越起劲只是连累了他这样“忠心耿耿”的臣下啊。

  李破瞧着他像是看透了他的心思笑道:“以何立世?书院书院那自然是以书多而闻名嘛……李世民的文学馆一座藏书楼几间静室也就有了朕建个书院还需费何周章?

  依卿的意思还招不到人入内读书?若是那般岂非丢脸的很了?嘿嘿帝王的面皮掉在地上长安中很多人会吃不下去饭的……”

  话中透出了些阴森之意封德彝反而心安了许多这倒是的只不过是间书院而已又是皇家督建还真不愁人们不闻讯而来。

  至于科举察举之争议现在说来还为时尚早这应该只是做些准备或者是试探之举不算什么毕竟做的如此之隐晦……

  做好了心理建设封德彝心说俺也这么大年纪了您能不能让咱少经些风浪?上次折冲府设学堂的事情就惹得很多人不高兴了这次又要去整饬国子建什么书院唉……还真是能者多劳啊。

  ……………………………………

  事情也就这么说定了国子监原归太常寺和少府共管后来在大业年间独立了出来人也多了不少但重要性好像却不如开皇年间了。

  也正是在大业年间国子寺成为了国子监其中教授的学科为国子学太学书学算学四门学五类算是朝廷培育贤才的一个机构。

  这在李破看来其实很无谓一个国子监一年招收数百人入读十年也才数千人几乎全被贵族所垄断和后来的教育机构比都没法比。

  可以说自秦汉一直到如今国朝的教育事业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知识垄断的现象反而越演越烈。

  就说跟他起家的那些人吧里面有九成都是文盲连个大字都不会写剩下的一成还有九成是识字但没读过几本书的。

  后来进了晋阳才算有所改观因为晋地的门阀中人终于纷纷来到了他的面前又有王裴这样的世族门阀加入其中即便如此他还是能时常感受到人才的匮缺。

  到了长安人才终于算是多了起来隐约看到了些竞争可照着后来还是差的远了……没有竞争哪有进步?

  这是自古以来颠簸不破的道理所以必须在选材上下工夫只是天下还乱着不好大张旗鼓只能试试探探的小打小闹。

  等灭了萧铣和窦建德一些事就必须提上日程了。

  在这方面他确实要感谢一下杨坚父子的努力才没让他这个后来者成为开创先河之人不然的话他不知道自己得少活多少年。

  如今虽然艰难了些可有先例在前受到的阻力会减轻许多。

  他确实和杨广不一样人家杨广事事争先就想做开天辟地第一人他却只想拾人牙慧真是小家子气。

  所以说他对国子监并不怎么看重长安书院才是重点办的差不多了也就还有洛阳书院晋阳书院嘛。

  而且他在云内和晋阳时其实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不成规模而已。

  他没有跟封德彝明说什么可他相信封德彝应该明白他的意思也能把事情办好而他的目的则是让长安书院成为长安城中有数的标志性建筑。

  如果哪一天人们一来长安首先想到的便是去长安书院左近观瞻一番那个时候就是瓜熟蒂落的时节了。

  ………………………………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时间一天天过去眨眼间便进入了腊月。

  长安彻底来到了平稳过渡时期数十万百姓在这个冬天里并没有缺衣少食官员们也没遭受大规模的清洗。

  唐军在接收了降军之后该走的走该留的留也没闹出什么兵变。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新皇并不像以前谣传的那样狞恶好像还颇为仁慈于是官民之心渐安慢慢恢复了平常的生活。

  只是辞旧迎新之际朝堂上的变动一直在持续当中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正在融入旧的体系当中同时也在改变着长安旧有的格局。

  在秋天里郡县时有反叛一些城池也还在固守守臣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愿降顺所以战争一直在延续一直到了冬天大家就都消停了下来。

  腊月初九蜀中大捷的消息姗姗来迟。

  正如李破所料像剑门关这样的天下名关的失陷多数都是非战之罪。

  锦官城中先就起了变乱本来在听闻柴绍已与梁军罢战并来信劝慰之下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终是向李孝恭低了头愿意遵令行事。

  可李孝恭之子益州长史李崇义为人挑拨率人在刘弘基回去通州的路上欲将其围杀于道途。

  可刘弘基敢来见李孝恭准备的是相当充分的别说是离开了锦官城便是在锦官城中他也不信有人能杀得了他。

  于是李崇义便糟了本想来杀人可却被人给围了。

  捉住李崇义后刘弘基自然大怒以为李孝恭不讲信用欲置他于死地可还犹豫着是不是李崇义因私怨才想来杀他。

  可李崇义自以为是赵郡王世子刘弘基不敢杀他所以破口大骂一口一个盗马贼一口一个贱家子终于惹的刘弘基火起一刀斩杀了李崇义。

  至此不管是不是李孝恭的意思刘弘基都没有了退路率人迅速回到通州举兵而起欲要杀去益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李孝恭也宰了算了。

  这显然是个偶然事件但以当时之局面没有李崇义也必有刘崇义来兴风作浪大厦将倾之下纷乱乃是必然的结果。

  李崇义为刘弘基所杀消息不久便传回了锦官城不说李孝恭如何益州刺史黄君汉等闻讯尽都大惊纷纷劝郡王整军备战。

  在这种乱纷纷的时节消息传的比平时快了数倍很快便到了绵州刺史右领军将军窦诞的耳朵里。

  如今窦驸马的注意力都在剑门剑门关前大军压境守住了就还能喘息一阵守不住的话他这绵州顷刻之间也便要易主了。

  窦诞这些年可是长进不少了随军征薛举立下了些战功随军入蜀后先为梁州都督只因他对李孝恭的策略说了些酸话又跟着刘弘基柴绍等人图谋大权为李孝恭所不喜。

  终于以窦诞与汉中花头蛮作战不力为由将其调回蜀中行台做了个刑部侍郎后来还是京师有人帮着窦诞说话才又转任绵州刺史。

  绵州位于剑门侧后与剑门唇齿相依剑门一旦有了战事绵州就要供应粮草派遣援军等予剑门还要防备敌人从阴平小道溜过来偷袭算是剑门守备的延伸。

  自西京陷落的消息传到蜀中窦诞心情之沮丧那就不用说了他的家眷都在长安这下算是把尾巴交到那个卑鄙小人的手里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