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7章军府
军情司这三位主事各有来历性情也是天差地别若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就是这三位都是苦命之人。
张亮以前是个农夫在河南战乱中挣扎求存转变成了一个心眼巨多还心狠手辣的贼匪。
谢政当年是在幽州任职大业八年随军征辽东退兵之后留在了怀远镇。
大业十年投了突厥。
后来阿史那杨环坐上了可汗之位第三年谢政出使晋阳之后便留在晋阳为李破效力了。
谢政出身陈郡谢氏东晋名臣谢安就是他们这一枝的人物两晋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谓为四海大姓别看谢氏只在诸姓末尾。
他们的历史极为悠久只不过是因为当时谢氏分支太多又大多各有源头不像其他几个大姓那么有凝聚力所以屈居于下罢了。
事实上则是谢氏子弟分布南北历代出现的名臣大将数不胜数是中原汉姓当中一等一的名门望族其他汉姓豪门在他们面前都要失色几分。
谢政出身是好可遭遇却分外坎坷入军情司之后却是三位主事之人当中最低调的那个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当年投靠突厥之事深以为耻不敢再在人前称功。
其他人都不以为然胡人入主中原的时候谢氏中人还不是当他们的官?不然北魏时他们几家汉姓大族为何能与胡人贵族并列?
刘朝宗就比谢政直接人家直接就说过俺当年做下了亏心之事对不起妻儿老小只不过在大节之上俺是坦坦荡荡无不可对人言的。
可以说刘朝宗心性刚烈只不过当年把幼子送给朱粲落下了心病终日郁郁寡欢也就没了什么野心。
而三人之中其实能力最强胆子最大的就是刘朝宗往往出外公干的也是他于是也就成了三人中功劳最大的那位。
如果他上进心强一些张亮的位子估计就不太稳当了。
如今三人都还相安无事各自管着一摊事情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商有量并无权力之争这也是军情司这些年迅勐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三个人都是受到过严重的心理创伤的人能够理解各自的不易所以一直配合的不错算是独立于三省六部以及九寺各大卫府等等的一个很特殊的衙门。
…………
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立性李破也不用跟其他人商量便能决定军情司的命运。
废掉军情司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只是他明白那绝对是个愚蠢到不能再愚蠢的决定。
治理天下可不光需要光明正大的手段还需要其他一些阴私手腕来配合阴阳为用正奇相合才是治国之道。
还是那句话治国不分手段只在于分寸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不要胡思乱想你们几个回去准备一下朕想在卫府之外另建一个军府由你们三个来掌管。
朝中以及地方上的事情你们照常给朕打听着你们作为朕的耳目国中之事少来掺和与人交往也小心谨慎些探听到什么要紧的消息如实报于朕知即可。
哪一天你们参与了朝争帮谁说起了好话或是说起了谁的坏话到了那个时候你应该知道是什么下场吧?”
张亮惶恐的起身拜伏于地连连表着忠心卑躬屈膝的模样让侍立殿中的孙伏加颇为不耻。
军情司是个什么样的衙门他不太了解不过也算有所听闻这会就更明白了原来是皇帝私曲和前隋的内外侯官是一个德性。
对于军情司这样的衙门孙伏加天然反感盯了张亮几眼一个佞臣的形象已经在他心目里建立了起来。
…………
张亮不知道有人已经在心里给他扣上了佞臣的大帽子其实就是即便知道了对他来说也没什么。
他眼中只有皇帝谏议大夫?那算什么东西?惹急了老子就去勐揪你的尾巴看看咱们谁能活到最后。
别看张亮表现的惶恐备至实际上他心里却安定的很皇帝有意设立一个新的军府那么也就是说军情司可以出头露脸了。
而且那样一来他张亮岂不是和那些大将军们并列了吗?美滋滋……
至于皇帝的警告每次见驾的时候都是如此时间长了他也不太在乎了他交往的那几位都是能够在关键时候庇护于他的人物。
其他人嘛即便他张亮想与人家交往也攀不上什么交情不是?
至于刘朝宗和谢政比他张亮心里还有数着呢根本不用特意嘱咐……
李破摆了摆手让他坐下继续说道:“大唐之外你们尽可施展如果哪天你们说突厥可汗的性命就在你们指掌之间了朕便让你们都入凌烟阁享受子孙供奉。”
馅饼画的有点大张亮可不敢去动只是感激的红了眼圈“陛下与臣等之厚臣感铭五内。
臣二月间听说陛下欲与突厥会盟便已经派了人去榆林等处打探到时陛下北去一路之上稍有风吹草动都瞒不过臣等的耳目……”
李破笑着点头“你做事向来周密朕放心的很不管为官还是做事都是这般行在事先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朝中之人若都像你一般知道该怎么去做事朕还用忧虑什么呢?”
受了夸奖张亮喜道:“臣也就是总想着能做些让陛下高兴的事情罢了可当不得陛下夸赞。
说起来陛下此次出京与突厥人会盟臣能不能跟随左右?臣也有几年没有出去过了想跟着陛下去见识一下说不定陛下也有用得到臣的地方呢。”
打蛇随棍上得寸便进尺可李破却很喜欢他现在露出的聪明劲笑道:“想去便去吧路途远了些到时可莫要叫苦。”
张亮拱手笑道:“多谢陛下只要能跟随在陛下身边多大的苦头臣也吃得。”
李破道:“行了莫在朕面前耍弄聪明离着京试没剩几天了你先收收心把眼前的事情办好其他的容后再说。
还有设立军府的事情军府军府设下的都是军职你回去和人商量一下报上来看看能不能在会盟之前把事情办妥当了不然你也走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