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崇文鲁国
常费海域隶属鲁国古国位于大楚古国东北方也是天丹海域东北方!
当然鲁国是大楚古国的附属国之一只是正好与大齐古国接壤也为大楚古国镇守着东北边疆是大楚古国抵挡大齐古国的主要屏障之一。
常费海域和常泰海域接壤而常泰海域就属于大齐古国疆域了!
此时齐国大军就汇聚在常泰海域而鲁国则汇聚全国军队再加上来援的楚军和齐军在两个海域交界处对峙!
……
常费海域最北边巨岛文康岛!
大楚北上大船队在天丹海域分为三路分迎齐赵魏三国大军其中齐国是三国联军中军力最强自然是重中之重。
除了楚军将领大离队伍也分为三路:
迎击齐军的是离皇武信、仁皇独孤伽罗、天盾孟珙、行者武松、天锁杨雄、雷王聂天锡等人是主力兼核心或者说指挥部。
迎击赵军的箭神黄忠、清王渠清(原渠国太子);迎击魏军的则是战神吕布和冰山寒山。
此次前来楚庭武信带的大将并不多本就只有以上几人所以其他两路只是派遣了两位就是起到个代表和督军的作用。
武信等人来到鲁国文康岛时已经有密密麻麻的无数大小战船汇聚在文康岛更有煞云遮天铁血气息浓溢。
“恭迎离皇、仁皇及诸位将军驾临拜谢诸位来援!”
文康岛码头鲁定皇亲率鲁国诸将和大楚诸将到码头隆重相迎。
鲁定皇是鲁国此代君王儒冠文袍须垂胸部气质儒雅温和看着像一代大儒更胜于帝皇。
不过鲁国本就崇尚儒道、文学是开创儒道的儒圣孔子的故国所以以文为尊。
“鲁皇言重了份内之事罢了!”武信客气回礼道双眼则认真打量起鲁定皇及鲁国众人!
鲁国虽小却是历史悠久渊源古老更是天骄跌出可惜以文为尊就注定在乱世中处于弱势地位很早就是大楚古国的附属国了!
“公输班、季平子、季武子、季文子、左丘明、颜异、冉智……”
看着鲁定皇身边鲁国重臣武信眼露精光异彩涟漪这些可都是名传青史的顶级天骄只是偏向文职而已!
公输班就是鲁班姓公输名般班般通用是超级匠神、机关大宗师更是土木工匠与戏班祖师等。
只是武信眼前的鲁班看着就像是饱受风霜的老农身穿麻衣满脸胡髯颇有些不修边幅和武信印象中的匠神形象实在不符!
季平子、季武子和季文子、左丘明等四人则是著名大儒也是鲁国名臣说白点就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是擅长处理政务的那种而非后事那种只会勾心斗角的“政治家”!
颜异是儒圣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弟子中排名首位且最得意门生的著名半圣颜回的后代颜异本身也是著名大儒!
冉智是儒圣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弟子中排名前三的得意门生冉求的后代冉求通称“冉有”尊称“冉子”号称最接近“圣子”的半圣而冉智本身也是名传星海的著名大儒!
“可惜啊可惜……实在是暴殄天物!”
看着诸多名传青史的鲁国天骄此时如下属般恭敬隆重待在大楚诸将身边武信心中叹息不已!
提前到来的楚国诸将并非天骄武信并不认识也没兴趣认识。不过身份地位明显比鲁定皇、公输班等人高多了。
毕竟鲁国是附属国楚军又是前来支援加上强敌当前鲁定皇等人自然会把姿态摆得很低!
可以说在武信看来自己关注的几人都是大儒级别都是治世大才如今却混得很不得意甚至可以说是胆颤心惊如履薄冰实在是浪费!
古老的鲁国出了儒圣孔子半圣冉子、颜子(也有说冉子、颜子等也是儒圣所以有“子”的尊称)就是孔圣人的七十二贤人弟子、三千门生也大半留在了鲁国鲁国却混成了附属国还随时有灭国之危怎么个凄惨形容?!
当然这和鲁国的治国宗旨和风气思想乃至生活习俗有很大关系!
身处乱世你还重文轻武崇尚德行礼让那一套混得起来才奇怪了!
光是看鲁定皇身边重臣全是大儒却连个武将都没就知道鲁国重文轻武到什么程度了。
武信很怀疑如果不是齐国大军压境估计鲁定皇、颜异、冉智等人不会待见楚国诸将和武信等人!
“自己是不是该挖几个著名大儒、天骄过来呢?虽然自己并不推崇鲁国的治国之策但鲁国在治世之政务民生方面确实是傲视天下……没有之一!光是眼前几位天骄、大儒军事或许不行但政治、民生乃至经济等绝对超强就是担任丞相也足够了正好用来治理长寿海域……”
心思剧转间武信颇为心动地暗自寻思着!
不过文人清高、孤僻、固执武信也没多少信心能拉拢除非暗使手段比如永恒精血、审子传承!
寻思间武信也没在意鲁定皇和大楚诸将的寒暄沉默着跟随前往文康岛的岛主府也是此路抗齐大军的总指挥部!
超级大海战处于对峙阶段在真正爆发前并非外人所想的无数战船对峙而是敌我双方都盘踞在各座岛屿等待出战时刻才会出海并非停留海上。
很明显的一点无数战船对峙要是碰上兽潮或星海巨兽那就坑了!
……
没过多久武信、鲁定皇及楚军大将等就汇聚在岛主府商议军事!
“此次齐军又著名名将……安平君田单为主帅出动旗舰四艘、超巨型战船八艘、巨型战船二十四艘、大中小型战船数以千计总数约为一万五千艘阵容浩大军卒数量约为一千两百万号称两千万大军……”
众人入座由鲁定皇亲自向武信等人解说道。
堂堂一国之主混到这地步武信鲁定皇感到悲哀。
当然这和鲁国没有擅长军事的顶级武将有很大关系相对而言鲁定皇算好的了只能亲自出面!
“田单……前世记忆中有华夏五千年历史中十大名将之一的说法其军事能力可想而知!看来此战不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