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寒门首辅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四章 四门谢氏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谢慎虽然对《孟子》乃至四书十分熟悉,可对于这《四书集注》却了解的不多。

  这是谢慎的致命软肋,要想在科举上有所建树,这个漏洞是迟早要补上的。

  他匆忙翻开四书集注,找到这一段的注解,仔细研读了起来。

  其实这段话总结成一句就是中国历代帝王都是将“爱民如子”作为评判是否为明君的标准。爱民如子的君主必定流芳百世......

  可是该怎么破题呢?谢慎正自发愁间,忽然想到后世看的一篇八股例文,这篇文章似乎就是针对文王视民一节所作。

  谢慎别的本事没有,这过目不忘的本领却是独一份。

  他深吸了一口气,暗暗啧叹,天生我材必有用啊!

  ......

  ......

  将文章写好,谢慎便闭上双目,等待刘老夫子宣布时间到收卷。

  像这样的小考,白鹿书院每一个月都会进行两到三次,为的便是帮助学生掌握实战的感觉。若是都只讲破题而不练习时文,到了县试这些学生多半都会懵了。

  刘老夫子是过来人,既然是为了应试书院便要将细节做到极致,他也不屑于图慕什么清流圣贤的虚名。

  这一批的学生都是要参加明年县试的,故而底子都极好,即便写大题时文也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谢慎写的可是状元名家的时文,为求稳妥,他特地将几处精彩的转折删去,留下瑕疵。

  人啊,该出风头的时候要出风头,但适可而止,若是不懂得忍,那是要出大事的。

  不知过了多久,刘老夫子点了点头道:“收卷吧。”

  自有小厮将学生写就的考卷交到刘老夫子书案前,至于那些胸无点墨,半晌憋不出一个屁的,自然白上一眼,不再理会。那小厮从谢慎身边经过时刻意停留了片刻,这一细节自然被谢慎注意到了。若说什么人最势利,莫过这些书院中的小厮。跟着刘老夫子的时间久了,什么人是出自名门望族,什么人虽然是寒门子弟却有才学他们看得比谁都清楚。对这些人他们表现的比谁都亲近,而对旁的人,他们的态度则是冷若寒冰。

  刘老夫子一一翻阅考卷,有的文章只匆匆扫过一眼便皱起眉来,有的则是看了足足盏茶的工夫。

  谢慎眼皮都有些打架,心中暗暗腹诽,这老夫子也太矫情了吧,一篇文章需要看那么久吗?他这篇文章早有腹稿,加之脱胎于状元文稿,自然是信心满满。

  这次他不得头名谁能得头名?那刘老夫子便再是庸碌之才也不会傻到不识好货吧?

  “哪个是谢慎?”

  啊!刘老夫子在叫自己?

  谢慎一个激灵,望着不远处的刘老夫子连忙道:“学生便是。”

  “心存乎民与道,见周王无已之学焉。”

  刘老夫子捏着考卷走到谢慎身侧沉声问道:“这篇时文可是你作的?”

  谢慎点了点头:“确是学生作的。”

  “好,好啊,想不到四门谢氏又出了一个英才啊。”

  余姚县像其他各科举强县一样,主要的科举奇才都集中在几大家族上。在弘治朝,科举运势最强盛的家族莫过于烛湖孙氏,四门谢氏,上塘王氏这三家。

  相较于其他两家,谢氏的鼎盛更多是因为出了谢迁这尊大佛。谢迁是成化十年的乡试第一也就是解元,成化十一年又是进士第一,取得状元,连中两元实在是变态。后来谢迁的次子谢丕于弘治十八年中了一甲三名进士,谢迁父子二人皆进士及第,翰林为官,一时传为美谈。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四门谢氏称得上真正的世家,其先祖可以追溯到西晋,当时一部分谢氏子弟迁移到会稽后徙至临海,又于宋末迁至绍兴余姚。

  若要真的追论起来,自己这一支五服之前和四门谢氏还是同源呢。

  不过这个刘老夫子一定是搞错了,现下自己这一支无论如何是不会被归到四门谢氏的。

  “额,学生并不是出自四门谢氏。”

  不管怎么样,谢慎是不会做招摇撞骗这种事的,又不是没有实力,何必攀附望族呢。

  “不是四门谢氏?”

  刘老夫子显然十分惊讶,毕竟余姚县几乎家家有孩子读书,寒门子弟出一两个童生不稀奇,可这些寒门子能够作出如此绝世的文章却是有些让人称奇了。

  谢慎心中十分无奈,这个刘老夫子看来收学生时也不过问家世出身,只要将束脩奉上,就可以到这白鹿书院听课。虽然这人品差了一点,不过学问还是过硬的。谢慎只希望能够早些通过小三元考试,成为一名秀才,也好逃脱白鹿书院。

  “你这篇文章作的还是不错的,不过比起孙若虚这篇还是要差上一点。”

  刘老夫子捋了捋下颌的长髯,幽幽说道。虽然声音很柔和,但在谢慎听来却是那么的刺耳。

  实际上刘老夫子也很无语,学堂的学生这么多,他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家世背景都了如指掌。这番倒真是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他教谢慎的时间不长,也没有刻意对这个不起眼学生的家世背景进行调查,但从谢慎的穿着他也能判断少年不可能是出自四门谢氏嫡系。但他思忖着至少这小子也应该混个旁系别支吧。虽然旁系子弟在待遇上和嫡系子弟是天壤之别,但至少沾了一个四门谢氏的明头,比之寻常寒门子弟可是好了太多了。

  听闻谢慎连望族的名头都不沾,刘老夫子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虽然仍对谢慎所作文章进行了肯定,但却将头名定为了烛湖孙氏的子弟孙若虚。这孙若虚是烛湖孙氏长房长孙,在这一辈的孙氏子弟中学问最好,自然被寄予厚望。这刘老夫子也在孙若虚身上下了不少心血,寄希望于他能一路连捷,高中进士。

  刘老夫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过若是能教出一两个进士传将出去也是美谈一件。刘老夫子完全是把孙若虚按照自己儿子在培养,不然他也不会在犹豫过后钦点孙若虚的文章为第一。

  ......

  ......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