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不是汉献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太学见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皆有一好,有的好名,有的好利,无欲无求的人,不是死人就是已经不能算是人的人。顾雍好名,但与大多数人一样,越是好名的人,越是干过那么三两件有损名声的坏事。

  周瑜让人拿给顾雍看的玉佩本是顾雍的东西,代表顾家家主身份的玉佩,顾雍怎么可能会不认识。只不过顾雍出卖的并非孙权,而是当年刘备与孙策争夺江东时,顾雍眼见刘备败局已定,便私下与孙策联络,献上家主玉佩表示臣服。若不是顾雍暗中将刘备的兵力布置告知了孙策,刘备不会败得那样快。

  出卖故主,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恶名声,即便此时刘备人在荆南拿顾雍没有办法,可顾雍也不愿这件事让世人皆知。顾雍能找出一万个理由解释当初他为何舍刘投孙,但事实就是事实,任你巧舌如簧,也改变不了你背主求荣的事实。

  要换个不要脸的,周瑜也不会拿这事做文章,可偏偏顾雍是个要脸的,周瑜这一下便算是拿住了顾雍的要害。

  相比起孙策,如今的江东之主孙权明显要更加多疑一些。除了一直侍奉左右的亲随外,顾雍不敢完全相信此番随他来到长安的那些随从。要是让孙权知道自己私底下与“叛徒”周瑜见面,还不知道孙权会怎么对付顾家。

  为了安全起见,顾雍命亲随借出门购物的机会联络了周瑜,二人约定在千金一笑楼见面。

  故人重逢,但却没有任何激动的心情。看着眼前熟悉但又感到有些陌生的周瑜,顾雍皱眉问道:“公瑾,你要见我所为何事?”

  “元叹,不必紧张。如今江东已经易主,周公瑾对此并无想法,今日来见元叹,只为问元叹一句,你可信我周瑜是那背主求荣之小人。”周瑜不慌不忙的问道。

  “信与不信,有何区别?公瑾,你口中说着无意回江东,但你所问还不是对回江东抱有一线希望。看在与你相识一场的份上劝你一句,莫要心存幻想,江东已无你立足之地,孙仲谋行事,要比你想象的更加谨慎周密。”顾雍叹了口气,说道。

  “……伯符未死,尚在人世。”周瑜不死心的又说了一句。

  “哪又如何?江东如今已是孙仲谋的天下,孙伯符即便能回江东,又有何人能用?我方才已经说了,孙仲谋习惯谋定而后动,眼下江东财政兵皆掌于其手,你与孙伯符即便真能回到江东,也必会死于非命。”

  “那伯符的家小现在何处?”周瑜沉默了片刻,问道。

  顾雍摇摇头,“莫问我,整个江东除孙仲谋以及老夫人知晓外,无人知道此事。”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周瑜与顾雍此时的情况就属于后者。周瑜没想过要替朝廷收买顾雍,此番与顾雍见面,就是为了弄清楚孙策的家小被孙权关在了何处?自己的妻儿已经到长安与自己团聚,而孙策的家小还在江东。作为生死兄弟,周瑜自然希望日后苏醒过来的孙策可以第一时间见到自己的妻儿。只是孙权此事做的十分隐秘,就算是朝廷的天眼,到了此时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周瑜只能把希望放到孙权幕后的支持者之一的顾雍身上,结果令人失望。

  无话可谈的周瑜起身告辞,顾雍见状也不挽留,眼下周瑜已非江东臣,与他立场不同,态度自也不能与以往相比。

  ……

  与此同时

  和顾雍同样是诸侯使者身份的诸葛亮、审配、郭图等人同样也没老实待在驿馆之内。审配、郭图、辛毗在拜访长安城中的权贵,希望可以从那些人的口中探听到一些风声。而诸葛亮则去了太学,拜访郑玄、卢植等饱学鸿儒,参观大汉第一高等学府。

  大汉的学府呈金字塔形分布,最下面的是村学,之后便是乡、县、郡、州依次排列,太学则是位于各级学府的顶端。朝廷科举虽并非只有太学学子可以参加,各地学子只要取得当地学正所开证明,便可来长安参加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不过朝廷取仕最多的,还是就读太学的学子。而太学也并非以往只有权贵子弟才有资格就读,只要能够在当地取得州级学正的证明推荐,便可入太学就读。

  对于学问的重视,刘协可以说比对军队的建设更加上心,首先便是免除了学费,教育所需用度皆有朝廷负担,这就让许多家境贫寒的人对刘协感恩戴德,更加拥护刘协做这大汉的皇帝。而因为有机会读书的人多了,朝廷取士的范围也就变得更广,对世家大族的依赖也相应的便减少了。世家大族虽有先天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却在不断的被抵消减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迟早会消失,为了保住这份优势,世家大族不得不加强了对本族子弟的教育,抛弃以往的嫡庶之别,选择唯才是举。

  要说对朝廷的科举没有抵触情绪的世家大族,那几乎是没有。但刀把子掌握在刘协的手里,而刘协的身边又有着大批的拥护者,这才让对朝廷心怀不满的世家大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人在被逼上绝路以前,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苟且。刘协就很聪明,没有仗着手中有兵便为所欲为,而是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又给对方留了一扇窗,这就导致许多认不清科举危害的世家大族选择了苟且,利用自身的优势按照刘协划下的道来走。即便有那么几个头脑清醒的,也不是让刘协收买就是被刘协高度关注,轻易动弹不得。

  诸葛亮到了太学,接待的规格并不是很高,郑玄、卢植这个级别的大儒压根就没有主动见他,也就只有孔融带着几名学子来接诸葛亮进门。太学,不是什么人想进就能进的,刘协对太学很重视,一是未来的大汉官员十有八九会自太学产生,二则是郑玄、卢植这些享誉天下的明宿大儒的安全对刘协很重要。

  郑玄、卢植这些人,不仅仅代表着学问,更是天下清流的领头羊,虽不掌管着朝政,但却影响着天下舆论的导向。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大汉,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几乎就等同于官方解释。

  刘协能够坐稳江山,郑玄、卢植这些人的认可,功不可没。早在刘协稳定关中的时候,各路诸侯中就已经意识到不能任由朝廷做大这个问题,直接攻击朝廷不可取,所以这些坏心眼的人便不约而同的采取了散布谣言,败坏刘协名声的下作手段。

  百姓无知,自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但百姓心里又有一个比较,更愿意相信那些有名望有资历的人所说的话。相比起无可考证的流言蜚语,百姓更愿意相信大儒们所说的话。正是有了郑玄、卢植等人的支持,刘协才渡过了开头的艰难,等到大汉治下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对于那些败坏当今天子的流言,也就从当初的半信半疑到如今的自发抵制了。

  百姓是现实的,流言可不可信,最关键的对比就是看自家如今的情况。眼下大汉朝廷治下的百姓生活已经可以保证三餐温饱,也没有无休无止的徭役与不知何时会出现的兵祸,这对百姓来说就已经足够,当今天子那就是一个好天子。至于流言说天子荒淫无道,只要天子没抢自家的钱粮,没祸害自家的女子,哪管百姓什么事?

  没有百姓希望大汉现在换个皇帝,鬼知道新上台的皇帝是个什么德性。眼下这个就不错,没有换的必要,谁要坚持换就跟谁急。

  诸葛亮没有来过太学,随着孔融参观了一圈太学以后,诸葛亮就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那是大开眼界。

  如今的太学不同于过去,过去太学里的学子主攻诗礼典籍,除此之外极少能看到闲人。而如今的太学,按照刘协的构想,各类学问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专科。出人头地已经不似过去只有捧着书本勤读这一条路。士农工商,在太学里皆有专属的教学区。

  “文举兄,商贾也有资格入太学?”诸葛亮忍不住问孔融道。

  “呵呵……孔明休要小瞧了那些商贾。若我大汉无有那些商贾,百业难兴。还是圣上有先见之明,告诉我等前人将天下万民分为士农工商并非是为排序,而只是将天下万民分类,四民皆重要,并无高低之分。”

  “哦?愿闻其详。”这个说法诸葛亮倒是头回听,连忙追问道。

  “呵呵……孔明莫急,今日闲暇,你我不如找个清静之地坐下详谈,如何?”

  “固所愿不敢请尔,请。”

  孔融带着诸葛亮到了太学内一处供人休息的凉亭内,命人奉上茶后,开口对诸葛亮道:“孔明既然想知道圣上对士农工商的见解,那我就告知于你。圣上将士农工商比作了一个人,士代表着头脑,农代表着身体,工代表着四肢,而商则代表着流通全身的血液。农为本,身体若是出了问题,那这个人便垮了。而工的作用便是欲成其事,先利其器,有了工所提供的工具,农才能更好的完成要做的事情。至于商贾,则是起到了勾连南北,互通有无的作用。世人只看到了商贾逐利贪婪的一面,却忽略了商贾行商天下所能带来的好处。远的不说,单是减轻了世家大族对土地的渴求,就有利于天下的稳定。”

  “文举,此话怎讲?”

  “孔明,你出身琅琊大族,即便家遭不幸,可凭借历代祖上的积累,恐怕也没有过过苦日子吧,你并不了解百姓对待土地的渴望。而世家大族之所以会对土地贪婪,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求财。世家一般人口众多,为了日常的开销,所需的钱财就不是小数,而土地则是一个稳定的财源,只要精心耕种,总能有所收获。但天下的可耕之地就那么多,世家利用权势抢夺民田,失去田地的百姓生活没了着落,就不得不依附世家。可一旦遇上个天灾人祸,失去了生活来源的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铤而走险的造反了。早些年的黄巾之乱,张角之所以能蛊惑人心,最大的原因便是世家兼并了太多的田地,让百姓没有了活路。”

  说到这孔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等待诸葛亮消化自己方才所言,见诸葛亮静等自己下文的时候,才开口继续道:“圣上稳定关中,便是先以土地为饵,让那些先前铤而走险做了反贼的百姓复归为民,随后再以这些百姓为基,逐步分化瓦解周边势力。”

  “文举,还是说说圣上为何要抬高商贾的地位吧。”诸葛亮见孔融越说越偏,忍不住提醒道。

  “哦,说商贾。其实商贾也挺不容易的,出外经商有可能血本无归,也有可能客死异乡。他们所要承担的风险远比以耕种为生的农夫要高。就如圣上所言,风险与回报往往是呈正比,风险越高,回报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商贾在行商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只看到商贾成功后的所得。这是不对的。”

  诸葛亮到了这时算是瞧出来了,眼前这孔融有点嘴碎,难怪之前送茶过来的人临走时会用同情的目光看他一眼。为了避免孔融越扯越远,诸葛亮不得不再次开口提醒道:“文举,说重点。”

  “哦,重点……其实我说的都是重点。不管是抑农重商还是抑商重农,对天下的稳定都不太好。唯有平衡,方可持久。你说圣上抬高商贾的地位,其实这并不准确,圣上并未过分重视商贾,只是给予了商贾应有的待遇。过去世家对行商一事遮遮掩掩,原因就是商贾的名声不好,传扬出去会惹人耻笑。而现在圣上带头行商,世家对商贾之事也就没必要遮掩了。通过行商,世家获得了大笔可供家族日常开销的财富,对土地的依赖也就不再如过去那样热烈,百姓也就因此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土地。”

  “无农不稳,无工不利,无商不富,无士不安。圣上曾说,只要天下人各司其职,那这天下就是铁桶的江山。可惜如今还有几个不识天时的蠢货,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搅动天下不宁。”

  听到孔融这话,诸葛亮的脸上有些发烫,连忙低头不让孔融能够瞧见。而孔融此时也是越说越兴奋,丝毫没有注意到诸葛亮的神色有异。自家人知自家事,孔融知道自己的嘴碎,因为这个毛病,太学里的教授没几个愿意陪他讨论学问的。今日总算是遇到了个不知情的,当然要说个痛快。

  孔融很能说,滔滔不绝的跟诸葛亮天南海北的一通胡侃,诸葛亮愣是没找到插嘴打断的机会,等到孔融好不容易说累了,诸葛亮才赶忙起身告辞。

  “孔明,明日还来吗?”对于诸葛亮这个好听众,孔融有些依依不舍。

  “多谢文举相邀,只是亮此番前来长安另有公干,恐怕不能陪文举谈个尽兴了。”诸葛亮连忙推辞道。开玩笑,这一下午就听得诸葛亮差点暴走打人。还来?诸葛亮真担心自己多年练就的好涵养在孔融这里发生个例外。

  “文举,不知你在这太学担任何职务?”诸葛亮在临走之前,忍不住问孔融道。

  “蒙圣上看重,命孔融担任太学教导主任一职。”

  “啊?何谓教导主任?”诸葛亮诧异的问道。

  “所谓的教导主任,除平日教学外,还要负责规劝那些犯错的学子改邪为正。可惜这两年犯错的学子越来越少了。”孔融说到最后颇有些遗憾的说道。

  “……圣上果然知人善用,诸葛亮佩服。”

  辞别了孔融,诸葛亮回到自己在驿馆的住处。先前诸葛亮曾请顾雍、审配前来一叙,这回审配也命人前来相邀。诸葛亮知道,审配请自己不是为了跟自己拉交情,而是想要互通有无,共享一下彼此所掌握的情报。

  这件事对诸葛亮同样有利,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应邀来到审配的住处,果不其然,顾雍已经先一步到了,正与审配一同等候自己。

  ……

  长安皇宫

  诸葛亮等人此时正聚在一起相互通气,共享这几日收集到的情报,而刘协也正在听手下汇报有关这几日诸葛亮等人在长安的活动。

  这里是大汉京师,权利的中心,刘协不可能对几名外来户的到来无动于衷,尤其是这几人里还有一个在后世被视为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亮,刘协更是不敢麻痹大意。虽然已经任命郭嘉作为此次谈判的主要代表,但这不等于说刘协就会撒手不管此事。

  “主公,你担心周瑜那里有问题?”法衍见刘协听到周瑜与顾雍私下会面以后眉头微皱,出声问道。

  “他能有什么问题?如今他除了我这里,还有哪里能投?我是纳闷,那个孙权到底把孙策的家小藏哪去了?查了这么久都没查出来。”刘协摇头说道。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