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9章 掺杂而来的烦恼
翻过雕阴前面的崎岖蜿蜒的山道穿过了不大不小的雕阴城关绕过一片不密不疏的树林行行复行行在队伍的面前终于出现了一条开阔的道路。
“这……”
记不得多少次在山路上喘息多少次在荆棘灌木上踉跄钩破了衣角跟着刘协一路而来的这些官吏不由得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是的不仅仅是刘协来了还有一帮子大汉的官吏在这其中斐潜都不认得几个这些人就像是大汉的菟丝子跟着大汉一同生长缠绕在皇帝周围脱离了朝廷远离了汉帝这些人估计就是无所适从了。
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人毫无用处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是处理政事的老手不管是针对于行文承转还是民政协调都是纯熟无比毕竟这些本事也是他们安家立命的本钱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汉代其实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和那些纯手艺工匠在某种程度也是有一定的相似度的只不过工匠更多的是以手中的工具来制作物品谋生而这些官吏则是通过刀笔依附在政权上来谋生。因此当刘协要来平阳的时候有这么一帮子的官吏也跟着过来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
视野骤然开阔众人看着眼前的道路有些不敢置信。
这还是曾经印象当中的荒凉的并北么?
这还是当年窘迫无比的被胡人劫掠导致治所都迁移的上郡之地么?
呆立了几秒钟之后这些人才相互看看然后不由得都露出了一丝喜色。
没错有了一点点的喜色。
原本以为跟着刘协来肯定是要吃苦的……
有道是一次黑上瘾便转一生黑。
文人相轻似乎是千古流传。乐于给他人评价定位甚至不乏恶意的随意的略显得轻率的下定义就成为了这些汉代文人官吏之间仅有的娱乐和快意一般。
在他们的日常的言谈当中并州是和垃圾产不多同概率出现的词语。哪里才是大汉的繁华自然只有长安雒阳其余的地方勉勉强强冀州豫州还算是不错其他地方么……
都是垃圾。
就像是他们对待文章一样除了他们自己写的便都是垃圾就连那些高高在上的大儒他们嘴上虽然不敢说但是心里也同样未必服气。
因此来并州对于这些人来说这心里也是如此在他们的记忆里并州除了胡人多哪里还有什么好东西?荒凉腥臊蛮横死气沉沉便是原本并州北部应有的样子哪里会出现像这样的充满了工程美感和符合大汉规范的道路?
等等或许还超出了大汉对于道路的一般规范。
这些人接触并北的第一课便从这一条路开始。
又往前走了一段。
着真是好平的路!
众所周知几乎没有施加过任何硬化工序也完全谈不上什么保养的天然泥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暴晒和雨水之间不断经历着焦枯干裂和泥泞深陷的轮回之后便会陷入一种极其古怪的状态当中硬的地方极硬烂的地方极烂突起的地方高高的凸起凹陷的地方甚至深度超过了小腿……
如果是晴天多少还算是好的但是只要碰到下雨的时候往来的行人尤其是带着需要加倍小心照料的大牲口和车子的商人也好运输军队所需的车队也罢在这样的道路上往往和走在危机四伏的沼泽地当中一般!
说不定什么看起来平静毫无波澜的小水洼之下掩藏的是一个巨大的陷下去便让车辆再也爬不起来让人绝望的泥坑……
要想富先修路。
虽然在汉代对于这样一句涉及多个方面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言名句不是很熟悉和了解但是哪怕任何一个人都会喜欢一条平整的至少不要那么多陷阱的道路。
一条路象征着领地的水准象征着整个并北的精神面貌这么说真是一点也不过分。就算是在京畿附近甚至是雒阳近郊也只有在京都周边的道路上才能见到如此相似的平整道路而远一些的地方就算是大的县城恐怕也就是距离县城十里左右才有这样平坦的道路其余的地方么……
当然如果按照后世的观念来看这条路还有好多不足的地方就算是再宽容再糊涂在腐败的国家机构在验收的时候恐怕也不敢在合格一栏上盖章多少也要表面上抹得光亮一些才是像这样道路中间还明显是一些碎石的连柏油都没有铺一层的真的就算是收了多少意思也不敢做出那个意思。
但是这样一条在后世大可以将承包商拉出去枪毙的道路在汉代却显得如此的完美甚至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原本道路表面的出现的坑洼缺口都已用粘泥填充夯实完整在道路一侧堆放着的大块的圆石和圆柱形的重木一看就知道是用来夯实道路地面的而且为了使得道路在下雨天不再重蹈旧辙不再积水道路中央有意修建得微微隆起高于两侧利于排水并且在道路最上面再铺上一层小碎石提高道路的耐磨度和给往来车辆提供更多的摩擦力……
充满了工程美感的象征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道路无疑就是最佳的语言同样也彰显出整个并北斐潜管辖之下的整体经济实力。
并北这一块地真的已经是变得如此富庶了?
斐潜这个年轻的征西将军竟然有如此大的本事?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又是如何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的?
众人不由得都转头望向队列当中的三色旗帜望向在那三色旗帜下的那个人影心中盘旋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同样在盘算着一些其他新生出来的想法……
这一条路原本就是秦直道。只不过秦朝之后便逐渐的荒废没有了维护和修整之后道路就渐渐的退化成为了雕阴之前山道的那副模样被杂草和灌木渐渐的侵蚀原本的土基也渐渐的剥落变成了坑坑洼洼的普通山间土路。
原本雕阴这边是没有修复道路的。只不过因为雕阴这里因为关中的关系地理位置越发的重要起来往来传递的消息时效性也在日益的提升所以便从北屈那边的那条路开始沿着原本旧有的土路重新进行翻修和整理。
因为时间上和生产科技水平的关系新型道路的延伸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要想真正通往雕阴甚至是沿着雕阴再往下恐怕不光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要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所以现在暂时只是像南延伸了一截而已。
在道路的一侧远处是跟着道路而进的一个劳役营地在营地的后面可以依稀的看到堆放得高高的各种修葺道路的物资。一直运输物资的小车队似乎刚好抵达了这个劳役的营地因此一群衣衫褴褛的劳役正在监工的调配之下正在搬运这车队运送过来的一些东西。
劳役无疑是最为困苦的也是整个社会最为底层一部分人。他们负担着最为沉重的体力劳动却只能获取与他们付出根本就不相符的一点点的吃食。
而这些劳役显然已经是服役了一段时间了虽然距离较远但是也看得出来这些劳役已经是精疲力尽摇摇晃晃的孱弱不堪身上的衣物也同样破破烂烂在山岚的吹动之下甚至还露出了一部分同样是肮脏无比的肢体……
这是在封建社会很常见的一个情形在相对来说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整体社会环境当中只有通过大量的人力劳动才能建设一些相应的工程并且劳役这个事情也是属于封建领主的一项权利只要是封建领主觉得需要的自然就会征集劳役进行建设而这样的制度也一直持续到了后世……
当然受限于山川、土质、距离、安全、劳动效率等等原因大规模的征伐劳役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领地之内正常农业活动的一种损害所以绝大多数的士族子弟也都潜意识的认为减少劳役鼓励农桑是一种德政。
相反的眼下大量的劳役的情形似乎展示出斐潜治理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官吏队员当中有一个青年见到了此情此景不由得哦吟出声。
此言一出顿时引人有些侧目。
诗经是汉代每个士族子弟的必修课因此当年轻人一念出此段齐风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也都知道这段话在讲一些什么因此不约而同的都偷偷瞄了一眼队列当中的征西将军的大旗然后下意识的从那个青年人身旁不露痕迹的扯开了半步拉出一段不近不远的距离。
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的当然这样的活力有时候是好事情有时候就未必了……
“……嗯不其侯家风治学令人羡慕啊……学识渊博有难得能够悲天悯人真是青年才俊啊……”一名官吏悄声和另外一人说道。
“哦?为何有此说法?”另一人有些不解。
“呵呵方才不其侯长子伏德伏子正一首齐风铿锵甚是应景……”这名官吏捋着胡须嘿然说道。
“……不知是哪一首齐风?”
这名官吏左右看看凑了过去低声说道:“……东方未明……”
另外一名恍然大悟:“哦……东方未明啊……”
如此的情形在队列当中悄无声息的传播开来而当事人却毫无所知不过就算是知道了也未必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
对于此事处于队列当中的斐潜却还未察觉他正在烦恼这刘协这一行人到底要怎样的安排。
那一日刘协当着百官的面说是要来并北要去阴山自然遭到了杨彪和种劭的共同反对不过刘协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强硬坚持不改而斐潜又不好说什么毕竟他自己之前还一副正经模样说了一大堆的天下都是刘协的话语。
僵持不下的时候伏完出面了说皇帝巡狩四方也是应有之意并从三皇五帝时讲起说黄帝就有东巡岱宗周公也有封泰山巡河南的行为而本朝当中武帝就不说了就连恒帝也有从雒阳巡狩到了长安的事迹……
这一下才算是给了台阶。
皇帝刘协并不是迁都也不是要在平阳长久定居只是巡狩而已这样自然比起皇帝跟着斐潜走要更让杨彪和种劭接受。
因此种劭带着一些人返回长安继续和杨彪所任命的京兆尹赵温或许还要卿卿我我相爱相杀一番而杨彪则是带着一些大汉官吏前往了雒阳……
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官吏跟着刘协的身边这其中还有种劭的儿子种劼杨彪的儿子杨修!
种劼就罢了反正斐潜在脑海当中似乎没有多少印象但是这个大名鼎鼎的鸡骨头杨修……
特喵的号称揣摩人心独一无二煽风点火技能满级这样的小子自己要不要像曹操一样找个什么借口啊哈一下……
不过也就是想想罢了。
因为杨彪和种劭做出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就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质子差不多也等于正是承认斐潜暂时性的平级甚至高于他们二人的一种态度表示。
多少也算是一种示好吧。当然在这其中也有其他的意思比如帮忙盯着刘协有时候隐蔽的拖拖后腿什么的……
关键是斐潜当下还必须接受!
总不能立时一拔刀子说老子只要皇帝嗯和皇后其他的人全数滚蛋?
不过现在很是烦恼啊……
斐潜坐在马背上闭着眼摇摇晃晃。
自己原本的官吏系统就属于比较扁平化的模式现在忽然加进来这么一堆自成系统的家伙感觉真的就像是原本运作良好的齿轮当中加进了一把沙子……
唉这样到底要怎样处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