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红星传奇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一六七章 煤田 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延长北上,一路几乎是边行军边观光。

  延安到榆林,历朝历代都有官道,红军实行以工代赈修路后,红二十七军和随后移防榆林的骑兵师,配合地方政府,组织乡亲们将官道修正拓宽,虽然是土路,但汽车能够通行,所以行军速度不受影响。

  红二十七军派出的向导沿路联系驻军和地方政府,把队伍的行程安排的妥妥帖帖的。因此,虽然是盛夏行军,但遍览陕北风光,一行人心里说不出的愉悦。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

  清涧的石板让刘一民等大开眼界,陕北苦焦,除了窑洞,建房垒墙都用石头,石匠也就特别多。汉子们拿着锤子、锉子,把一块块石头磨得平整光滑,可以当案板。

  绥德的汉子一上见了不少,头上都包个白头巾,腰板挺直,看上去确是好汉子。

  至于米脂的婆姨如何漂,队伍形色匆匆,倒是没有怎么见到。晚上休息的时候,唐星樱打趣刘一民,是不是没有见到貂蝉一样的美女有点失落?刘一民笑着说,貂蝉就在我身边,月亮这么好,我能看得见。羞得唐星樱直拿小手捶他。

  这一路收获大的是赵小曼。

  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让人惊异的是,编创这无数久唱不衰、思想性艺术性如此高的歌谣的人,都是些脚夫、揽工汉、拦羊后生或搂柴婆姨。正是生活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坡上的美男俊女、有名作者和无名作者们,世世代代共同创作和续写的陕北人的生活史歌。

  和陕歌交相辉映的就是信天游、酒曲。

  赵小曼一扎进了陕北民歌和信天游地海洋。

  这一路走来。眼见刘一民唐星樱两情依依、恩爱无比。赵小曼心里凄苦。到延安地时候。刘一民和几个首长下部队小曼带着文工团地战士们自由活动。在延河边。一个放羊老汉地信天游吸引了赵小曼。她马上上前去问:“大爷。你唱地这是什么歌啊?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

  老汉告诉她。这是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没有个啥子正规调子。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陕北人大人小孩汉子婆姨都会唱几段。高兴地时候吼一嗓子烦闷地时候也是吼一嗓子。最早是熬活地长工、赶牲口地脚夫、做苦活地穷汉们唱。宣泄内心地烦闷、愁苦达对未来幸福生活地渴求、向往。后来就发展成了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地民歌形式。说着说着。老汉就唱开了:“信天游来调子广。调子就有几大筐。”

  赵小曼听得入迷。忙掏出本子记录。

  那老汉见这漂亮女红军把他地歌记了下来。知道这是个有文化地女娃是也陷在了想情郎地陷坑里出不来。忍不住就又唱了起来:“东山上(那个)点灯(哎)西山上(得个)明十里(那个)平川了也了不见人。你在你家里得病(哎)我在我家里哭。秤上地(那个)梨儿(哟)送也不上门。”“想你想地着了惊慌。耕地扛上床。沙梁梁招手沙湾湾来。死黑门地裤带解不开。”

  通俗地陕北方言。热烈奔放地曲调。把个男女爱情唱得缠绵凄婉一下子就抓住了赵小曼地心。

  接下来,每到一地休息的时候小曼就找当地人唱民歌让她听,并记录曲调然后就自己开始学唱。

  刘一民见赵小曼这样认真,知道这丫头发现了宝藏。心里想陕北民歌的名作老子都会唱,而且唱的很好听,何必这么麻烦?有心唱给赵小曼听,又担心破坏赵小曼发掘民歌资源的热情,就尽量满足她的要求,让李成毅专门派出一个班保护她,让她边行军边收集民歌。

  这个时候,陕北民歌代表作品之一的《三十里铺》刚刚成型。队伍路过三十里铺附近时,一个小木匠边干活边唱,赵小曼听着好听,马上就去采风。

  说来也好笑,这绥德三十里铺村有个后生叫郝增喜,与村里一个姓王的姑娘常在一块拦羊、掏苦菜,时间一长,彼此有了爱慕。增喜家中光景好,父母嫌门不当户不对,就给儿子另娶了亲。同村的拦羊后生常永昌早就看上了姓王的姑娘,这正是靠近“凤英”的好机会,哪想碰了一鼻子灰,遂产生了报复“凤英”的念头。常永昌不用嘴说,而是借用《骑白马》(《东方红》最早的版本)的曲调,真名真姓的编了一首歌。他把歌唱给村里一个木匠听,木匠劝常永昌,真名真姓容易惹事,后来就用笔名和排行代替了。他们常常是边干活边唱,所以《三十里铺》的旋律带着很明显的木匠推刨子的节奏。

  经过整理,赵小曼就把《三十里铺》唱了出来,曲调优美,歌词朴实,加上赵小曼柔美的女音,在绥德一唱就吸引了战士们。连绥德城的老百姓都没有想到,原来他们天天唱的民歌是这么好听。赵小曼却是边唱心里边流泪,我的三哥哥成了别人的丈夫,实打实地把妹妹闪到了半路口。

  等到了绥德,《三十里铺》、《五哥放羊》、《兰花花》、《赶牲灵》、等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就初步整理完成了。赵小曼天天沉浸在民歌的海洋里,连走路都在小声哼唱。

  刘一民心里郁闷,上次在潼关寻找金矿时,自己曾给高原等人唱过《走西口》,这要是以后再不小心唱出别的什么歌,怕是要被这赵小曼寻根问底不可。看来,人的智慧是在不断开发的,这赵小曼如此才华,又勤学好问,真的一头钻进音乐殿堂,说不定就会大放异彩,让陕北民歌提前为外界知晓。算了,这丫头看来是把情思转移到了民歌上样也好,虽然她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但却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贡献。

  榆林城号称驼城,雅号榆

  依驼山,西临榆溪,南控乌延,北瞰燕塞山带水踞。由于地处陕甘宁蒙晋交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战的九边重镇、三秦锁钥。历史上,大夏国开国君主赫连勃勃、西夏开国君主李继迁、北宋名将杨继业、南宋名将韩世忠、明末闯王李自成都诞生在榆林辖区。

  榆林独特的战略地位,城防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明代三拓榆阳,形成了“南塔北台中古城楼骑街天下名”的城市格局。长街十里,均以石子铺路扁街宽;榆林的城墙非常坚厚,比北京的城墙还略厚一点;由于是九边重镇,将军府邸多、衙门多,规制都仿照明代北京建筑建造,加上边商富贾、手工业者云集,连铺户家宅也都是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的四合院二进、三进、四进都有,交相勾连、庭院深深愧“小北平”的称号。

  胡老虎和鲍文见军团长这么快就来看望部队,心里欢喜直接到了米脂,陪同刘一民到了榆林。

  离开成都后民还是第一次见到中小城市有如此规整的建筑的,所以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塞上明珠榆林城,一大早就领着蔡中、曾中生、唐星樱、赵小曼、晶晶等人,把榆林城转了个遍,又到榆林明珠红石峡去游览。在红石峡,刘一民应胡老虎和鲍文之请,题写了“塞上明珠”、“蒙汉同源”、“还我河山”三块匾额,又题写了“母亲叫儿去扛枪,妻子送郎上战场。四万万人齐努力,团结抗日灭东洋”的短诗。

  胡老虎见军团长写出如此雄壮的文字,知道军团长杀敌之心日盛,亟待上战场和日寇厮杀。就找来榆林最有名的石匠,让把刘一民的题字、题刻上石壁。

  等石匠拓印好,刘一民的手迹就被在场的军团报副总编晶晶收走了,说是要回去在《战旗报》上发表。

  晚上,军团文工团在榆林进行专场慰问演出,除骑兵师干部战士和榆林抗日民主政府干部外,还邀请了榆林的社会名流、工商业代表,许多市民也围在四周观看。

  文工团长赵曼两次上场,一次是她的古筝弹奏《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另一次就是她的陕北民歌独唱。

  令赵小曼想不到的是,的民歌演唱获得了极大成功。

  此时小曼把头发已经留了起来,梳成两个长辫子,白衬衣、兰裙子,看上去清丽无比,十足一个洋学生的样子,站在台上本身就已经够吸引人了,加上战士们第一次听这么好听的艺术化了的陕北民歌,结果自然是一次次地掌声把她留在台上不让下来。《三十里铺》、《五哥放羊》、《赶牲灵》、《兰花花》、《沙梁上站个俏妹妹》,一首首民歌下来,唱得战士们如醉如痴,连围观的乡亲们都是轰然叫好。

  最后,这丫脑子进水,竟然在台上说她唱的不是最好的,军团长唱的才最好,想请军团长上台和她一起合唱一首。

  这下弄得刘一民下不来,现在他已经不是刚穿越那会儿了,那个时候他没有那么多想法,心情激动时可能就会唱一下。现在他身份不同,身边又有娇妻,如何会上去唱?但架不住战士们的掌声和渴盼的眼神,只好站起来,把赵小曼刚唱过的《三十里铺》又唱了一遍。

  唱完刚坐下,身边的蔡中和曾中生就把他拉了起来,因为战士们的掌声一直不停。

  刘一民无奈,只好再唱。但唱什么呢?想了想这里与鄂尔多斯相邻,蒙汉人民交往频繁,榆林城里就有许多蒙古族同胞,不如就唱蒙古长调。于是,刘一民亮开嗓子,唱起了蒙古长调《走马》、《走势强劲的马》、《金色圣山》。

  这一唱,震惊全场,充满磁性、浑厚无比的男高音在夜空里飘荡,赵小曼不由自主地随着旋律舞动起来,舞姿曼妙,眼波流光溢彩。围观人群中的蒙古同胞,不少人也原地跳了起来。

  唱完,两个身穿蒙古族服装的老者带着九个身穿民族盛装的少女分开众人,走到刘一民面前他敬献哈达。称他是草原雄鹰、蒙古歌王。

  刘一民见两位老者情真意切,连忙躬身致谢,又唱了一首《下马酒歌》。两个老者和九个少女伴着歌声,就在刘一民面前跳起了舞蹈,全场气氛达到了。

  慰问演出结束后,鲍文对刘一民说:“军团长,你可是帮了我们大忙了,那两个蒙古老者,就是这榆林地面上蒙族同胞的领头人去一直别别扭扭的,想不到你这歌声一唱会全消。这以后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

  胡老虎也是激动的直搓手,追着刘一民问:“军团长,你还有多少好东西没教给我们啊?怎么每次见面你都有新鲜玩意儿,好像就是一个藏宝库一样,随便拿出来一样都震惊全场。”

  刘一民踢他一脚:“少胡咧咧回去睡觉吧,明天还有重要任务呢!”

  回到住处星樱低声埋怨他不该出风头,虽然起到了团结蒙族同胞的作用,但却让赵小曼越陷越深,傻子都能看出来她的心思,在她心里,你就是她的三哥哥、五哥哥等着老天开眼呢!本来说好带她出来是让她散心,回去好早点帮她找一个理想对象这一唱,不是让她不能自拔么?这下好了光是她自己坚决不找对象,也不会有人再主动追求她了不知道她心里有人啊?

  说的刘一民心里愧疚,暗骂自己傻、笨、憨!简直愚蠢到姥姥家了!

  第二天,刘一民将警卫一营、文工团和汽车留在榆林,连唐星樱都不让跟着去,让胡老虎带一个骑兵营护送自己和沈谦一一行去神木县找煤矿。

  胡老虎害怕出事,这地方靠近蒙古草原,时常有成股的马贼出现,就多了个心眼,带了一个团的骑兵,一个营先行出发,一个营随军团长

  一个营殿后接应。

  出榆林往北,人烟开始稀少,一直到神木南部,虽然还是窑洞,一派陕北风情,但很远才能见到一个村子,十分荒凉。

  好在神木是老根据地,34年刘志丹就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刘一民自己倒是对安全问题不怎么担心。加上他身手好,巴不得有哪个马贼不长眼,送上门来让他试试手。

  从榆林到神木县城200来里路,骑兵速度快,当天就赶到了,晚上在神木县城宿营。

  宿营后,刘一民见了神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这些老革命还是第一次见到刘一民这种级别的领导,激动的不得了,详详细细地向刘一民汇报了神木县的情况和神木根据地建设情况。

  听完汇报后,刘民指示胡老虎,以后要在神木、府谷驻防一个主力团,负责向北防御,并要支持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安边、佳县、米脂、绥德等县各发展一个警备团,还要发展民兵。各警备团通归榆林警备区指挥。骑兵师是军团突击部队,将来还有别的重要战斗任务,不可能长期在这里驻扎,一定要抓紧时间把警备部队拉起来,骨干送军团教导队培训。

  交待完胡老虎的任务,刘民就告诉县委、县政府领导,他这次来不但是为了视察军事防务,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神木寻找煤矿,保证根据地建设用煤。由于神木位置远离西安,驻军兵力薄弱,因此,县委、县政府要迅速行动起来,以神木原有的红军部队为基础,尽快筹建神木警备团,在各区建立区中队,各村组建民兵,由骑兵师负责组织培训。以后,神木警备团就担任神木守备和煤矿保卫任务。

  所需的武器备,一律由骑兵师提供。同时,还要积极动员人员参加骑兵师,使主力部队尽快满员,投入训练,早日开赴抗日战场。

  县委、县政府领导一听兵师提供武器装备让他们成立警备团,自然是兴奋异常,对动员人员参加骑兵师也很支持。就是在神木开煤矿一事,几个人都将信将,这里会有煤矿,该部是胡说的吧?

  刘一见他们不相信,差点说出这里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想了想,需要保密,就不再多说,只告诉他们,这是神木目前的秘密,有没有还说定,他带有专家,找过以后才知道。如果没有就算了,如果有,煤矿找到后要实行军管,禁止其他人乱问乱说乱开采。

  这下神木委、县政府的领导才知道八成是真有煤矿,不然身为红七军团军团长、陕西军区司令的刘一民也不会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

  送走神木县委、县政府的导,天已经黑了。回到住室,才发现唐星樱竟然跟来了。刘一民气的不行,问唐星樱怎么来了,有没有带警卫。

  唐星樱说:“本来不想来,想留在榆林等你。后来见你们走后,又有一个骑兵营尾随你们前进,知道是胡老虎怕兵力不足,派的后卫部队。就跟着来了,主要是不放心你,怕你吃不好、睡不好。”

  刘一民扑哧一笑,刮了一下唐星樱的鼻子,笑话她想男人就是想男人,找那么多借口干什么。

  唐星樱美目一闪,笑着说不但她来了,蔡主任的对象任莹和赵小曼、晶晶都来了。主要是来一趟不容易,都想来看看草原、看看长城。

  刘一民听了眉头都皱了起来,这唐星樱纯属添乱,自己来还带着赵小曼和晶晶来,不知道这丫头是怎么想的。

  唐星樱见刘一民不高兴,就小声说:“赵小曼要采风,晶晶要报道,来就来了,我都不说什么,你恼什么恼!”

  刘一民不再多说,两口子早早休息了。

  第二天,刘一民一行从神木县城出发,沿店塔、孙家岔、向大柳塔前进,计划到大柳塔后再折向西南,到尔林兔,再返回大保当镇。等于是把神木县的西北部划了个园。

  刘一民虽然知道神府煤田主要矿区所在地,但他一来没有来过这里,二来考虑到抗战时期日军蒙疆驻屯军和伪军可能的侵扰,因此打定主意要把神木的地理踏勘清楚,再选择在何处开矿。至于府谷,刘一民不打算去,既然无人知道这里有大煤田,那动静越小越好,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等抗战胜利了,再组织开采不迟。

  出县城二十公里,就到了杨家城,刘一民知道这是北宋杨继业父亲杨宏信、兄长杨重勋、侄儿杨光守麟州的治所,念及杨家满门忠烈,就驻马停足,登城凭吊。

  这杨家城就是古麟州,分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大门。外城周长约四公里,城墙依山势而建,没有定势,刘一民一看,就知道这城修得很讲究,绝对是易守难攻。符合杨家父子大军事家的身份。

  站在城墙上,刘一民就想,此时怕是二十九军已经出兵平津了。由于二十九军出兵非常机密,不但日本人想不到,蒋介石也想不到。这以后二十九军就成了中国在北平天津的唯一驻军了,将来的全面抗战就要由他们率先打响了。

  自己虽然熟悉历史,但是不能当神棍,明知道这种历史走向,却不能说出来,想想都郁闷。算了,宋哲元这步棋看得极准,日本人逼迫蒋介石从平津撤军,这是极端秘密的事情,外界都不知道,只有身处绥远一线的宋哲元知道。他这样一来,二十九军占了平津地盘,武器装备大大改善,队伍迅速扩充,原来2万多人的队伍,到抗战打响前就已经有0来万人了。

  要是宋哲元不象历史上那样犹豫不定就好了!

  各位书友大大,下一章《煤田二》晚上11点发。谢谢大家支持。月底了,票票很关键,请投出你的票票支持山人。谢谢大家!(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