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小知县(下)
“华池县,很近,不错不错,”李员外高兴地说。
授命下来,朝廷授王巨从事郎知华池。
差官是从八品,职官也是从八品,不算太吃亏。
王巨却凝起眉。
华池是一个小县,一个人口少,地盘小,小得蛋痛的小县。小县的无所谓,张载磨勘了那么多年,也不过是一个云岩知县。
与小县无关,而是华池本身。
它位于前线,庆历战争打响后,汉人一起逃跑了,只好废为镇,后来两国和好,百姓再度涌来,人口渐多,于是朝廷又重置为县。
但李谅祚又大肆抄掠庆州,百姓于是又开始逃跑,熙宁时只好将华池与乐蟠二县合并为合水县,但因为华池人烟越来越稀少,几年后宋朝索性将华池镇改为华池砦。
有的情况王巨不知道,但有的情况王巨却是知道的。如今华池多剩下各部族羌人,以及一个个军营重镇,如华池镇、荔原堡、平戎镇。
要命的是西夏人随时还来抄掠。
这个知县很当了当的,弄不好就成了替死鬼。
李员外不知道啊,不管什么县,总是一个知县,一方父母官。更重要的它离延州真的很近,如果不怕吃苦,直达敷政县,然后顺着子午山一条崎岖的山路插过去,两百来里,便到了华池“县城”。
所以看到诏书,李员外乐得不行,拿出一锭足足有十两重的赤金给了下旨的中使。
王巨啼笑皆非。
“难道是韩琦有意刁难我?”王巨这个想法很正常,这届进士待遇有些薄,想象赵祯以前那样授职不大可能了。自己又是二甲,能授小县的知县,不过可能性极小,多是主薄与县尉之职或者州军曹官,例如苏东坡,他守孝后授的就是主薄,遇到欧阳修这个贵人了,人还没有离开,便拉到京城进行制科考试,这才授了签判。
还有一种情况是例外,比如章楶,担任了很长时间曹官,磨勘够了,并且是名臣的子侄,一旦中了进士,升起来同样会很快,参照吕夷简,吕公著与范纯仁这些大臣。似乎这届科举章楶就授了知县,具体的王巨也记不起来了。但凭借自己,一步就成了知县,省了张载那五六年的磨勘,肯定略有些不大正常。
明是升了,重用了,实际给了自己一个极其烫手的山芋。
然而王巨想了想,有些好笑,这是三重曲,岳父看到的是知县,韩琦看到的是很烫手的山芋,但只要做得够聪明,那将是一顿美食。
不过自己千万莫要在未尝到这顿美食之前就被烫着,还有,如何在这顿美食中能瓜分到更多,装入自己口袋中,或者说要不要瓜分?
王巨坐在哪里想了许久,最后说道:“外父,我可能要向你们借一些钱。”
“钱用没了?”李员外微笑地说。
这趟王巨进京赶考,将一大家一起带到京城,会用不少钱的。
“不是这个钱,而是有另外的用场,可能很多。”
“要多少?”
“我打算向你与朱家两家凑出一万贯。”
“要这么多钱?”
“可能会更多,可能一文不要,这个要等我去华池后才能做决定。”
“要这么多钱派做什么用途?”
“外父,你有没有听说去年西夏大肆入侵庆州的事?虽然华池县前面有大顺城与柔远寨顶着,但荔原堡同样位于前线。”
“那岂不是要打仗?”
“不然朝廷怎可能一授就将我授成了知县?”
“那有点不妙。”
“外父,不用担心,就是打仗,也摊不上我这个文官上前线。再说,西夏仅是在边境抄掠,那敢深入到华池县城?不过有备无患,外父,你想一想军士手中的兵器,以及薪饷……”
“这个不行哪,王巨,你听我说,若是你出这个钱,第一个就是拿出几万贯都不够花的,不要说是一万贯了,第二也不能出,会让人说闲话。”
“外父,还用你说吗,我不是想将军队养起来,养不起,也不敢养。这个钱会花在刀刃上,而且华池县驻军并不多,一旦能将这一万贯用下去,至少能立即让这个小刀刃变得锋利。也不会用我的名义出,到时候再说吧。”王巨道。现在只是一个想法,对华池究竟情况他还不大了解呢,他也没有想清楚。
“另外再替我请几个会锻打兵器的铁匠,我还要回一趟王家寨。”
…………
“这小子若是知趣,一定会拒授。”欧阳修说道。
他所说的小子便是王巨。
王巨隐晦地反对三丁刺一,让韩琦不喜,也让欧阳修不喜,谁让是中书先发起三丁刺一的。总之,不仅欧阳修与韩琦,许多士大夫都不喜王巨。
太过凶狠,欧阳修也凶狠,但一个用兵器杀人,一个用笔头怦击,后面的才是文人做的事。
二不过安份,可以不安份,但你还没有到不安份的时候。
三就是这个兵事。
所以才有了这个授命。
到华池县能做什么,韩琦与欧阳修不要太清楚。
当然赵顼此时也不大清楚,反而认为这项授命不错,王巨不是说过嘛,不是没有人才,是人才没有用对地方。这才是王巨能发挥的英雄之地……
韩琦却是知道的,华池县有其名无其实了,汉人几乎逃了一大半,一起逃到后方,三分之二逃到庆州州城所在的县安化县,或者华池的后方县乐蟠县,余下的逃入更后方。剩下的汉人不多,要么就是各部族的羌人与蕃人,可蕃人有蕃法,怎么治?
或者就是一座座军营,试问那些将士如何服气一个毛头小子?
若是足够聪明,那就拒授,这在宋朝也正常,例如让夏竦出使契丹,夏竦就是不去。王巨真不去,朝廷还真无辄,又是二甲第八,还得给王巨一个授命。
韩琦微微一笑说:“欧阳公,也未必啊,那小子十分机灵古怪,说不定有把握呢。”
当然,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小插曲,也是给王巨一个小小的教训,并没有其他。
他们关心的乃是时局。
据各地统计,河北拥有的驻军与弓箭手这些民兵,合计达到三十万。其中弓箭手占到近半。河北也不是很太平,虽然辽军不南下了,可辽人时常南下抄掠,因此各地都自发地有一些武装。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河北地势平坦,虽然两国联盟了,但不防范的话,万一辽军南下呢?
这个数字并不大。
关健是陕西,陕西各个兵力统计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五万!
真正的禁兵只有十几万,想多也多不起来,河北与河东二十来万禁兵,陕西的十几万禁兵,还有荆湖南路,巴蜀,岭南都必须得有禁兵驻守,京畿要不要禁兵拱卫?
余下的就是各种蕃兵,保捷军,厢军,以及义勇,现在叫勇敢军或者其他了,以及弓箭手与壮丁。
一百余万丁壮,三十万各种兵力,还有十来万差役衙前……比王巨想像的严重啊。
韩琦与欧阳修、曾公亮也不是傻子,况且曾公亮还著了一本《武经总要》,司马光看到的问题,他们同样也看到了。可是财力有限,主要爱灾区一是秦凤路,秦州,二是环庆路,庆州。
秦州受害的人乃是熟蕃,“非我族类”。另外入侵的人主要是禹藏花麻以及其他投靠西夏的西使城一带的蕃人,西夏军队数量很少,一是为了抄掠人口财富,二是为了投名状,这个危害有限。环庆也不行,边境打空了,不敢骚动。
于是将重心放在泾原,可以两边支持,下诏将泾原路义勇定为勇敢军,为三等军士,月给差奉钱五百到一千,勿编营,每季到渭州集训。为什么到渭州,一是练兵,二是练长途跋涉的能力,这种长途跋涉的拉练,更容易将军队组织成形。
用意也不错,可这个五百到一千钱能做什么?还有克扣呢。
下面抱怨,上面也在抱怨,下面抱怨待遇差,上面抱怨国库空空如也。
所以有了赵曙与韩琦的这番对话,赵曙问:“天下金谷几何?”
韩琦一一应对。
赵曙便问:“冗兵之费,倍于昔日,为何?”
韩琦语塞了,老人家,三丁刺一,能不冗吗,我只说的试点,你倒好,来一个全面执行。因此没有答话,欧阳修在边上答道:“自西夏抄掠以来,边臣广为守备,既增置军数量,则岁费益多。”
赵曙不大好说了,三丁刺一,也有自己的错,于是说道:“祖宗绥怀如此,尚有倔强者。”
韩琦模糊地说了一句:“国家意在息民,故示大体,含容之耳。”
这件事便算是过去了,但不能追究下去,为什么如此,宰相之失也!不要怪赵曙,这一年多来,国政九成是他与欧阳修、曾公亮决定的,与赵曙无关。
这就逼得韩琦进一步对赵曙妥协……
赵曙开始做另一件事了,让大臣议他父亲赵允让名份。司马光立即写了一份议书,什么话也没有,按《仪礼》来,赵允让为濮安懿王,赵允让正妻为谯国或襄国太夫人,生母为仙游县君。
王珪看到赵曙不乐意,便说再让一步,可以尊赵允让为皇伯。
吕公著说,真宗以太祖为皇伯考,那是太祖做了皇帝,不能加上濮王。
皇伯考,做梦吧,赵曙沉着脸不说话,有人明白了,何中书说,当按汉宣光武故事,称其父为皇考。
这个不错,赵曙让韩琦按照何中书的意见写诏书,韩琦正准备书写。
曹太太一听急了,赵允让做了皇考,俺丈夫往哪里搁啊,亲自出了手书,责问韩琦。
范镇便说了一句公道话,光武是尊他父亲做了皇考,但人家是等于赤手空拳打出的天下,与赵祯选择赵曙做皇嗣能好相比吗?汉宣帝上位乃是汉昭帝无子,霍光选择刘贺为君,可刘贺无道,让霍光废罢,这才扶持汉宣帝上位,况且汉宣帝本来就是废太子的孙子,赵曙这种形式与汉宣帝能相比吗?
赵曙看到奏呈之后,刻意将范镇召见,怒责。
大家终于看出来了,原来这个好皇嗣乃是一条白眼狼啊,虽然大家不满,可赵曙终是皇帝,于是纷纷上书请劝,俺们也不要什么濮安懿王了,就按王珪所说的那样,给了一个皇伯考吧。
濮仪之争拉开序幕。
但只有一个人看得清楚,富弼。
他回家守孝了,按照宋朝原来的制度,富弼回来后必为枢密使,韩琦乘富弼不在,将西府权利生生架空。
就象三丁刺一这么大事,西府居然不能插手。现在又闹出这名堂,混蛋韩琦,混蛋赵曙,俺还是退吧,于是以病求退,一表,二表,三表,上了二十几道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