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节 大明改改改
“改革是大明的必由之路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让国家强盛军队强大民众富裕!
我们的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辅国公主殿下的领导官员们真抓实干百姓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南京大学大礼堂官员们、大学生们济济一堂听马士英在那里侃侃而谈对“改革”大谈特谈俨然一副改革者的模样。
要是让颜常武听到只怕要大大感慨一番今非昔比了:“马士英这位大明本应该为奸臣现在这里成为了治世的能臣只要他不出偏差新明历史上的定位差不了!”
马士英介绍了官吏改制、科举改革、军队改革、经济改革、土地改革、福利改革等等都是由他主导的可谓是硕果累累让大明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却还能成功不得不令人佩服!
例如官吏改制大明正式给予内阁地位位在六部之上。
明朝内阁原本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起设立的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属于那种打酱油的角色。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内阁作用非常大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靠的是内阁的帮衬而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的改革亦给明朝续命前明276年的历史中皇帝多奇葩内阁居中调停功不可没。
可这么一个重要的机构地位始终很尴尬内阁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
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有其实而无其名是内阁的特点因为这个问题以致于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内阁之上。
皇帝想“以小制大”内阁官员五品而六部尚书至少从二品自然不服气内阁的管制。
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
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
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这一斗起来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狗咬狗一嘴毛内耗之事少不了。
如今给内阁正名内阁位在六部之上等于重建中书省。
“学生杜威请问马相学生内阁权大相当于中书省相权过大朝廷如何制衡?”大会允许提问一个年轻儒雅的学生站起来问道。
暗呼这个问题问得好马士英介绍道:“内阁不同于中书省!内阁阁员由上位者决定有任期限制一任四年如做得好可再做一任但不能第三任……”
终究有的话不可说出来在前明为了制约内阁皇帝动用了家奴内阁的票拟即处置权必须经过司礼监tj的批红这是皇帝扶持tj对付内阁加强皇权。
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司礼监tj代帝批红权力很大又成立什么东厂、西厂南厂北厂的把文官们弄得欲仙欲死。
一些皇帝利用司礼监tj对文官进行斗争以免内阁权限过大有的皇帝如崇祯玩脱了自废武功将阉党一网打尽没有了制衡那些文官们对上怼皇帝、内部狗咬狗、一事无成累及三军以致于崇祯狂呼:“忠贤若在事不至此!”
新朝了朝廷废除了司礼监tj不再给tj以批红的权力看似也来崇祯第二但是!
制度上朝廷对内阁有人事权亦即是内阁成员都由朝廷任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阁员们对朝廷的忠心。
朝廷严重削弱了文官对于军队的控制权军队只忠于朝廷文官对于军队将领是没有话语权的这个任命权力在于朝廷现在就是辅国公主掌握军队将领的任命权。
另外情报部门也不由文官掌握文官们永远不知道情报部门收集了多少他们的黑材料。
一旦需要的时候那将会炸弹扔出来!
军队、情报部门的开支单独列项文官不得置喙如此一来有奶就是娘文官对于军队和情报部门是监管无力。
所以看似内阁风光无比实际上朝廷也给他们套上了紧箍咒不能为所欲为。
又有都察院的权力得到了大大限制它监督官员操守的职权被大大缩水尤其是取消了对嫌疑官员的逮捕权在未得到文官政府高层的认可都察院仅仅只能对其进行侦察后向上报告。
在以前都察院的官员们号称“手握天宪动辄地动山摇”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员有弹劾权往往被大官们利用你来我往交相弹劾朝廷陷于党争一发不可收拾。
都察院风光不在他们没有了“风闻奏事”的权利以前弹劾官员不必讲实证!
想弹谁就弹谁现在就没了这个特权弹劾人必须讲证据弹错人了要负责任。
还有高薪养廉新朝以来官吏工资不断提升已经接近于社会平均收入的中上水平无复以前朱重八对于官员的苛俸。
所以说变化非常大堪称官场震动也不为过。
而更大的是科举改革变的何止是大变样天下的读书人是又喜又苦百般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