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节 大明大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闻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以前科举堪称是中六合彩没发榜前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名次如何哪怕是学霸也不敢打包票自己万无一失。
一旦张榜连中三元帝都紫禁城的殿试大赢家今科的状元郎出大明门走御道---这样的礼仪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连位极人臣的首辅也没这个权利这是国家优待读书人他头插金花御街夸马荣耀无双!
二榜进士哪怕是三甲同进士都是进士从此迈进人上人阶层享受各种各样的特权。
现在呢再没有什么金榜题名出大明门的殊荣了大明统一进行“文官考试”以此提拨官员可是无论是设在京城的还是行省的文官考试即使是考中第一名再也没有以前的待遇了。
而且考完试固然有放在部院里当文官但没有了翰林院之设想进一步提拨一定要有地方任上的履历。
原来科举制的前茅一般入翰林院属于未来的阁部大员人选清贵无比许多翰林走上了学士----大学士的直通车入内阁往往比地方官员到中央的历程要快捷得多。
不存在着一战定江山真正做到了宰相必起于州部所有的文官上任不用什么师爷、长随、门子一大堆而是自己动手理实务绍兴师爷下岗!
虽然进士没有了以前的风光但是文官阶层的异军突起所招收的人数是以前十倍!
和前明相比新明拥有了更多的财富文官的位置越来越多所录用的人数是进士的十倍并且在不断地增长中。
考试的内容也由以前的纯国学变成了一半国学和一半的杂学包括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法学、数学等后来又细分更多的专业。
就这样自隋朝起开始的科举制被改得面目全非以前的翰林院成为了“历史博物馆”供人勉怀!
改的何止是科举制还有军队改革成立了大明帝国军队总参谋部组成人员都是专业军人掌军令再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文臣行武事的大忽悠情况发生而兵部掌军政都直接由朝廷掌控不由内阁管理。
军队分正兵、地方完备军、民兵三级正兵全部由朝廷提供军费地方守备军则是朝廷与地方各按比例支付军费民兵却是朝廷却是提供军费。
和以前相比朝廷给的军费多了许多盖因朝廷发展经济有钱了!
经济大改革明朝患官匠久矣须改之!
大明匠役分为官办、匠役、以银代役诸法他们入了匠籍世世代代都做匠人不得改行。
官办工匠原是归内廷tj二十四衙门中的内官监署理。主管木、石、塔、材、东行、西行、油漆、火药等十行。凡国家营造、内廷用度都有这些还有户部的工场、作坊而行。
由国家付给材料匠人领官俸而造做。
比方说出征军队需要火药和火枪到哪领?
不是找兵部而是找tj火药和火枪监造者正是tj那些死tj最爱钱哪一路将军都没少受他们盘剥给钱痛快的将军就拿好的装备没钱给的将军就被克扣装备给少给劣这仗还能怎么打!
原本这些工场、作坊都在南京成祖迁都后大半迁往北京甲申变起南京工场激增有上万官匠最初还是tj管之后陆续交给户部最后朝廷宣布裁撤官办工场、作坊所有的官匠都放归自由列入民籍。
有些官员担心原官匠没了他们照顾会活不下去事实上工匠们普遍生活得很好大明的基建投资让他们得到了大量的工作不愁养不活自己和家人。
次辅杨天生如是说:“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领袖曾言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力争上游了!”
话说得很对官员们纷纷点头即使是他们回乡下老家时也会种菜种地反正不会闲着!
再有便是茶马、盐法。大明旧例茶、盐都是政府专卖商人需有茶引、盐引方能贬卖。原本是政府收入的大宗只是后来吏治腐败收不上茶税、盐税公候豪门公然贩卖盐茶政府收入越来越少私利尽入个人手里。
比如浙江有龙井名茶一年只收到茶税却不到百两银子都被走私卖掉了当时某只在海外的小强就没少干与浙江地方官员合伙贩茶之事从不曾向明朝交过一个铜板的赋税。
等他上台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悍然取消了茶盐专卖制度改为至盐茶铺子征收赋税所有买卖的盐茶都要有发票……
不过茶盐有重利达到十分之一税但也有好处交过一次税就不用再交全国通行!
战乱时期各行省四处设卡到处征税。过路给钱过桥给钱甚至运货到北京还需给进城费亦即是厘金非商税税交国家厘金自用横征暴敛雁过拔毛国家没有税收岂能运转而商户则苦不堪言
又有徭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下的百姓都得报徭役亦即免费给国家打工民间苦不堪言以致于民变频频。
而今大明不再有徭役工作改用银钱支付反倒吸引了大量百姓踊跃报名打工!
矿税改革生产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后才征税就非常的合理起到鼓励开矿扩大生产的作用。
土地改革社会个人拥田过百亩者皆收重税关键在于社会给予民众以投资渠道鼓励民众发展生产同时国外有源源不断的银子流入形成良性循环。
银子多货物少就象西班牙那样造成社会物价飞涨。
银子少又造成“银荒”通货紧缩民间把银子藏匿起来导致社会甚至要以货易货造成极大的不便。
又有社会福利大明还做不来象东南国那样大气鼓励生育妇婴费用全包但也给予了相当的补助小孩读书的“五年义务制”试行。
……
一项接一顶的改革让大明如老树发新枝萌发了惊人的生机朝廷与民间财富增加达到双赢人口增长市面旺盛。
一个大学生站起来问道:“请教马相为什么我们的改革可以成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领袖!”马士英承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