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7节 往川西去
出动校场外父老乡亲们夹道相送!
动用的都是川兵没有外援部队他们的出动并不是什么军事秘密你想快也快不了因为你要修路修到拉萨!
当杨展骑马出到门外看到的是路边的民众非常多挨着校场这里有成都府的差衙把守能过来的大多是武将家眷他们有能力来到这里而更远的街道上则是士兵家眷拖老携幼的不时叫着军队里官兵的名字官兵们则微微挥手一本正经地走着。
见到是大队骑兵护卫着高级武将出来民众就停止了喧闹眼巴巴看着杨展。
杨展向他们拱了拱手用四川土语道:“各位乡亲杨某一定尽力把孩子们都带回家!”
父老乡亲们纷纷向他鞠躬道:“多谢杨大将军!谢谢杨大将军!”
杨展与乡亲们挥手作别拍马离开路上他谓诸将道:“我曾经有幸在今上麾下听用受到今上的教诲今上治军理政首重是人人!”
“白花花的银元谁都喜欢今上的银元多呵然而他全部花出去造巨舰大炮大炮嘛……”他说道:“今上讲究的是更粗、更大和更硬!”
诸将面现笑容都不喜欢更粗、更大和更硬的东西!
“军舰上官兵有巨舰厚厚的木墙保护用大炮杀敌单兵有更多的火枪还有装甲以前哪一个朝代能够做得到!”杨展感慨地道:“我们这些大头兵现在的收入吃的伙食是前明根本没有的!”
众将官齐刷刷地点头两中华行先军政治军人们的待遇远远好过前明。
就拿川兵来说吧
杨展提醒诸将道:“今上关心的是士兵的性命、生活不可让士兵们做无谓牺牲只要枪弹能够去到的地方就不要上人!钱没了可以赚人没了就什么都完了!”
众将轰轰应诺为自己身处这样的军队而骄傲。
出动时是平原道路多路也好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田野之间并行的几条大路上全是军队。
远近还有许多百姓在田野间眺望看着这宏大的场面;这种视线好的地方行军场面十分显眼。
当进入山区后长蛇般的队伍渐渐汇聚进一条大路在路口处有套着红袖章的“宪兵”去管制交通与军纪。
路上除了聚集当值的护卫军队绝大部分人马并不是那么整肃威压因为大伙儿出门行军扎营带着很多东西大包小包的水壶起码两个还有工兵铲、斧头等人们牵着骡马背着东西一般十人人就配给一头毛驴或骡子。
军队后面还有许多推独轮车、赶驴车的民夫;
要不是队伍很有秩序到处都有旗帜看起来倒更像密集逃荒的一大群人。
军队出动的第一步是到达川西一路行军十分畅通。
动用部队五万成分是三万山地军一万五千工程兵和五千辎重兵。
无论是周正儒还是杨展都清楚进军西藏的第一敌人不是人而是气候与环境!
民工能省钱但民工肯定比不上军队令行禁止面对着险恶的情况民工会逃跑而不能对他们军法论处军队显然不能逃跑只有控制在手里的力量才最可靠。
川西指的是成都平原以西地区即打箭炉、甘孜等高原藏区若开发出来包括有鼎鼎大名的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峨嵋山也可以归纳入川西!
现时川西尽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
去年官府大肆修建往川西的道路动用了工程兵与民工一起上人数达到二万人修成了半条水泥大路!
半条路?
水泥已经从东南国推进到大明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广首先在各州建一个水泥厂然后发展到各县建一个先是官营之后变为私营发展很快民间已经广泛使用水泥建筑。
终究产能有限而且水泥死沉需要的运输力量实在不少调运不容易川西附近地区水泥厂的水泥都给官府包圆了还是不够而外地调运则成本极高。
所以成都到川西打箭炉的道路上水泥路水泥不够宽度只有三米以此为基础使用三合土修路即石灰、粘土和细砂配制、用马驴拖动夯实扩展道路到六米。
因地制宜若经过的地方石头多那就铺石头路!
近河流则采河砂将黄土、河砂与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竹片或者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放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最终成路。
为增加坚固度还加进了桐油、糯米浆起到黏合的作用。
他们使用了人力、畜力去运输再有吊机吊运物资、滚筒压路成本非常大!
古代修路就是麻烦路稍远一些没有人路而是马路是马走出来的路比如茶马古道就是条马路。
这样的道路在川西乃至于去西藏肯定不合格风雪雨水齐至还有落石山崩一旦西藏有事而路况不好内地的兵马资源不能迅速进入岂不危哉!
所以这次朝廷痛下决心下大本钱无论如何也要修川藏线修出一条好路来。
眼下这条路从成都到川西已经成形再无险阻而在平坦道路两边每隔一段距离可以见到一批漂亮的成规模的房子这是工部下属的交通管理衙门派驻的公路管区他们负责维护公路也起到服务区的作用一般合二为一。
以前的道路没有专职人员管理由各州县地方官自已组织维护要不没钱管你民众走路两脚泥要不就是钱下来了不见路整一个大乌龙。
如今朝廷新设公路衙门专门管理修路之事组织修路修好路之后进行维护同时还少不得颜小强带来的天-朝特色---收费站!
在以前道路收费可以是收空气普罗大众的活动范围很小甚至不超过五里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走出了家乡他们或做生意、或游学、或旅游、或送快递书信等等走在修建的道路上收费站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朝廷花的钱才有回报。
成都到川西既然修了好路建立了公路维护站则道路畅通人员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向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