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0节 “风闻奏事”给不给?
所谓“风闻奏事”就是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
意思是你骂人可以不负责任!
宋仁宗“发明”了“风闻奏事“的制度也就是说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南北朝期间封建监察制度又有
一项重大的发展变化即御史有权“风闻奏事“又称“闻风弹事“。
史书上有关御史台官僚风闻奏事的记载相当多试举数例:如《昭明文选》卷40“弹事”栏载南齐永明年间御史中丞沈约弹劾王源与满氏联姻、受满氏聘钱五万事即因“风闻”;《梁书·萧颖达传》御史中丞任劾奏征虏将军萧颖达非法征收生鱼税亦根据“风闻”;《梁书·王亮传》任劾奏尚书左丞范缜“附下讪上”还是“风闻”。
“风闻奏事”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重要举报方式举报人可以通过“补空风捉鬼影”的方式进行匿名举报即使最终查明举报不实对举报人都不加罪。
其初衷本是好的让官员在随时被举报弹劾的警示下执政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古代官场肃贪反渎起到很好的促进推动作用。
毕竟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监控系统制度也不完善一些大臣猛将手执权力旁人很难监督。
长期下来国将不国保不准祸起萧墙有人造反!
上位者种种心惊担忧之处是一般人不能全然了解的若是有什么意外便是项上人头不保之时!
换作是你在位也会找tj帮忙让他们制约百官有事没事时让他们互相掐架当他们狗咬狗的时候就没好那么多心思去琢磨造反的事情。
没有九千岁还会有八千岁或者是九千九百岁。
无它你得保命。
否则一夜之间山河变色你身首异处。
也就有了宋明的以文制武毕竟唐代藩镇祸害之烈令人心有余悸。
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政令不出京城城外尽是藩镇无可制约。
文官喷口水给你你顶多是脸上臭臭的。
武将挥刀那是要你的命!
一些大臣、将军久在其位或功高震主或势力庞大党羽众多但你不能轻举妄动如果在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之前你轻易对他们动手就会动摇国本令人不再信你。
问题是等你拿到证据可能已经迟了!
因此宋代行台谏制度明代用科道体制是皇帝保江山的一种方法只是后来走歪了。
科是指给事中;道是指监察御史。它们共同构成明朝监察系统的主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是用来监督百官的监察系统。
明朝时设户、礼、吏、刑、工、兵部六科给事中侧重于监察六部官员与事务他们有封驳权对朝廷经皇帝、执政大臣下发的圣旨、文书、章程当他们认为不合理或者不合法时他们有驳回诏书的权利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皇帝的决策不对时完全可以将圣旨给怼回。
他们能规谏皇帝充任言官谏官制度自古就有用来议论政事以备顾问减少朝廷政策失误约束君王私欲这种谏官上达天听的渠道被称为“言路”因此给事中也被称为“言官”。
还可以参加廷议和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监督其执行。
他们的权限还有考察官吏明朝对官吏的考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上制下由吏部和都察院进行考核称“考察”或者是“考满”;另一种是以下制上由科道纠劾六科给事中是以下制上的主力军一般地吏部负责各级官员的考核但同时要要给事中们负责把关只有通过吏部和给事中的共同考核才能对官员进行评判。
尤其在每三年的“京察”即考核在京百官时给事中拥有不小的权利。
综上所述给事中具备了人事监督、纪委和业务部门的权利等的权利非同小可!
监察御史属于都察院最高位置是左都御史可与六部尚书同起同坐负责监察各级官员的违法行为还参与对官员经济政策的审核
大部分的科道官员的官阶基本上不高只等于地方上的七品县令这是朝廷以小制大的一种措施但不要小瞧他们号称手握天宪动辄地动山摇!
能够让这些品级不高的科道官员活跃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风闻奏事”体制告人不用负责任干嘛不告呢?
北宋自太祖开始留下不杀文官的祖训基本为后代遵循还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科道官员轻易不能杀不可动否则你是不是心虚了你怕什么?!
明朝自太祖立鼎起初科道官员尚能积极完成其职责但到了前明中期吏治败坏朝臣们结党营私先后掀起一波波激烈的斗争。掌握谏言、参劾大权的科道官员常常成为党争拉拢的对象以实现党同伐异、攻击政敌的目的。这种以敌人之是为非、以敌人之非为是的作风很明显会让皇帝真伪莫辨让政治信息失真、失灵上下壅蔽的现象就会危害朝廷的统治。
明朝中后期科道官员的行政职能、职业操守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在马士英所治的《前明国史》中明确地指出:前明亡于党争!
现在的皇帝还是姓朱将来皇帝还是姓朱不可能自家人打自家人的脸面把责任推到奸臣的头上从而干干净净地把皇帝洗白。
既有奸党那么从属于奸党的科道官员充当了马前卒经常成为党争的急先锋其破坏力不容小觑。
新明既立颜常武来了个一刀切将“风闻奏事”给收了回来科道官员还存在但没有那种告人不负责任的权利。
他是海贼行强权文官们虽有不满但无人敢反他。
如此一来科道官员的权利大缩水带来了业务官员如六部官员、地方官员的威权上升官员贪赃枉法凭势欺人的事件渐多民间怨气有所抬头而执政的监国公主魄力不足对于这样的情形控制不力渐渐力不从心。
比方说新明十年七月兵部准备派遣兵部郎中赵新华前往北海料理凯旋官兵夫船事务朱真真接报后专门发布上谕嘱咐这些人不要借机勒索地方、欺压百姓尤其告诫中央官员不要和地方官员沆瀣一气。
然而她也知道虽然三令五申要严惩不贷可苦于无人举报弹劾有法难施。
御史本来应该对这种事上奏可是问题在于“此等事科道虽有风闻因无实据未便题参。地方督抚又以官兵劳苦不想得罪中央官员不行劾奏以致如此”。
朝廷既希望科道能够弹劾不法又不愿他们风闻奏事也就是说通过如何科道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对于新明的统治者来说仍然是个很矛盾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朱真真除了再次强调要严惩不贷外似乎别无他法。
之前还算好待到皇太孙主持朝政朝议汹涌借机要求他恢复科道官员“风闻奏事”的权利!
……
听朱和坪述说他的苦恼颜琨冷笑道:“这是反攻清算必不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