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52章 第 352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宣和帝在早朝上晕倒之后的一段时间, 他已经毫无预兆地连着晕倒了好几次了。

  当然,这些都被宣和帝当作是“机密”,被很好地隐藏了起来。

  与此同时, 宣和帝也担心自己会再次在早朝上昏迷, 从而引起朝臣们的猜忌和别样的心思,干脆推说是因为五翁主亡故的事使得他心绪不宁,这段时间的早朝暂停, 等过段时间,他情绪平复了,再恢复早朝。

  宣和帝当初晕倒,太医们都没能探查出什么异常, 只说是他忧思过度。

  现在, 宣和帝便以此为由, 对朝臣们说,倒也让人说不出错来。

  宣和帝更是明言, 有什么大事可以直接同“三公”商议, 而“三公”则拥有了随时出入宫门的权限。

  宣和帝此言一出, 更是让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皇上对权利的掌控已经到了一种根本不容人窥视的地步了。这一点, 在近几年来愈发的明显。

  正所谓, 卧榻之侧, 岂容他人酣睡。

  宣和帝亦然。

  现在,仅仅一个“痛失爱子”, 宣和帝便要罢朝

  这事儿怎么就听起来那么让人难以置信呢

  然而, 宣和帝身体欠佳, 总不能上奏要求宣和帝继续早朝。

  太医院里所有的御医都给宣和帝诊过脉,然而御医们口径一致,都说宣和帝的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无非是思虑过重,神情恍惚,这才会晕倒。

  宣和帝听完了御医的话,倒是不置可否。

  自己究竟有没有思虑过重,他自己难道还不知道吗

  御医查不出宣和帝身体的异常之处,自然啊是让宣和帝心生气恼,然而,在此时此刻,他却也不能为难御医。

  毕竟,他在这个时候对御医发难,自然是会引起朝臣们的警觉。

  宣和帝思来想去,只觉得这件事恐怕只有被他养在宫里的那群术士能解决了。

  是以,在宣和帝停下了早朝的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敦促着那群术士,要尽快为他炼制仙丹。

  在这样紧要关头,宣和帝自然也不能将这些术士如何,无非恫吓一番罢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真把人杀了,那要还有谁能给他炼丹

  等到大周的信使带着集齐了多方智慧的质问国书离开了怀阳之后,不多久,蓟州便迎来了数十年来最大的地动。

  蓟州这个地方,地动已是常态,几乎是每隔一段小时间都会有那么点儿动静。

  不单单是蓟州的百姓,就连蓟州总兵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了。过年的那段时间,他虽是无法离开蓟州,但却也给宣和帝上了请安问候的奏折,倒也随手写了两句地动频发的事。

  而后,在开笔那日的早朝上,满朝文武在听了蓟州地动的事,也都不怎么当回事。

  今日,蓟州的大地是从一大早就开始晃了。然而晃的频率不是很大,除却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之外,倒是很少有人能就觉出异常。

  各家养着的家畜、家禽就开始慌了。不住地乱叫,既不吃也不喝,只一个劲儿地扒着地,四处找寻着地方想要逃出去。

  就连大白天一向是躲在暗处的老鼠都一窝蜂似的涌到了街道上,成群结队地往外跑。

  井里的水也开始冒了泡,不多时原本清澈的井水便已变得浑浊不堪。

  一些有经验的老人,看到了眼前这样的异状,忙大声呼喊,将家人都喊到了一处,唤上左邻右里,将东西随便收拾起来,这就赶上牛车、驴车朝着外头躲了出去。

  不出一个时辰,忽然像是有炮声四处轰鸣,竟像是有千军万马飒沓而至。

  而后大地便开始震荡,仿佛整个地面已旋转起来。立在地上的人,无一不感觉到头晕目眩。

  午时刚到,城郭碎裂,树木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就从地上被掀了起来,正是连根拔起的样子。

  无论是城楼、官舍、民房,无一例外,全都倒塌,如同被移为了平地。

  须臾间,大地震颤,山川移位,地裂成渠。

  蓟州离昌州只是相邻,蓟州发生如此惊天灭地的大地震,昌州百姓亦有所感知。

  昌州的百姓才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钦天监监正便已经不顾仪态地提着官服的下摆朝着宫里跑了。

  之前的一段时间,蓟州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地动,钦天监中的地动仪倒也有动静,却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直直就将铜珠堕入了碗里。而且,现在是整个地动仪之中所有方向的铜珠都在震,瞧着就是摇摇欲坠的样子,就跟此次的地震是在脚底下发生的一样。

  蓟州的地动大到根本不需要地动仪都能知道,而地动仪不过就是为了能够大概判断出地动的方位罢了。

  钦天监监正这时候就担心连昌州也一起发生地动,那可就糟了

  当他赶到宣和帝面前的时候,正好也是宣和帝准备派人传唤他的时候。

  传唤的内监与苏监正打了个照面,赶忙示意苏监正往里走,“苏大人,皇上正在里头等您呢。”

  苏监正胡乱地点了个头,这就迈开步子往里头走。

  宣和帝要问的无非就是地动的情况,而苏监正立刻将钦天监内观测到的情况同宣和帝说了。

  “禀皇上,发生地动的方位为东南方,离怀阳很近。”苏监正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据臣估计,发生地动的地方应当是蓟州。”

  “蓟州”宣和帝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遍,“看来之前的天狗食日应当就是地动的先兆了。”

  “是。”苏监正点头应了宣和帝的话,“早前也有史书记载,日蚀、月蚀之后极易发生地动。”

  苏监正继续道“这一次蓟州地动,钦天监之中的地动仪反应极大,想来应当是十分严重了。”他这么说着,而后顿了顿又道“近来异状频发,皇上还是应该早作打算。”

  不论是蓟州那边灾区的灾后工作,还是什么,都需要尽快安排下去。

  天降异象,向来都被看作是上天不满帝王执政,这才降下预警。

  从日蚀、月蚀到地动,中间也隔了一段时间。但地动仍是发生,百姓们也可能会认为皇上毫无作为,这才使得上天一再警告。

  连着这么几次,恐怕民心已经有所浮动。

  皇上如果再不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要是出了什么状况,恐怕到时候朝廷也会被打的措手不及了。

  宣和帝心里已经有了考量,又让人去把太尉、丞相和御史丞都请到御书房里一同商讨对策。

  白日,墨珣在大理寺当值,却是一早就感觉到了大地的动荡。

  身为一个修士,他本身就是以天地之间的灵气进行修炼。虽然此方领域没有灵气,可但凡有大异象出现,便会隐隐带有一些其他的波动。

  墨珣一时也说不上这种玄妙的感觉是什么,想来应当是他已经在这个领域里筑基、炼气,与这个领域有了关联,倒也能觉察到变化。

  墨珣一来到这里的时候就开始以原先还在玄九宗时的功法开始修炼,本来,他以为自己无法再进阶的原因是因为被“林醉”压制住了,可随着这一次,自己进了阶,墨珣便又从中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地方。

  他是早就已经知道这个领域里头没有灵气,可他进阶的时候却还是能感觉到灵气的波动

  这样的灵气,与天地之间本来就蕴含着的灵气不同。

  墨珣甚至怀疑,每一次的天降异象,都是来源于“林醉”。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所觉察到的灵气来源,可能也是“林醉”。

  而墨珣对“林醉”的灵气却没有丝毫的排斥,就像是,“林醉”与他同出本源一样。

  等到动静渐渐大了,也不等墨珣说,大理寺内的官员便纷纷跑到了前院。

  待彼此他们在前院见了面,这才纷纷说起了自己刚才感觉到的事。

  当即发现,原来并不是自己的错觉了。

  “也不知道是哪里地动了。”一位官员面容担忧地说着。

  真的地震的时候,只能感觉到地在动,却根本就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在动了。

  墨珣知道的倒是多些,不过在这个时候,他自然是不可能说的。到时候别人要是非得追根究底,于他而言也是麻烦事一桩。

  “朝廷应该很快要发公示了。”寺卿倒并不着急,毕竟怀阳城里虽然也能感觉到地震,但震得也并不十分厉害。想来,就算震中是在怀阳,那也不过是个小震而已。

  蓟州的大地震持续了有半个时辰,而后每隔一小段时间又会有一个余震,而这样的余震足足持续了有两天的时间。

  蓟州关于地震的奏折则在一天之内便已经被呈在了宣和帝的案上。

  蓟州百姓死伤已过万,而具体人数还待灾后再行统计。数以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蓟州离昌州又近,不出一日便已有灾民涌进了昌州。

  昌州总兵暂时没有收到宣和帝“禁止灾民进城”的圣旨,便也将灾民放进了城中。

  然而灾民一多,秩序便乱了起来。

  类似于小偷小摸、打家劫舍这样的犯罪事件频发,让官差们四处奔波,抓捕犯人。只短短几日时间,衙门里的牢房就已经不够用了。

  最后,抓到了人也不过就是打一顿了事。

  昌州总兵屡次就此事上奏朝廷,倒让宣和帝见到他的奏折就烦。

  灾民既已到昌州,那不日便会抵达怀阳。

  怀阳乃京师,是大周的国都。

  宣和帝唯恐有心人趁乱作恶,便勒令怀阳府尹,禁止灾民进入怀阳城。

  但灾民们的想法明显与宣和帝的不同,他们无法理解宣和帝的想法,反而觉得他这个做皇帝的不够称职,否则的话上天也不会连番预警,致使他们流离失所,这全都是宣和帝的错。

  现在皇上稳坐宫中,竟然全然不顾百姓们的死活。

  “不让灾民进城”这一举措,更是让已经抵达怀阳城门口的灾民们将苗头一致对准了宣和帝。

  一时间在灾民之中开始有了呼声,直说是皇帝不仁,罔顾人命,不把灾民当人看,云云。

  这样的话渐渐传进了怀阳城,就连怀阳城的百姓也都是人心惶惶。

  城中谣言四起,只说定是皇上执政不当触怒了上苍,之前的月蚀、日蚀也都百姓们被看作是地震的前兆。

  谣言一度兴起,只在短短一日之内便已传得沸沸扬扬。

  谣言不胫而走,最终还是传到了宣和帝的耳朵里。

  宣和帝乍一下听得,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随着谣言愈演愈烈,就连朝臣们都屡番上奏说明此事,希望宣和帝表个态。

  宣和帝把那些谣言听了一耳朵,倒真是被气到了,嘴上嚷嚷着“刁民”,竟是被生生气晕了过去

  等到他醒过来,便立刻命人张贴皇榜,让百姓们不要轻信、轻传谣言,并将肆意散播谣言的人都抓起来。

  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谣言仍是屡禁不止。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