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353章 第 353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宣和帝此举治标不治本, 才刚施行了没多久,朝廷也抓了不少的人,却引起了百姓之中更大的反应。

  宣和帝想要的结果非但没有出现, 反而使得灾民越发怨声载道。

  在没有出现宣和帝想要的结果时, 朝臣们再次上奏,请皇上先将灾民安置好,再对百姓们进行疏导。

  待宣和帝问及他们该如何处置时, 就有朝臣提议道“不若就与当年水灾灾民涌入京师一样,就在怀阳城外搭设茅屋,以供灾民们暂住。”

  不放灾民进京的话,只这么安排倒是可行。

  宣和帝当场就允了。

  然而, 在此之前, 宣和帝的态度过分强硬, 直接派官兵四处抓人,已经让灾民和百姓形成了十分不良的观感。现在, 就算朝廷里有了新的有利于灾民的举措, 在灾民看来亦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之前日蚀、月蚀的事还没有定论, 现在又出现了这么大的地震, 而朝廷也没个什么解释, 这叫百姓如何能接受得了

  宣和帝本来已经停了早朝, 但为了灾民的事,他也不得不重新坐到太和殿内, 同朝臣们商议起这件事来。

  谣言这种东西, 一经兴起便很难停下。

  就算在宣和帝的铁血政策下, 大家不敢再提、不敢闲谈,但心里总还是记得有这么个事的。

  而当初,五翁主陪嫁的侍卫连夜进京的事已经是众所皆知了,经了几位大臣的商议,最后便决定将“雅砻虐待五翁主致死”的消息放出去,并将朝廷对于此事的态度也一并公诸于众。

  将大周与雅砻之间的事公之于众,是宣和帝和几个大臣秘密讨论出来的结果。

  宣和帝一下旨,墨珣便猜到了他的用意。无非就是想将百姓的注意力转移到雅砻与大周的事情上。

  到时候,只要朝廷再派人多加引导,将日蚀、月蚀以及这一次的地震全都推到雅砻的头上不拘朝廷怎么想民众表达,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等到灾民与百姓们都信了之后,朝廷的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

  宣和帝一直想跟雅砻开战,而且这一次派人去雅砻送国书,根本就没想过要跟雅砻和谈。

  国书离京之前,墨珣也曾在早朝上听到过一遍言辞犀利、处处责难,根本就没有想要善了的意思。

  国书最终会写成这样,墨珣丝毫不觉得奇怪。

  宣和帝已经把雅砻使臣杀了

  要换成墨珣是雅砻大王,这事儿根本就没法谈了,直接就得开战了。

  然而,现在蓟州发生了地震,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候,墨珣也不知道宣和帝到底还要不要跟雅砻打仗了。

  被宣和帝派出去的人,定是快马加鞭地赶往雅砻,现在要将人员召回,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按照宣和帝的态度,对雅砻定是势在必得的。他已经筹划了这么长的时间,甚至不惜以自己亲儿子为引现在,既然到了这个触手可及的档口,要叫宣和帝住手那大概就跟,叫宣和帝这会儿把已经吃了十几年的“仙丹”停下不服一样了。

  一旦大周与雅砻开战,那势必是要征兵的。

  就按照宣和帝原先的计划,应当是想要将雅砻收归大周的版图。然而,以大周的军事储备是恐怕很难一举攻下雅砻。

  就算雅砻现任大王在墨珣看来,比起宣和帝差了太多,但之前涂察克带的雅砻使臣,就算是涂察克口中所说的文官,那武力值比起大周的一些农夫还是强一些的。

  大周这边征兵,那也是征的家中作为劳动力的汉子,而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是不用入伍的。

  如果真的这么容易打的话,那大行皇帝早就将雅砻攻下来了,又何至于跟雅砻“和平共处”这么多年

  而且,如果军事储备不足,那就是一定要征兵了。

  再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经了上一次的特大水灾,大周的国库才刚刚缓过劲来,如果开了战,恐怕赋税也要跟着往上涨。

  本来,因为要打仗,朝廷征兵,百姓家中的劳动力就要入伍。现在,赋税又要往上调

  墨珣一想,就想得多了些。

  他虽然修心,凡事随性而为,但却也还是将天下苍生放在了首位。

  宣和帝闹了这么大的一个阵仗,最后受苦受累的还是平民百姓。

  墨珣颇为无奈,却也知道他现在是人微言轻。就连宣和帝同近臣密探也没他的份儿,更别说他到宣和帝面前为宣和帝出谋划策了。

  像宣和帝今日这个移祸江东宣和帝眼前的的举措不过就是缓解一下燃眉之急罢了,等到雅砻那边再传消息过来,事情到了眼前,还是得另想办法。

  就雅砻大王那样直接入了宣和帝的套的性子,墨珣还真是不相信这一次,他看到了大周的国书之后,会向宣和帝低头。

  宣和帝怕是也早就瞅准了诨右图的性子,这才把棋子一步一步都摆好了的。

  就在“皇上失德,天降异象”这样的谣言被稳住之后没几天,灾民之中又开始起了别的传言。

  说是此次蓟州地动,山川移位之后竟在原先的位置上露出了一块石碑。

  此碑被樵夫发现的时候是半嵌入土中的,一开始,樵夫只以为是谁家的墓碑因为此次的大地震而发生的倾斜。见到的时候直说“今日真是晦气得很”,然而,等他路过的时候,稍稍瞥了一眼,这才发现的异状。

  这个石碑像是长年累月深埋土里一样,清理出来十分不易。待樵夫费了好大的力气将石碑从土里清出来之后,才得以看清石碑的全貌这个石碑上头并没有字,只绘有几个简单的图案,看起来就像是稚儿所画的简笔画一样。

  蓟州发生了地动,正是山崩地裂的样子,本来就没什么人会在这个时候上山来。但对于樵夫来说,一日不做活,那就少了一日的收入。为了谋生,还是得铤而走险。

  蓟州有许多灾民流离失所,但也总有那么些人不愿离开故土,就算是死了也要死在家乡。

  樵夫发现石碑之后就赶紧下山找了官兵汇报了情况。

  初时,官兵是不欲理睬这件事的。

  蓟州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谁还有空去山上管一块破石碑。

  但知县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本着谨慎的原则,倒也派了两个人过去看。

  这么一来二去,事情就渐渐传开了。

  知县知道了情况之后,便也赶去探查。

  石碑有断层,就像是断裂了一样。

  官兵在樵夫发现了石碑的附近仔细搜寻了一番,但却是什么都没找到。

  本来,这一次蓟州的大地震使得山体都移了位,就是这会儿,山上都还时不时有碎石跌落。

  最后,官兵也只是在附近搜索了一两个时辰便放弃了。

  知县也就只能逐级往上报了。

  这个石碑上的图案看起来十分简陋,倒也不是什么玄妙的。只寥寥数笔,说是什么的都有。

  左边一条波浪,又有几个分支;右边一个半圆

  本来就是连番的天降异象,现在又出现了这样的石碑,一时间,谣言更是不胫而走。

  甚至于连怀阳城里的百姓都在传此石碑上头绘制的正是日薄西山的景象,而那条波浪就是古时候的龙了。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

  竟是暗指大周气数将尽。

  早在月蚀、日蚀出现的时候,宣和帝就已经考虑过这样的情况了。是以,当民间谣言四起时,宣和帝便立刻派了人到民间传话,说是这个石碑的出现,象征着大周的磨难即将过去,正是一派蒸蒸日上的的繁荣景象。

  日出还是日落,这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石碑被送进京来,墨珣也曾看过一次,只一眼就已经是看出了这个石碑作了假。

  石质是旧的,确实是在土里埋了很长时间,但上头的刻痕却与石质不同。

  就像是有人发现了这块石头,将它从石头里挖了,在石头上刻了图案,又给埋回了土里一样。

  石碑是旧的,但刻痕却像是只有三四年

  然而,这块石碑,被人刻完了之后又埋回了土里,在土里埋了也有个两三年之久,这会儿看起来还是挺能唬人的。

  石碑被送进了宫里之后,宣和帝也曾专门派了人检查过一番。然而,却都没能发现什么异常。

  最终,石碑被呈到了宣和帝面前,而宣和帝也允了朝臣们一同观瞻。

  朝臣之中倒也有有识之士,看到石碑的时候也是探讨了一番。

  这石头本来就在土里埋了很久,竟是真的将人唬了过去。

  墨珣活的时间可比这个石头长多了,只一眼就看出了端倪。

  然而,墨珣一声不吭,只是跟在其他的大臣们身后草草看了几眼。

  按照这个石碑上的刻痕来看,这个石碑恐怕是在当初水灾的时候就已经被埋下了。

  水灾的那段时间,也是有灾民想要涌进怀阳城,但却也是被拦了下来。

  当时也有人刻意在灾民之中散布谣言,但却被因为朝廷的种种举措而被压制住了。

  石碑在这个时候露出来,恐怕是之前的那伙人是打算抓住这个机会。

  正好这次又一连串发生了几件事,确是比上一次的时机更好

  墨珣是一发现这个石碑作假,当即就发现了这件事的异常之处。

  石碑的异常,不消墨珣说,宣和帝就已是心知肚明了。

  就算没人提出异常,可宣和帝本来心里就有所怀疑什么,自然就没那么容易去轻信。

  地里出现石碑,那与日蚀、月蚀完全不同。

  至少,日蚀、月蚀这种,在宣和帝看来,那是做不得假的。但“地里出现石碑”这种宣和帝不信。

  更何况,宣和帝的朝臣又不全都是酒囊饭袋,倒也将自己心中的疑惑全都说与宣和帝听。

  再者,朝臣之中亦有些有识之士,在细细检查过之后,便也将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他们虽然没能像墨珣那样,直接从时间判断出差别,但却也从雕刻的手法上说出了些不对劲来。

  如果真是上天给的石碑,何至于刻痕如此粗糙

  还有,上头的图案说篆不是篆,说金不是金,还真就像稚儿随意涂鸦的

  莫说是宣和帝不信,就是在朝臣们将自己发现的疑点一一提出来之后,竟也觉得这个石碑越看越不像是什么上天示警了。

  然而,安排这个假石碑的人,本来也就没想着让宣和帝和文武百官相信,只需要大周的百姓相信就可以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