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紫鹃日常记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8章 黛玉进京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扬州,林府。

  贾敏才仙逝不过三个月,府中仍然是素缟一片。林如海痛失爱妻,心中颇为伤感,除了必要的公务,已经有三个月没有见任何外人了。

  今日天气舒畅,又听下人禀报黛玉身体稍稍好转,林如海心中稍安,问道:“玉儿还是闷在房间里不愿出来么?”

  那来回报的是黛玉的乳母王氏,素来老实本分,因自从得知贾家来接后,黛玉便不愿出门,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发呆,日日对着贾敏的遗物垂泪,怎么劝也不听。王氏心中忧虑,只得来禀报林如海,希望老爷能够想个办法。

  王氏道:“姑娘自从太太走了以后,便一直伤心难过,又大病了一场,好不容易病好了,贾家又来人说要带她去京城,她心中不自在,又思念起了太太,日日哭泣,还请老爷想想办法。”

  林如海沉默了好一会儿,久到王氏的腰都要直不起来了,才道:“罢了,我去瞧瞧她。”

  林黛玉年纪尚幼,贾敏不放心让她独住,故住在正房后的抱厦内,几步路便可到贾敏房中。此刻她正坐在贾敏平日里来她房中最爱坐的椅子上,怀中抱着贾敏留给她的一箱小玩意儿,眼圈红红的,不知在想什么。

  林如海进到屋子里的时候,看到的正是这个场景。

  女儿本就不是身体健壮的人,骤逢丧母之痛,又大病了一场,现在更是瘦的只剩一把骨头。林如海半生只得一女,平日里爱如珍宝,见她如此,心中悔恨自己近日来只知沉溺于悲伤之中,忽略了这个女儿的感受。

  “玉儿”,他轻轻唤道。黛玉抬头,见到一身素衣的林如海,宛如谪仙,心中稍稍升起一丝喜悦,待想到父亲想要把自己送走,脸又垮了下来。

  小姑娘的小表情又怎么逃得过老父亲的眼睛,林如海苦笑了一下,问道:“玉儿最近怎样?身体可还好?有什么想吃的、想玩的?”

  黛玉垂着手,一一答了,便不再言语。

  林如海叹了口气:“玉儿可是在怪父亲?”

  黛玉道:“玉儿不敢。”

  林如海知她心中有气,却不点破:“我知道你不想走,你生在金陵,长在姑苏与扬州,从未见过你外祖家的人。现在这么呼喇喇的来人要你过去,你心里舍不得,又怕一个人背井离乡,这些我都知道。我也舍不得你走。”

  黛玉心中一动,忙眼巴巴地看向林如海:“玉儿想留在这里侍奉父亲,母亲已经离了玉儿,玉儿不想再和父亲分开!”

  林如海却道:“我虽不舍得你走,但你可知我为何要送你过去?”

  黛玉眼睛一暗,只垂泪不已。

  林如海继续道:“我已经年近半百,这辈子只有你一个孩子,自然是舍不得你走。但我没有续室的打算,你年纪小、又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弟兄扶持,若是我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你要怎么办?”他话未说完,黛玉忙哭着捂住他的嘴:“父亲切勿作此不详之语!”

  林如海笑着拿开她的手:“玉儿关心我,我心甚慰!”他继续说道,“世间就是如此,你年幼丧母,没有女性长辈教养,我又不通内宅事务,将来你长大了,少不得因为这个受人白眼。本族内无嫡亲近支,纵是我想过继一个儿子,也无人可过,以后你也没有兄弟可以撑腰。你外祖家赫赫扬扬近百年,家势极盛,子孙繁荣,你去了,依傍着你的外祖母和舅氏兄弟姊妹,总好过你一个人孤孤零零的,又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

  他知道这个女儿其实都已明白,只不过心中绕不过这个弯,遂掰开了揉碎了和黛玉讲道理,果然见黛玉神色略微犹豫。

  林如海见她懂事,心中又是欣慰又是不舍,待看到她怀中抱着的那个箱子,想起爱妻贾敏,顿时老泪纵横:“你母亲之才干,世所难寻。她幼时长于你外祖母膝下,由她亲自教导,方才如此出色。你去你外祖母那里,我也放心。玉儿,你母亲自嫁于我,久居江南,十几年难见亲母一面,如今她去了,你替她回去承欢于老太君膝下,替她尽孝,可好?”

  黛玉听他提及贾敏,早已哭的泣不成声,如今见父亲说到“尽孝”,更是几近哭死:“玉儿尚不能承欢于父亲膝下,为父亲排忧解难,如何能当此大任?但既然父亲执意要玉儿去,玉儿不愿让父亲烦忧,愿意去外祖母身边尽孝!”

  父女俩抱头痛哭一场,晚间一起用了饭,林如海见黛玉神色渐渐平静,似乎已下定决心,便问道:“你可要见见贾家来人?”

  贾家人刚来的时候,因是贾敏娘家人,黛玉见过一次。但自从她们提出要接黛玉进京后,黛玉十分不愿,便也没再见过她们。如今她心中既已决定遵从父命,少不得还得见见这几个人,打听打听京中情况。

  林如海见她点头,便让人带贾家仆人进来。来者是四个女人,道了请安后,说的不过是原来说的那些话,老太太如何伤心难过,如何思念外孙女儿,如何命她们昼夜兼程地赶过来等等。黛玉听了后,便问道:“这些话且不提,我对外祖家不甚了解,我且问你你们,外祖年纪几何,家中除了两个舅舅,一个堂舅外,都有哪些表兄弟姊妹?我们离得远,通信不便,很久没听到新闻了。”

  那四个女人便又介绍了一遍贾府人口情况,黛玉与记忆中所述的一一对照,发现都合得上,只除了一样,上一回贾敏与娘家通信时王熙凤还未嫁入贾家。

  黛玉又问了些问题,待对贾府有了个初步印象后,才放那几个女人回去。

  因她尚未完全病愈,林如海心疼女儿,便只命下面准备着,却未定日子返京。贾家的仆妇催了几回,无法,只得先派人回京复命。剩下的人留在林家,也未曾被怠慢,每日好吃好喝地招待着,林府管家又特特安排人带他们去游览扬州名景,这几人不过三等仆妇,在林家几个月,比在贾府过得还要舒心,巴不得林黛玉再晚一点走才好。

  又过了一个多月,黛玉已经痊愈,行程不宜再拖下去,林如海便定了下月初二出发,由贾雨村陪伴,走水路一路进京。

  因不放心黛玉,他特特去黛玉房内检视她的行李,又问道:“贾家再三保证会安排好一切,你母亲在世时,你外祖母最疼爱她,料想也不会怠慢了你。不过你总得带几个人去才好,我看王嬷嬷老实厚道,又是你的乳母,跟着你去也好。”

  作为大家小姐,林黛玉也有四个乳母。但林如海考量再三,其他三个或是家人众多,未必舍得孤身一人陪黛玉前往京城,或是性格太过掐尖要强,恐跟了去后,与主家发生口角,反倒不美。唯有王嬷嬷一人,虽然年纪大了些,但脾气好,不是爱生事的人,又只有一个儿子,到时候让他们母子一同跟了去,便是了。

  黛玉听了林如海的安排,无可无不可,点头称是。又听林如海问道:“丫鬟你打算带几个?带谁去?你心中可有主意?”

  他话一出口,便发现屋中几个丫鬟无不屏息而立,神色惶恐,顿时心中一凉。

  却见黛玉抿嘴笑道:“父亲太过多虑了些!女儿已经想好了,就带一个贴身丫头便罢了。到了外祖家,难道外祖母会不给我安排丫鬟服侍么?况且那边仆从众多,我们这边的人去了,未必压得住,还不如等外祖母给几个可心人服侍便罢了。至于我房里的这几个,诗情画意等人年纪都大了,过不了几年就要出去,不如就给她们一个恩典,早点放出去配人便是了。”

  林如海听她如此说,笑道:“玉儿能想的如此周到,只是只带一人,未免太过寒酸了些。”

  黛玉笑道:“倒也不怕,还有贾家来的那些人呢,眼见快要入冬了,这一次进京,势必要日月兼程赶去的,竟是轻装简行的好。若是父亲不放心,多嘱咐嘱咐那些下人,多带点银子打点一二,再拜托先生帮忙留心一下,也就是了。”

  林如海听她说的不错,心想待会儿要再托贾雨村多照拂一下黛玉,再多给些银子给贾家下人,点头道:“你打算带谁去?”

  黛玉犹豫了半天,忽见门口晃过一个白色的裙角,忙指着来人道:“就是你了!”

  雪雁才提了食盒回来,便得了黛玉这么一句,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姑娘你唤我?”

  黛玉看她呆头呆脑的样子,噗嗤一笑:“说你呢,叫你和我一起进京去,你可愿意?”

  雪雁愣了一会儿,忙道:“姑娘既叫我去,我自然是跟着去的。”

  看她那模样,便知道她还没搞清楚情况,林如海也乐了:“姑娘是要去京城长住的,没有个三年五载的,可回不来。”

  雪雁恍然大悟:“原来姑娘是要带我去贾家呀!”

  黛玉捂着嘴笑个不停:“是呀!这回我可说清楚了,只你一个人和我去,你可愿?”

  雪雁点头道:“愿的愿的,我和姑娘一条心,姑娘说东我绝不往西!”

  这么个憨厚忠诚的丫头,又有点呆里呆气的,父女俩看着有趣,又笑了一回。林如海见无甚可嘱咐的,便先走了。

  待他一走,黛玉挥退了屋内的诸多丫鬟们,一个人倒在床上,面向床内,无声地哭泣了起来。

  次月初二,林黛玉泪别老父,带着奶娘王嬷嬷和雪雁等人,并荣国府中下人登舟而去。又有业师贾雨村进京谋缺,被林如海托了照拂一二,遂带着两个小童,另乘一船,依附林黛玉而行。

  这样昼夜兼程赶路近一个月,便到了京都。贾雨村性急,见荣国府有人来接,忙整理衣冠,带着小童,拿了名帖,先去拜见贾政了。

  却说荣国府内,自从贾敏去世之后,贾母整整病了一个多月,病中除了念叨贾敏外,最记挂的便是林黛玉这个外孙女,稍有精神了便使人去接,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王夫人得了贾母的吩咐,虽然心中有些别扭,只因年轻时与贾敏有些龃龉。但转念一见宝玉探春贾兰,想到自己如今儿孙满堂,十分乐业,只笑自己未免小气,与一个小姑娘计较,遂唤来凤姐,细细吩咐了一番。

  凤姐早就听到了风声,如今得了王夫人的令,忙笑道:“姑妈放心,既然是老太太千叮咛万嘱咐的,我自然会好好办。我想着,派赖大家的领头去,顺带祭奠姑太太,既体面又显诚意。姑太太去了,林妹妹一个人在家也没有兄弟姊妹的,来我们这儿上有老太太太太教导,下有姐妹陪伴,料想姑老爷不会不同意的。”

  王夫人点头笑道:“你说的没错。老太太虽说是思念姑太太,一时心血来潮。但既然是老太太的心愿,咱们自然是要成全的。最近老太太身子骨不好,思虑不全也是有的,我们也要帮忙描补一二,你找鸳鸯细细打听一下老太太还有什么吩咐没有。林姑娘来了,住哪里、穿什么、份例如何,虽然不急于一时,但我们总要准备好了,免得人家来了嫌咱们怠慢。”

  这些凤姐早就想到了,还是笑着奉承道:“还是姑妈想得周到!我年轻,只看到眼前的,却没有姑妈想得长远!我这就派平儿去和鸳鸯打听打听,省的到时候不合老太太心意。”

  王夫人听了,笑着点头。

  因贾敏去世的缘故,府内的丫鬟们都不敢穿红着绿。就连鹦哥等二等丫鬟,等闲时刻都不敢到上房去,生怕惊了贾母,或勾起她怀念女儿的神思。唯有宝玉日日陪伴,贾母方才好点。

  这一日贾母仍在病中,歪在榻上,听宝玉给她念书。突然对鸳鸯道:“以前敏儿也是这样,怕我病中无聊,找了些书念给我听。”

  鸳鸯陪笑道:“姑太太这么孝顺,料想林姑娘也和姑太太一样的。”

  一提到林姑娘三个字,宝玉瞬间来了精神。因贾母最疼贾敏这个女儿,平日里没少和宝玉说贾敏的故事,宝玉心中早已对这位姑妈心生好感。林黛玉作为贾敏的女儿,不知是何等风神俊秀、灵气逼人的女儿,宝玉每每想到此,便只恨扬州路远,自己无缘得见。他忙道:“老太太若是想念姑母了,便把林妹妹接来,等林妹妹来了,老太太见到了妹妹,病便好了。”

  贾母爱抚着宝玉,道:“是呢!前几日我还跟你母亲说,让她去把你妹妹接来我这里。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最后一句话却是问鸳鸯的,鸳鸯意会,忙道:“二太太已经和琏二奶奶说了此事,二奶奶正说要打发赖大家的过去,只是近日天气不好,走水路有些危险,遂耽搁了。”

  宝玉最是高兴:“太好了!林妹妹要来!我们家又多一个妹妹了!”

  贾母看着宝玉的这个高兴劲儿,忽然心中一动:她平生最疼的唯有贾敏和宝玉二人,如今贾敏已去,若是宝玉能娶了黛玉,自己也不枉此生了。又想着林家虽然俭朴,但五代传承下来,有不少积淀,贾敏也曾私下和她说过,林家看上去简薄,不过是财不外露,不喜奢华罢了,内里却不止百万之财。就算不是如此,凭着贾敏这些年留下的东西,林黛玉也很有一副丰厚的嫁妆了。更别提林如海这些年步步高升,深得圣人宠幸,如今做到巡盐御史,再过几年,势必又要往上升,有此岳家助力,宝玉将来无忧矣!

  于是贾母便道:“林妹妹要来咱们家,你可要好好待妹妹。”

  宝玉忙点头道:“是呢!妹妹没了母亲,怕是正难过呢,只恨我不在扬州,不能好好安慰一二。”

  贾母笑道:“等妹妹来了,你多陪陪妹妹便是了。”

  宝玉颇为兴奋,忙回屋叫媚人,一会儿说要把自己刚做的胭脂留给妹妹,一会儿说要拿自己珍藏的东西给妹妹赏玩。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贾母的这番心思虽然没有明说,终归还是显露了一二。起因是她要接黛玉过来,便写信给林如海。此时房中掌笔的不是鸳鸯,另有一人名唤胭脂的,亦得贾母重用。胭脂年纪大些,会读写,字也写得好,贾母年纪大了不爱自己动笔,遂让胭脂代笔写信,信中流露出两家结亲之意。谁知胭脂家父母近来巴结上了周瑞家,胭脂便把这消息泄露给了王夫人。

  王夫人得知了此事,一宿都睡不好觉,第二日便跟凤姐说:“我昨晚想了想,最近事情多,派赖大家的去有些不妥,竟是换一个人罢!平日里我们两家来往,也多是派三等仆妇,这回也很不必这么大张旗鼓的,反倒叫人多想。”

  凤姐心中嘀咕,笑道:“姑妈说得是,只是这人选?”

  王夫人随口说了几个平日里派去林家的人的名字:“如此便好。老太太那里,也不用再禀报一遍了,省的又勾起老人家的伤心事。”

  凤姐忙应下。待回到屋内,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正巧平儿从上房处回来,凤姐便问道:“你可打听出什么来没有?”

  凤姐陪嫁的平、安、喜、乐四个丫鬟,在这几个月内已被打发出去了三个。唯有平儿性格平和、不与人争锋,且忠心耿耿,兼她亦是貌美非常,为了拴住贾琏的心,又怕别人说自己不容人,方才留下了。平儿自幼跟随凤姐出入贾府,与贾府的大丫鬟们都是惯熟的,进了贾府后,和鸳鸯的关系尤其好。

  平儿道:“鸳鸯什么都没说,老太太随口一提,只是交代了要宝玉好好和林姑娘相处。”

  凤姐忍不住抱怨:“这老太太心血来潮便罢了,二太太看着是个靠谱的,安排的也周到,谁知临到头来却又突然变卦,也不知是在想什么。”

  平儿道:“奶奶听吩咐行事便是了,横竖有二太太在上头顶着呢。”

  凤姐满心要把这事办好,却不曾想顶头上司们各个不是事不关己,就是兴致缺缺,听了平儿的话,满腔热情便也灰去了一半。况且府内每日大小事不断,而林黛玉进京的事却一拖再拖,渐渐地,她便也抛在脑后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