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个人都有很多名字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1章 第十一回血债血偿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十一回 血债血偿

  大雁河边,鱼传与乌云豹悄声闹作一团。

  乐懿沉默片刻,凝视泉绛霄道:“这便是你想让某听的故事?”

  泉绛霄漫不经心的,“算吧。”忽地皱起眉头,“你对某恐应换个称谓!”

  乐懿挑眉,“是么,某该如何称呼泉大人,舅舅?或者其他?”

  泉绛霄眉心一跳,盯着乐懿道:“何意?”

  乐懿却不再接话,冷冷一笑,“某也有个故事,不知舅舅是否想听?”

  泉绛霄闻得此话瞬时陷入自我厌弃,他枉为长者且手握主动,与乐懿几番打交道严防死守,谁料三言两语仍被带落下风,颇觉疲惫时,又分一分心力同情差不多遭遇的那人,其余尽皆化作熊熊燃烧的好奇心,不免暗里与自己商量放弃抵抗,面上装作满不在乎似的撮了撮牙花,道:“说来听听。”

  乐懿瞥一眼与乌云豹玩得没心没肺的鱼传,道:“某先回答寺人故事里的孩子、女人、青衣都是谁,太叔仪,太叔仪之乳娘,太叔仪之近身寺人俞传,是么?”

  泉绛霄前身一探,“某很好奇,你何处得知这些关系,据某了解,你并不能继承这具躯体的任何记忆。”

  乐懿不理他,径直讲起故事。

  太叔仪,曾经的文仪,开元文皇后亲弟,十四岁即薨逝的大殷首位太子。

  仪太子乳娘,与元帝、文皇后一起经历逃难岁月,照料仪太子十年的女人。

  俞传,仪太子近身内侍,常年着青衣,绝色。

  仪太子第一次见俞传,就在晚翠园。

  几年的逃难生涯,仪太子深知民间况味,事实上,他的很多习惯也更趋向市井里坊。尚食局出来的膳食四平八稳,吃得久了真是乏善可陈。

  仪太子便常避开众人,偷偷潜入晚翠园。

  烤野味吃。

  那夜,仪太子手脚麻利逮了七八只看巴串好,刷一层乳娘调制的酱便架在火上烤。

  橘红色的火光带着油香袅袅盘旋,仪太子掐着手臂内侧嫩肉念咒: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咒语还未念毕,便听“霍啦”一声,荷塘里蹦出一人。

  混身挂水瘦骨伶仃的泥猴颤巍巍站在水中央。

  一头长发漆缎般贴在背后,瞪着火上看巴直咽口水。

  当时月光正好,幽幽的,带点怜悯的苍凉,将那人似是羞赧似是疑惑的姿态照得明白。

  仪太子拿过终于熟透的看巴串,也不怕烫,撕扯下一条腿子便嚼吧起来,想想,又将串子朝那人举了举,算是邀请。

  巴掌大小一点看巴肉哪里经嚼,眨眼功夫,三两只看巴便入了仪太子腹中。

  正待解决下一只,一团阴影犹疑着笼罩过来。

  仪太子也不抬头,只管撕扯腿子上的肉,腾出一只手,将先前在水中洗抹干净的藕节埋进火灰底下。

  “敢问小郎君,这物儿能吃吗?”

  仪太子被狠狠呛着了。

  捂着嘴咳,因怕引得人来,这番咳很遭罪,弄得面红耳赤的,仪太子也失了再嚼串子的兴致,便将剩下四只看巴架在火边上,拿棍子一点点刨出早先埋在火底下的藕节咬了一口,还不耙糯,嚼起来脆响。

  “此又是何?”

  “要吃吃,不吃起开。”

  那人脾气倒好,闻言也不恼,只缓缓拿过看巴串子细细咬下一口。

  仪太子翻眼看他。

  那人从长长的,粘着泥灰的睫毛下面,幽幽回望仪太子一眼,便垂下头,安静的吃。

  那坐姿,那吃相,那举止,犹如金马玉堂里的锦绣公子面对满桌珍馐,恹恹的挑拣着漫不经心的吃一口,很长时间以后,再勉为其难吃一口。

  仪太子几口解决掉手中藕块,起身拍拍那人肩,他要走了,“慢吃。”

  说完便不再理他,摸出包袱皮将藕节和几把顺手薅的藜藿塞进去,捧湿土盖了火堆,猫着身子把地摊平在上面洒些枯草,瞧着没甚异样才将未燃尽的枯枝藏进石缝里。

  那人怔怔看着仪太子动作。

  仪太子正待走,想一想仍是掏出烤熟的耙糯的藕块放在那人身边,方转身离开。

  那人扯住仪太子,“敢问,适才小郎君围着火,口中念的却是甚?”

  仪太子挣不脱,只得胡诌,“有人跟某说,但凡世间会喘气的死后一顿饭功夫里灵魂都散不去,就聚在遗体上方盘旋……若是不想招惹它们,便得等魂魄散去,否则会遭报应……刚才某算着呢,从看巴咽气到进某肚子,恰恰一顿饭功夫,某等他们散去,顺便念诵超度。”

  “小郎君信这些市井传闻?”

  “六合之外圣人也看不透,干嘛不信?”

  那晚两人初认识。

  原本以为就是一次偶遇,再无相见之期。

  谁知,开元四年,仪太子册封太子位。

  元帝赏下几名近身寺人,其中一个看着不大年纪却极是稳重的样子。

  内官拉过那寺人,呵道:“抬头。”

  寺人于是抬起头,内官跟仪太子都道:“呀,这孩子太秀气,瞧这双眼睛……”内官忽然住嘴不言语了。

  寺人惨白惨白的。

  狭长的眼尾勾勒如飞燕形状,瞳仁颜色黑如点漆,密长睫毛扇一扇时,稀里哗啦犹如天雷勾动地火。

  正是那日与仪太子,在晚翠园一同啃看巴的泥猴。

  很久以后,仪太子才与这寺人赐名,唤作俞传。

  仪太子被册立一事,于礼制纲常本就是最大的不敬,更遑论还乱了前廷内帏多少人的切身利益。

  元帝为平衡关系,不得不扩充宫闱,选纳了几位有功文武大臣家的姑娘。

  这些姑娘入宫,谁不是带着家族利益聪明绝顶伶牙俐齿而来。

  其中最为得势的,便是贤妃与昭仪。

  其时文皇后移居离宫,贤妃统领建明宫事务。

  贤妃日常与仪太子过不去。

  尤其喜欢拿仪太子身边人做文章。

  那日,仪太子随元帝入朝,一耽搁便大半天功夫,挨下晚时,有寺人与他递眼色。

  仪太子起身一揖出了无垠殿。

  寺人这才低声进言:乔妃着人抓了俞传,说他偷窃,现下捆在听雁台审问。

  听雁台一览众小。

  据传造建明宫之初,天降奇石形如飞雁,堪舆师一探惊为天数,宫建时便以奇石为眼,殿宇流水台阁渐次排列拟飞雁之形,因而建明宫民间也唤做“大雁宫”。

  听雁台便是在这块建明宫宫眼奇石上,置石方石墩藤萝架,布置的一方乡野去处,正是当年文皇后留作。

  这里仪太子常来,风景如何小径有几全都清清楚楚。

  那日腊八,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空中漂浮细末冰粒,少年缩在大氅里。

  听雁台下守着四个黑衣卫,他们听乔妃提调。

  仪太子越过他们,拾级欲上,一人转瞬横在他身前。

  仪太子退后一步,看看四人,伸手到靴筒里,手却冻得僵住,便站直身当地一通跳。

  黑衣卫莫名看他。

  一时,仪太子又慢慢弯腰从靴筒抽出把短剑,微微用力,剑身陡然变长。这是一把大梁氏神剑,传上古“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他抬手,剑尖直指黑衣卫:“你不敢杀某,某却敢。”

  黑衣卫前后围住二人。

  二人进一步,黑衣卫退一步,步步行至听雁台上。

  乔妃来得甚快,于前后拱卫中淡声问:“太子宫中仗剑,意欲何为?”

  仪太子立于听雁台边,寒风嚯嚯,俯视下众大叹“果然高处不甚寒”,嘻嘻一笑,“边境争战在即,某若仍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岂非难当表率,孩儿此刻仗剑却是练练手来。”

  “太子下来,有话好说。”

  仪太子一晒,“贤妃娘娘此话甚难取信。”

  他退开,片刻,半抱一仅着亵裤之人现身。

  那人遭笞刑,又全身捆绑曝酷寒之下,襟前血迹凝结,行动僵硬,伴随痉挛似的颤抖。

  乔妃率众上听雁台。

  仪太子脱了身上大氅裹住那人,那人站不住,仪太子扶他坐下,解开中衣将那人贴在自己胸前。

  四个黑衣卫始终如影随形。

  仪太子垂着头表情难辨。

  “寺人犯事,该当惩戒,太子如此偏私,非为表率之举!”

  仪太子笑,笑不可遏。

  乔妃挥手,黑衣卫围拢。

  仪太子扶起俞传,“贤妃娘娘最好别挡着某,圣上断语某乃牛心拐性,若因此伤了娘娘,岂非送某一个大罪状!”

  黑衣卫忽地出剑,刺伤那随行寺人。

  乔妃高抬尖俏的下颌,冷冷注视仪太子。

  但见他一手扯起寺人,一手扶着俞传,步步逼近黑衣卫。

  “太子如此任性,真让人伤神,某若管教,太子必嫌僭越,看来只能惊动圣上了。”

  仪太子将俞传拽在身后,两人紧紧相贴,“贤妃娘娘请便。娘娘这番周折无非就是想让某落个大不是,不会真想取了俞传小命吧,娘娘若真是想结果俞传无非动动嘴的事,或者这又是要逼他干甚呢?某只多句嘴,他再是娘娘的人,也是圣上亲自赏给某的,娘娘好歹留些余地对不对?不如这样,为了换回俞传,某也做个噱头,免得让俞传一个寺人,成天纠结在宫里这些是是非非不得解脱……”

  仪太子冲乔妃龇牙,因冷,唇色寡淡,嘴角僵硬,但仍是稳稳抽出大梁氏剑,弹了弹剑刃。

  倒转剑柄便刺!

  果然神剑,未及众人反应,剑尖便穿透他与俞传的身体。

  血冒着热气涌出,眨眼又凝结在创口上。

  黑衣卫抢步上前,仪太子呵一句:“退开!”

  转头问乔妃:“娘娘,这诚意够不够?”

  听雁台下一阵喧哗,元帝来了。

  乔妃脸色十分难看,呵住黑衣卫,“太子不是一贯不待见俞传?这却是何必。”

  仪太子上下一片惨白,仍笑:“娘娘,俞传可是美人,以往孩儿年幼不懂,如今……”挤眉弄眼道:“何况娘娘也知道,孩儿平日里有些个坏脾气,也只有他还能招架一二,若他没了,某之脾气无人承受岂非太无趣!”又顿一顿,“娘娘若觉着孩儿今日这一剑尚可,想求娘娘赏赐则个,这俞传状况娘娘比某更清楚,七损八痨的小命早去了大半,留下个破皮囊,娘娘反正也是不喜了,便一回给了某吧,以后他生了死了就算在东宫里,也好叫娘娘清净清净……”

  那日后,元帝以乔妃、仪太子皆有过,明诏申斥。

  乔妃罚俸一年,交出后宫统辖权,暂由昭仪接管。

  仪太子禁足东宫一月。

  因失血过多,仪太子昏睡七日,睡中从未放开俞传。

  醒来便对俞传说:你以后血账血偿,必须,只能是某的人了!

  及后十日,仪太子中毒,薨。

  俞传舍身行刺乔妃,双双就死听雁台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