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征召
“师师,有人言则天皇后于唐太宗一朝为未蒙恩之内官才人,与时之太子即后之唐高宗天皇大帝之事者,语多讥讽。斯事你可知耶?”
“世有言则天皇后为未蒙恩之内官才人,与时之太子即后之唐高宗天皇大帝之事,便以嘲讽。此皆无知薄行之人也。
须知则天皇后以征召入宫,入宫时即为五品才人承旨。凡五品殿上之人。太宗一朝,中书门下之宰辅,亦不过三品也。至于唐宫之规制,才人卤簿五十人也。
有书详载之曰——
后妃命妇以下车辇卤簿
内命妇四妃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卤簿(太子良娣以下同)。清道二人,青衣六人(青衣,九嫔四人,馀并二人),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六(九嫔十四,馀并十),行障三具(九嫔以下二具),坐障二具(九嫔巳下一具,并妇人执),厌翟车(九嫔翟车,婕妤以下安车,并驾二马,驭十人,九嫔以下八),内给使十六人(九嫔十四,馀并十人),从车六乘(九嫔四,馀并三乘),繖一、大扇二(九嫔已下无大扇),团扇二(内给使执),戟六十(九嫔四十,馀并二十)。(《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 王礼十四后妃命妇以下车辇卤簿》)
按唐制,皇太子妃、亲王、文武职事官四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并长安县令、内命妇才人以上,外命妇四品以上,皆给卤簿。(《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 王礼十四后妃命妇以下车辇卤簿》)
《通典》卷第一百七礼六十七开元礼纂类二序例中
内命妇四妃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卤簿太子良娣以下同
清道二人,青衣二人,青衣,九嫔四人,余并二人。偏扇、团扇、方扇各十六,九嫔十四,余并十。行障三具,九嫔以下二具。坐障二具,九嫔以下一具。并妇人执。厌翟车,九嫔翟车,婕妤以下安车,并驾二马。驭人十,九嫔以下八。内给使十六人,九嫔十四,余并十人。从车六乘,九嫔四,余并三乘。繖一,大扇二,九嫔以下无大扇。团扇二,内给使执戟六十。九嫔四十,余并二十。”
以上之据,可见斯唐时后宫才人卤簿五十人,斯唐宫之规制。
其中特以当言之者,乃按唐制,皇太子妃、亲王、文武职事官四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并长安县令、内命妇才人以上,外命妇四品以上,皆给卤簿。(《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王礼十四 后妃命妇以下车辇卤簿》)此之一详注,方之唐廷宰辅之方居三品,可见内官才人之对照文武职事官之品位矣。
才人之属二十七世妇,于唐初至高宗武周之朝,皆司承旨。至以玄宗之朝,改司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此之 “掌序燕寝,理丝臬,以献岁功焉” 亦多系虚掌。若宫中之职,唐初至盛唐之才人,居二十七世妇之,然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实掌者,承旨也。(《唐六典卷第十二内官宫官内侍省 内官》“才人虽列位号,不依世妇之职”)
方之所言,才人出,车驾次第之卤簿五十余人也。即于宫中便行之时,亦当处有随人侍应者。太子随人更盛。宫中之地,即帝、后之者,独对之时亦鲜。况太子、备选内官、宫官,规制大妨,何时何地能得密语之机耶?”
“师师,唐宫既复如此,何以于则天皇后为未蒙恩之内官才人,与时之太子即后之唐高宗天皇大帝之事者,历数百年,闲言皆使不断也?”
“此般闲言,皆位卑权轻,不晓宫之主位之事者。妄自猜度,言之纷纷。若此般位卑权轻、不晓宫之主位之事、妄自猜度者既众,此般闲言自亦难绝。
玄宗时于唐太宗、高宗两朝则天皇后故事不明,是唐玄宗时之百官,于那宫之规仪,亦且不能详解也。”
“此话如何说底?”
“《唐六典》谓内官、宫官,此之区分,也则罢了。以凡内官、内人未经承恩于宫之内,皆为备选。若为宫官之属,则非备选,皆若宫之带发之尼也,入宫即难出宫,又非备选之身。君王择妻妾,非出常因,皆不于宫官属人择选。此历朝宫之常规。少有例外者。至于君王赐宫官于臣子,倒是有的。此若赐备选内官、备选内人、宫人与皇子、臣子,皆为常式。
至于备选内官、备选内人于何朝承恩,为何朝嫔御之理,此甚易解。譬若朝之更革,惟承恩之人或因崩逝君王之命非承恩随嫔御之例安置或自愿为安置者。此处之“随嫔御”,譬若新旧史唐书之载武才人“随嫔御之例出家”也。若为嫔御,当为“依嫔御之例出家”也。岂唐太宗一朝所有非宫官之属之入宫之女,于唐太宗崩逝之后,皆安排了却?高宗朝所有非宫官之属之宫之女,皆高宗朝重经择选入宫者?此事焉得可能?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崩(公元820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崩(公元824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崩(公元826年)、唐文宗大和元年即位(公元827年)。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至大和元年(公元827年),凡七年间,历经四朝,若所有非宫官之属之宫之女,皆改朝即经安置,改朝即重择选,宫之非宫官之属之女动辄万余、数万,且七年间,安置再择选皆经三番,每番过万人之适龄女,此可能之否?唐诗有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全唐诗卷四百十 行宫(一作王建诗)元稹》)”,是可见改朝之宫之女,多留宫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