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七零年代二婚妻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24章第二十四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天卢成元刚出了家门准备去地里上工,路上遇见了几个从小光着腚长大的发小, 走过来就搭上了卢成元的肩膀。

  “大头, 你媳妇说人家了, 你知道不”

  卢成元绰号大头,之所以叫这个,不是因为他头大,而是因为他名字里有个“元”字。

  新中国成立没多少年,村里不少人家还留着旧社会的老物件,比如袁大头。

  银色的铜板上刻着一个光头男人, 老人们说那个男人叫袁世凯,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 当过皇帝,不过当了八十多天就嗝屁了。

  老人们还说, 这种铜板就叫袁大头,民国的时候,大家都用这种铜板买东西。

  孩子们听的似懂非懂,什么民国,军阀他们不懂,

  只记住了个袁大头,从此, 大头就成了卢成元的外号。

  卢成元听的云里雾里, 一时间没回过味来发小们说的是什么事儿。

  “你前头的董家媳妇儿跟上河村的村支书赵东林说上亲了, 结婚日子都定下了, 怎么样, 你听了之后感受如何”

  都是一起长大的,从小到大玩笑惯了,彼此说话没什么顾忌,他们的本意是调侃卢成元离过婚娶了两个媳妇的事,也没其他的意思。

  毕竟两人离了婚,也各自有了新的生活,没什么好避讳的。

  可他们说完后发现卢成元的面色不大好,不是想象中豁达的样子,这就让他们有些搞不懂了。

  “怎么你不会真的心里不痛快吧,我劝你赶紧把心思收了,你现在的媳妇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要是让她知道你还惦记着之前那个,她还不定闹成什么样子。”

  “就是,过去的事就算了,别再瞎想,把现在的日子过好,早点生个大胖小子是正经。”

  这算是发小们的肺腑之言了,从李彩凤进门到现在,卢家是两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让村里人跟着看了不少笑话。

  本以为卢成元离了婚又娶了新媳妇,卢老婆子很快就该抱上她心心念念的大孙子了,谁知几个月过去了,李彩凤的肚子一直没动静,大家伙儿私下里都在议论,不过没拿到明面上说而已。

  前头媳妇没怀说人家怀不上,有问题,这都换新媳妇了,没道理还怀不上啊。

  村里人爱相互间说笑,但这玩笑不是随便开的,随着说着玩叫玩笑,说到别人痛点了那就不能叫玩笑了。

  比如李彩凤没动静这件事,难不成谁敢当面问卢家人,哎,你家媳妇怎么还没怀上呢,一个两个都没动静,不会是你家儿子自个有问题吧

  这话大家私底下说说也就罢了,谁能拿到卢家人面前提除非真想跟卢家结仇,卢有根还当着副队长呢,谁敢

  董佳慧说了亲的事让卢成元心里不大痛快,这种不痛快表现在他比平常更不爱说话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李彩琴照例是一通含沙射影的辱骂,卢成元盖着毯子,背着李彩凤躺着,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赵家挑的日子是农历十月初八的,也就是阳历十一月二十八号。

  “你那婚房怎么弄董家要陪一张床一个衣柜,剩下的你还要添置些啥”

  这年代讲究人家结婚就是三转一响并三十二条腿,三转一响另说,就说三十二条腿,包括了床、沙发、衣柜、五斗柜、写字台跟梳妆台。

  这些家具赵家都有,当初赵东林跟汪梅结婚张巧儿就给他们置办全了,但现在这个情况,要让董佳慧进门后用之前汪梅用剩的东西,张巧儿怕董佳慧心里头膈应。

  “重新置办吧,换下来的家具放美香屋里。”

  刚好美香房里的家具旧了,不如给她淘换下来也不浪费。

  张巧儿点头,家具看似大件,其实找木匠打家具不过费些木材钱手工费,一套打下来百十块钱顶天了,儿子一个月六十二块钱的工资,这百十来块钱她还是舍得掏的。

  日子定下后,赵懂两家按部就班的做着准备工作,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到了结婚的正日子。

  这天,天刚蒙蒙亮陈桂香就推丈夫起床。

  “我一晚上没睡好,咱们得早点起来做准备。”

  她这辈子生了四个,娶了三次儿媳,嫁过一次闺女,按理说有经验了不该紧张,何况闺女这次嫁人还是二婚,可正因为二婚,陈桂香心里头才更加紧张。

  赵家仁义,没说婚事随意糊弄,而是按着正经结婚办的,礼节上彩礼上一样不差,人人都说佳慧这次掉进了福窝,陈桂香越发想把喜事办好。

  男方早上过来接亲,中午自家摆酒,这一整天都别想闲下来。

  “爱华爱民,你两今天负责招待客人,爱国,你负责烟酒这块,把东西看顾好了,该发的发,不该发的别乱散,这些可都是钱,赵家送的那五条大前门我估摸着用不掉,等喜事办完了,你几个舅家大伯家再各分两包,剩下的留着过年。”

  “银娣,你们三赶紧去各家把借来的桌椅搬家来摆上,还有碗筷也各家借几个,收拾停当了银娣去佳慧屋里陪她,看她那有什么要帮忙的,秀云跟娟子去厨房,帮着九婶递个碗择个菜什么的。”

  家里办席请了村里的九婶做席,另外亲近的人家也会过来帮衬,这是各家约定俗成的规矩。

  听到主屋里的动静,一家人都起了,这种大日子,谁也不会当那个掉链子的。

  陈桂香条理清晰的把事情安排好,整个家里最闲的就是董佳慧这个新娘子了。

  换上自己做的新嫁衣,红色的的确良布料,董佳慧做的上衣是改良版的旗袍,同时结合了唐装的特色,小立领,半收腰,本就是细骨架,这么穿越发显得身材窈窕玲珑,配上盘起的头发和红色的唇脂,倒真有股民国时候,江南姑娘的文静秀美。

  “我闺女真好看。”

  董佳慧换上衣服后,她妈跟三个嫂子都看傻眼了,之前穿的宽宽松松的不显,谁能想到这衣服一收腰能把身材衬的这么好啊,何况董佳慧本就是按着自己尺寸做的,更是衬身的不得了。

  “这可真是新娘子,佳慧穿红衣裳多好看啊。”

  结婚前赵东林专门带佳慧去了趟县城买衣服,佳慧去一看,清一色的蓝灰绿,挺多一两件花样辣眼的大印花,款式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董佳慧实在是没勇气穿着这些衣服结婚,这年头成衣还挺贵的,除了布票,另外还得花钱,实在是不划算。

  董佳慧跟赵东林说不买成衣,自己扯布自己回来做,赵东林再三确认没问题来得及才同意。

  回来后赵东林不放心,又托人给董佳慧找了身女式军装,一是怕佳慧赶不及做衣服,另一个,这年代结婚流行穿军装,好些人专门找还找不着呢,他给自己准备的也是军装。

  “确实比军装那身喜庆,那就这样吧,来,把这碗荷包蛋吃了。”

  陈桂香递了一个大碗过来,碗里卧着六个白嫩嫩的荷包蛋并一整碗的红糖水。

  “这么多呢,我哪吃得下啊。”

  六个蛋,她又不是猪,哪能吃下这么多。

  “你今天要忙一天呢,中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饭。你慢慢吃不着急,六个蛋,六六大顺,其他数字哪有这个吉利。”

  赵家九点十八分来接人,到时候闹闹哄哄的,一通流程下来估摸着十点多种才能往赵家去,到了上河村,又是一通习俗,董佳慧作为新娘,今天就是供人围观的,哪能好好吃上饭啊。

  什么事但凡跟吉利不吉利的沾上边陈桂香就分外较真,董佳慧捧着碗,一口一口的真把那六个荷包蛋给吃完了,这时候家里陆陆续续的来了客,陈桂香把碗收走,留下周银娣,带着另两个儿媳出去了。

  “让我来看看新娘子。”

  话音刚落,一个瘦长脸的中年女人进了佳慧的房间,正是佳慧的大伯娘孙玉萍,身后跟着堂妹董小娟。

  今天董佳慧出嫁,按习俗娘家得请两位男性护送她去婆家,送亲的一般是叔伯舅父或表兄堂兄这类至亲。

  董长贵有个亲兄弟,越过他去不合适,另一个找的是陈桂香的大哥,也就是董佳慧的舅舅。

  “哎呦喂,佳慧今天这么好看呢”

  “可不是,她今天是新娘子,可不就是最好看。”

  好在有周银娣陪着,她本就是情商高的主,有她在,董佳慧只要轻轻松松坐着就行,完美的扮演着一位羞涩的新娘。

  董佳慧微笑着叫了声孙玉萍,穿过来这大半年她也知道,这位大伯娘不是个好惹的主,凡事都爱跟人比,跟陈桂香虽是妯娌但关系一般。

  农村里像这种亲兄弟即便分家了也会隔院住着,当初董长富董长贵两兄弟分家时,陈桂香宁愿重划了一块宅基地也不愿意跟孙玉萍做邻居,可见陈桂香是多么厌烦这个嫂嫂。

  董小娟从进屋后就一直盯着董佳慧身上的那套衣裳看,女人天生都是爱美的,对好看的衣服没什么抵抗力,虽然她不懂什么时尚潮流,但这套衣服颜色正,版型好,董佳慧穿在身上说不出的好看。

  董小娟就是张巧儿之前提过的那个,她圆圆脸,微胖,不是顶好看但也是个耐看的姑娘。

  这年头瘦的人多,像董小娟这样微胖的反倒显得有福气。

  她比董佳慧小一岁,上个月刚定亲,找的是新河村张木匠的小儿子,婚期定在开年后的三月。

  这两堂姐妹都是家里受宠的女儿,从小什么都是比着来,董佳慧嫁给卢家后,因为卢有根是生产队队长,孙玉萍卵着劲儿要给闺女找个更好的,当初董佳慧离婚孙玉萍嘴上安慰心里其实挺高兴,她就是见不得陈桂香,也见不得陈桂香的闺女好。

  董小娟看到董佳慧打扮的这么好看,心里有些微微的妒意。

  “佳慧姐,你这件衣服真好看,明年我结婚的时候你也给我做一件吧。”

  董佳慧笑了笑,不应承也不拒绝,指着屋里的板凳说,“大伯娘,小娟,你们坐会吧。”

  做这件衣服老费事了,她一提自己就给她做凭什么呀真想要就自己买了布付了工钱,她看在亲戚的份上说不准愿意给她做一件。

  床头柜上放着个红色的托盘,里面有花生、瓜子、水果糖,董佳慧各抓了一把拿给她们。

  她向来认为人与人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特别是今天这种日子,她更不想费心跟这对母女说什么场面话了,等她嫁进赵家,日后跟她们有没有交际还是一回事呢。

  来董佳慧屋里的亲戚邻居都是周银娣招待,九点多钟,外面响起了鞭炮声,老远就听到有人在喊,“来啦来啦,新郎来着拖拉机接新娘来啦”

  屋里的人坐不住了,全都跑出去看热闹,周银娣留下陪佳慧,不能让新娘子一个人待着。

  陈桂香董长贵早就等在屋里,董佳慧屋里的窗户对着大门,周银娣伸着脖子往窗户外面看,边看边跟佳慧说。

  “来了,东林进来了,几个小伙子开着拖拉机,东林穿着军装可精神了。”

  董佳慧坐在床边,透过一条缝隙,刚好看到一抹绿色的身影进了院子。

  “爸,妈,我来接佳慧过门。”

  这是赵东林第一次正式场合改称呼,陈桂香董长贵眼睛都有些泛酸,哪怕这不是第一次嫁闺女,看到这么精神的女婿,他们心里头高兴的很

  “好,以后你就是咱家的女婿,我跟你爸别的不求,只求你好好待佳慧,和和美美过日子。”

  赵东林郑重点头应下,“爸妈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佳慧,请你们放心把佳慧交给我。”

  陈桂香含泪点头,笑着对他说,“行,你是个好孩子,我们对你放心的很,佳慧在屋里呢,你去接她吧。”

  话音刚落,佳慧的堂嫂在人群中喊道,“哎,新郎相见新娘可没那么容易,丈人丈母娘这关是过了,还有咱们这些亲戚呢,新郎官也得有点儿啥表示吧。”

  赵东林听了笑笑,从容的开口回道,“行啊,大家想要什么表示尽管提。”

  换个人说不定早甩脸子了,为什么,因为迎亲队来的路上已经散了不少糖和烟,赵东林还准备了毛票子发给董家这边的孩子们当见面礼,算下来已经花费了不少,这年头,家家户户都不容易,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堂嫂这话没头没尾,众人听后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人家嫁闺女的都没意见,你这个堂嫂出来要什么表示人家赵家该你了,还是佳慧吃你家饭长大的

  “那就唱首歌吧”

  “是,唱首歌表示表示”

  众人没搭堂嫂的茬,不知谁喊了句让赵东林唱歌,就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

  “那我就唱首军歌吧,团结就是力量,以后咱们大家就是亲戚,是一家人,唱这首歌也算应景。”

  说完,赵东林开口唱起了军歌,毕竟是军营里出来的,唱的铿锵有力,字正腔圆,众人听的热血沸腾,一首歌唱完,纷纷拍手叫好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