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55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寇准的脾气来得快, 去得同样也快。

  他不一会儿就放过了已被训得大气都不敢出的吏员,轻咳一声, 努力展露一副和颜悦色的神情, 看向陆辞道“结结实实地三个多月下来,也是累着你了。”

  就在陆辞以为,寇准的下一句话会是“允你回家多歇息几日”时, 却等来了话锋一转“太子正在东宫等着,你莫耽搁了, 快去吧。”

  陆辞对此虽感到几分始料未及,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应下了。

  他知道对身边名师环绕, 生性内敛自律,却也过得很是枯燥无趣的小太子而言, 自己与其说是单纯的师长或臣下, 倒不如说,是亦友亦兄的存在。

  而且愿意听小太子倾诉心里话,又能让小太子愿意主动开口倾吐的人, 对方身边还真是寥寥无几。

  现几个月未曾见面,会迫不及待地召他去,哪怕只是好奇治水的具体情形,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赵祯虽负起监国一职, 却到底只是太子, 于是与赵恒常年在大内处理公务不同, 还得将政务带回东宫去。

  而这临时充当理政堂的位置, 正是从前听讲进学的资善堂。

  陆辞走入东宫大门还没多久, 就看到背后跟着十来名内侍、颇有气势的赵祯迎面行来,微抬下颌,冲他露出个腼腆的笑来“陆左谕德。”

  太子监国,排场果真是今非昔比。

  但看到赵祯面上那一如既往的温柔认真后,陆辞便清楚,对方虽已步履蹒跚地开始学着运用重权,心里却还是那位善良体贴、会因挂心于一区区左谕德的安危,不惜撒下散步的小谎,好亲自出来接人的那一位小太子。

  陆辞回以莞尔“太子殿下。”

  赵祯唇角上扬的弧度,就忍不住又高了几分。

  他在原地等了会儿,待陆辞近到跟前了,就转过身,与陆辞肩并肩地往回走。

  尽管赵祯脸上除了得体的微笑外,并不露任何端倪,但陆辞还是敏锐地察觉出,这位半大郎君的步履间,隐约带了几分轻盈的雀跃。

  赵祯为防陆辞误会自己不务正业,还特意解释道“自听寇相说起,陆左谕德今日要去政事堂递交奏疏,我便在早朝散后那会儿,将急务给处理好了。”

  陆辞哪儿还不明白,赵祯是在含蓄地向自己表示,他多的是时间,一定要与自己好好地聊一聊

  他笑着颔首“太子殿下向来勤勉,当初在学业上如此,现于政务亦然。”

  赵祯被夸得面颊微红,不禁又笑了笑,小声催陆辞加快步履,很快就进到资善堂内了。

  一回到熟悉的地方,身边又坐着喜欢和信任的小夫子,赵祯浑身的姿态,很明显地就放松了许多。

  他毫不迟疑地屏退所有内侍和宫婢,只留最信任的两个亲信在里头守门。

  嗓音中虽还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朗明亮,但那份帝王特有的威严,已经开始被慢慢地锻炼出来了。

  东宫中因太子仁善,而在侍人间一直存在的些微散漫,此回也不再明显。

  陆辞若有所思。

  再通过对小太子的仔细观察,他更是发现了更多的细微变化。

  个子高了一点点,小圆脸的下巴变尖了一些,温润的眼眸带了一些过去不曾见过的锐气,举手抬足间,也不再是之前一昧依循古礼的刻板,而添了几分随意,气势却不减反增了。

  不得不承认,这几个月的监国下来,小太子固然辛苦,但因此得到的成长,几乎称得上是突飞猛进。

  即使有寇准李迪等能臣辅佐,但要在派林立,明争暗斗不已的朝野中明辨是非,择优听取,驾驭那一位位摸爬打滚多年的老油条,而不因年幼受糊弄蒙蔽,可是难度极高的。

  赵祯浑然不知自己正被入微地观察着,因无外人在场,他甚至殷勤地亲手给陆辞斟了碗茶,桌子底下的脚还悄悄地将冰盆往陆辞那推了一推,才努力摆出一本正经的模样,开口问道“治理蔡河时,陆左谕德可有遇着什么难题”

  看着赵祯那双因期待而变得亮晶晶的眼,陆辞默默将问话里的难题替换为趣事,便爽快地将治河时遇上的,或是听到过的不寻常事,说予好奇的小太子听了。

  譬如当一位河工敲碎干硬的泥沙块时,赫然看到里头竟裹着具穿着女装的尸骸,让周围人当场被吓得魂飞魄散的离奇;又有排沙孔被螺类补上,因孔洞小而长,用寻常工具难以清理,最后还是街边玩耍的顽皮稚童想出了法子;还有百姓们起初只是站在边上围观,后来不顾脏乱,主动下来搭把手,而妇人们则家中煮了蒸饼,热心地送予河工他们的温情

  赵祯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直到陆辞讲完了,他还有些意犹未尽。

  特别是陆辞未提及后续的那些,他且将问题搁在心里,不愿打断对方。

  直到陆辞说完了,他才一一抛出“那具无名尸骸后来是怎么处置的是失足落水,还是遭人谋害”

  陆辞却是一笑“后续恐怕要让殿下失望了。因臣职责只在修治蔡河,顶多再加桩防治内涝,命案涉及刑事,可得由开封府去勘察侦测,再作判定。”

  赵祯果然就失望地哎了一声。

  见小太子对让命案真相水落石出这点颇为执着,陆辞不得不补了句公道话“但从包裹尸骸的河砂的厚度和硬度看来,少说也有年了,莫说查出凶手,哪怕只寻出死者身份,也难如登天。”

  他未说出口的是 ,会居住在环境较差的城南,连受内涝也不舍得挪位置的百姓,大多家境贫困,也不见得能引起开封府官吏的重视。

  赵祯认真地点了点头,虚心地接受了陆辞的话“陆左谕德所言甚是。”

  陆辞欣慰地笑了笑,刚要顺着夸赞他几句,就听这一向最为乖巧懂事的学生,忽地换上满脸八卦的神情,笑得狡黠“当日我将金吾卫派去的命令,可否称得上是有先见之明了”

  陆辞猝不及防。

  究竟是哪个瘪犊子趁他不在,教坏了小太子

  见陆辞面上的笑倏然消失,赵祯明智地选择了立刻转移话题“不知开封府尹王随,可有妨碍陆左谕德办正事”

  陆辞微微一怔。

  他一时间猜不出赵祯突然点名的前因,第一直觉,便是以为有王随的政敌在小太子耳边说了什么,答时便很是慎重“虽不知殿下为何突发此问,据臣所知,王府尹不曾露面,亦不曾阻挠。”

  赵祯听得陆辞的话后,却更加生气了,直接道“王随这人十分可恶。我听他说时,还以为他与你有些过节,却不想你与他根本素未谋面。分明是你治水有功,才叫城中今夏不犯内涝,他却胡言乱语,将功劳尽数扣在”

  说到此处,他忽地意识到不该妄言父过,便将差点脱口而出的天书二字含混过去,“这般颠倒是非,让我不得不怀疑,他是否德不配位了。”

  陆辞却险些被赵祯这义愤填膺、替自己打抱不平的小可爱模样给逗乐了。

  在对气鼓鼓的小太子好一番安抚后,陆辞便道“王随此举固然不妥,但也不能全怪在他个人品行不端上。”

  赵祯深吸口气,勉强恢复了平心静气的模样“那是何故”

  陆辞踌躇片刻后,还是轻声说了“请问太子殿下,献新天书的朱能,现处境如何”

  尽管修建新宫观来供奉天书的工程,因官家的突然病倒而暂时搁浅,但为了将自己撒下的大谎维持下去,而不至于一道穿帮,成为天大笑话,赵恒哪怕明知此中恐怕有着猫腻,也只能硬着头皮,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让人将新降下的所谓天书,供奉在原天书的偏殿里头。

  赵祯素来聪慧,立马就明了了陆辞的言下之意,顿时沉默了。

  王随也好,朱能也罢,不外乎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这八个字。

  无数人十年寒窗苦读,所求是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加官进爵,光宗耀祖,治理天下。

  哪怕是已贵为首辅、过去屡建奇功的寇准,心里也还是深深恋权的。

  现有人能凭伪造天书,就生生越过辛辛苦苦熬资历的所有人,走出一条叫人眼热的捷径,又如何不会惹人争先恐后的仿效

  陆辞点到为止,只微微笑道“有殿下明鉴,实是臣的福祉。”

  赵祯这才从凝重的心绪中回神,摇了摇头,却也无心再在这一话题上纠结了,而是想起了唤陆辞前来的一桩正事“这几个月来,陆左谕德实在辛苦。”

  陆辞眸光微亮。

  他听这善解人意的小太子的语气,是要给他放个长假的意思了。

  即使他有了些许身在其位谋其政的觉悟,也愿意为百姓办些实事,但骨子里还是懒的。这几个月的奔波劳苦下来,也的确疲惫得很了。

  若能顺势歇上一歇,他是不打算推辞的。

  只是赵祯接下来的话,却彻底出乎了陆辞的意料,也让微笑从他面上完全消失了

  “今岁开贡举的诏令,我早在一个月前,就已命人颁布下去,对此,想必陆左谕德也有所耳闻。”见陆辞颔首,赵祯就更高兴了,将接下来的计划和盘托出“现治水之事已毕,你也空了下来,刚好担任开封府解试的监试官,锁院之后,能得闲整整二十余日呢。”

  赵祯在终于能说出自己早在监国前就已筹备好的陆辞升职计划的第一步时,口吻是难以抑制的小兴奋。

  陆辞却是在震惊之后,心里发苦。

  他默默无语地看着一脸小高兴的赵祯,犹如看着一只小魔鬼。

  在小太子口中所谓的得闲二十余日,可是不能走出院落,不能与亲朋好友交流,还得翻看数以万计的公卷的锁院期啊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