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升官发财在宋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三十二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逢佳节, 交友广泛这四字给陆辞带来的, 便是堆积如山的祝贺信函。

  埋首案卷直至大年初四, 差点将手给生生写断的陆辞, 才微微颤抖着将最后一封给封上,让一脸敬畏的下仆送去邮递处,再朝各地一一发出。

  相比起来, 滕宗谅就要轻松多了。

  他仅用了两个时辰, 就将亲友的信函回复完毕,顺利寄出。

  接下来的几日里,他除了在自家喝点小酒, 享受这少有的闲暇以外,就是乐得欣赏平日游刃有余的陆辞,这难得一见的焦头烂额的姿态了。

  “可惜啊, ”滕宗谅假装遗憾道“若是公务,我极愿伸出援手, 然此些皆为陆弟亲友的真挚问候, 我着实不好代劳了。”

  呵呵。

  对这假惺惺的关怀,经历过长达数日的奋笔疾书的陆辞, 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连个眼神都懒得给他。

  滕宗谅虽觉嘴皮痒痒,但一想起长期以来吃过的秋后算账的亏, 还是勉强按捺住了乘胜追击的冲动。

  他转移话题,说起关于党项李元昊近半年来的频访密谈来“李元昊之事,你准备如何上疏”

  哪怕在守边将兵看来, 那边的狼子野心,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对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到火烧睫毛的程度绝不挪动的朝堂来说,却是不痛不痒的。

  况且,就陆辞所派出的细作探听的内容来看,受李元昊勾结的不过是两名落第士子,所议细节更是一无所知,作为证据而言,轻易就能被对方抵赖掉了,而远远称不上可向对方发难的确凿。

  如此一来,倘若实话实说,那势必会石沉大海,连浪花都翻不出一朵来不然吐蕃那蕃僧寻衅那么些年,曹玮也三番四次地上请增兵,怎最后就跟要饭似的,千辛万苦才讨来几千人

  但要是夸大其词的话,真引得朝廷重视了,下一步派使臣质询,就得即刻穿帮不说,还说不定要落下个挑拨两邦的天大罪名。

  陆辞懒洋洋地闭着眼,斜卧在寻工匠新作的摇摇椅上,足尖轻抵实木桌腿,惬意地晃着回道“先派人继续盯着,不急。”

  滕宗谅眉心一挑。

  他着实没料到,陆辞会选择先将这可大可小的事给直接压下。

  他张了张嘴,原想劝上几句,但见陆辞颇有成算的模样,还是选择将话咽了回去,改问道“这几日,你这宅子里怎不仅住了青弟,还多了两个”

  说到狄青,陆辞唇角便微微上扬,不自觉地带了一抹宠溺的笑“他难得肯带友人回来,当然得好好款待。”

  滕宗谅嘴角一抽,没忍住道“你若再这般清心寡欲下去,一点桃色不沾,那待你回京那日,同柳娘的风流韵事、缠绵爱恨,怕就得真在百姓眼里坐实了。”

  陆辞无所谓道“那便晚些回京,先避避风头再说。”

  滕宗谅失笑道“你想打这主意,也不先问问真正做主的陛下他可是盼着你回京许久了。待这回资满,你再无借口拖延不走,且作为仅次于李、寇相公下最受倚重的前东宫臣,势必要得到重用的。”

  陆辞却道“若不知道那边的小动作也就罢了,如今既清楚了,面对这变数太大的局势,我怎么可能放心走”

  要来的是曹将军那样的定海神针,那自是另当别论。

  但曹玮早就又被派去镇守大辽那条防线了,绝无可能接替他知秦州。

  按常理推断,多半会是位心不甘情不愿的文官。

  要是个只知混日子的,让他已布置过半的局面停滞不前,还不算最坏的结果。

  怕就怕遇上抽干公使钱和军饷,也要为自己做调任筹备的,才真是心血付之一炬,欲哭无泪了。

  陆辞叹了口气。

  亏他原以为,党项那边至少还有耐心再等上十年八年,时机成熟,再对大宋发难。

  这么一来,他给自己的定位,就只在低调铺垫了。

  毕竟等到那时,大宋也已度过将才上最为青黄不接的艰难时期皇帝年富力强,有意开疆扩土;名扬后世的一干名臣皆都羽翼丰满,既有狄青和杨文广正值青壮,将星闪耀;文亦有范仲淹、韩琦等人稳打稳扎,又不失锐意进取。

  这样的全盛真容,再加上他亲手打下的诸多基础做辅助,应对党项这一仗,该是足够稳妥的了。

  但刺探得来的情报却证明,李元昊恐怕是个急性子。虽说只要李德明一日还活着,以其谨小慎微惯的做派,定能压住他不轻举妄动。

  但李德明一旦不在,继位的李元昊会采取何等行动,就可想而知了。

  陆辞习惯了大事上讲究万无一失,在明知李元昊野心勃勃,且已逐渐付诸行动时,就绝无可能将希望全寄托在李德明的长寿上的。

  而远在汴京,自过年后,就高兴地开始数着日子过,一心只等着小夫子资满磨勘,就调回京中任开封府尹的小皇帝可谓做梦都不会想到,小夫子已是铁了心,打定主意要赖掉这承诺了。

  想着再过个五月,就能等回许久不见的陆辞时,赵祯的心情便不由自主地变好许多。

  哪怕是在处理政务时,面上仍带着高兴的笑。

  到底刚开年,除去各部族势力、臣下们递上的道贺奏表,基本没其他了。

  因为经受的都是喜事,不似平日总难免有痛灾,本就愈发得心应手的赵祯不仅处理飞快,心情也跟着越来越好了。

  在读到一首名迎新春嶰管变青律的新词时,赵祯不禁眼前一亮。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

  这明暗交替,直写帝京新春和暖,晴朗宜人,衣锦飘香,安乐富足的佳节之欢的笔力,可谓老练而从容,乍读便知是位底蕴十足,以铺叙见长的妙词人。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描述过欢声和气,一派太平的盛景后,笔者却一改写景时的偶疏偶密,用典时的结合时宜,而是情不自禁地带出忧绪来。

  只见他静静阐述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到最末一句,隐约带出的永日思君君不归的心酸,是真真写到朝盼夜盼,都还没能将人盼回来的赵祯心里去了。

  是啊,面对帝京如此繁盛美景,怎就有人狠心得能在外流连忘返,始不见归呢

  赵祯翻至折首,赫然映着柳七二字。

  “原来是那位浪子的词作。”

  赵祯忆起小夫子谈起那几位友人时的飞扬神采,不免流露出怀念的微笑,与随侍一边的内臣笑道“小夫子总说他是位妙人,一首柳词更是市井间千金难得,今日读来,果真如此。”

  朱内臣一听,登时就乐了。

  因官家仁厚可亲,又极喜陆辞,他也乐得靠此来博得些圣上的欢心“官家有所不知,这位柳校理,于市井间扬名的,可不仅是凭着几首中规中矩的漂亮词。”

  “哦”赵祯好奇道“你快说来听听。”

  朱内臣赶忙应下,便将自己偶尔出宫探望家人时,从街上听来的,关于柳娘子思慕负心陆郎君,以及叫歌妓四处传唱宣扬的那近百首词作,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完全没料到,小夫子身上还能有这么一段风流韵事的赵祯听得一愣一愣的,最后着实没憋住,笑了出声“果真是位妙人”

  只是乐过之后,他又忍不住有些忧心忡忡连这么肆意调侃,都激不回陆辞,那等到资满磨勘后,对方就真的会老老实实地回京里里么

  怕是满朝文武都不敢相信,官家会捧着一个不知被无数官身之人梦寐以求的职事,还生怕对方赖在外头不肯当。偏偏经这提醒后,赵祯是越想越觉可能,当真愁起来了。

  横竖政务处理完了,他又尚未娶妃纳后,生母李太后更是因前些年吃多了苦,极喜低调,这一时半会的,手底下并无正事,他就干脆派人将与自己颇有共鸣的这位柳校理给召进宫来了。

  在陆辞家中跟朱说一边烤火一边谈天说地的柳七,忐忑又茫然地被突然召入宫后,见到笑呵呵的小皇帝后,才敢相信

  自己头回正经觐见新帝,竟是真是因着那些调侃陆弟的、半是玩笑,半是自得其乐的诗词。

  虽是头回相见,但君臣二人在埋怨陆辞迟迟不归的这点上,俨然是一拍即合,几乎是马上就达成了共识。

  于是十日之后,当陆辞收到小皇帝的密信时,刚一脸慎重地将封口的火漆揭开,独自一人于书房中郑重细读时,就毫无防备地读到了友人熟悉的亲笔书。

  那是一首婆罗门令昨宵里。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後、何事还惊起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陆辞懵逼地读完,头个反应,便是跑递卒犯了大错。

  只不知是如何做到这般离谱,竟将友人的信,与官家重要的密信都给混在一起了。

  他蹙着眉,将信纸放下后,便重新拿起信封查看。

  只是看到那在被他拆开前,可谓完好无损的火漆印后,瞬间又沉默了。

  不会吧

  他满腹犹疑地将信重新展开,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这回,当他从震惊和难以置信中回过些许神来后,就没再错过柳七龙飞凤舞的落款上,那无比醒目、无处不透着洋洋得意的劲儿的前缀了。

  “奉旨填词,柳三变。”

  陆辞面无表情。

  尼玛哦。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出现的诗词都是柳永写得

  婆罗门令昨宵里

  原文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

  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中夜後、何事还惊起。

  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梦、任敧枕难继。

  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好景良天,

  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迎新春嶰管变青律

  原文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萧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

  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