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痞子相公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76章 076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赵瑀一看到李诫, 眼泪就止不住了。

  一身褐色短打,裤腿挽到了膝盖上,赤脚穿着草鞋, 小腿和脚上全是泥。

  他看上去十分疲乏,脸色异常苍白, 整个人消瘦不少, 双眸也没了往日的神采, 眼睛下面一团暗影, 嘴唇干得爆了皮, 下巴上胡子拉碴的, 连一向挺直的腰背都略有些弯。

  赵瑀从没见他如此憔悴过,这个人,只怕是几天几夜没有休息过。

  赵瑀的目光渐渐模糊了, 眼前弥漫起一片白雾, 眼睛也开始发烫,胸口一阵阵闷痛。

  她很想大声说上几句话, 但她嘴张了张,却没有发出声音。

  只有手向他的方向虚伸着, 似是要抓住什么。

  李诫根本没料到会在这里遇见她,先是一愣,用手背揉揉眼睛, 待看清确是赵瑀, 霎时目中波光流转, 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他拔腿就往这里走, 本打算板起面孔,教训她几句不知轻重安危,然到了跟前,看到她的眼泪,出口的话却变成,“瑀儿,一路上可好唉,看我问的这话,你看看你都累瘦了,准是没少受罪。地上都是泥,当心弄脏你的鞋袜,我抱你去屋里歇着。”

  李诫吩咐那几个官差衙役道“各位辛苦,后衙里头的事让雇妇来做就好,你们先回去当差。”

  说罢,他不顾赵瑀的轻声反对,打横抱起她,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后衙宅院。

  正院虽然也被水浸了,但好歹没有淤泥,且三间正房都是干净的,比前衙好了不止一点半点。

  李诫没有进屋,将赵瑀放在廊下台阶上,站定说道“我回来取点东西,马上还要去双河口,不能多陪你了。现在城里城外又是灾民又是流民,乱得很,你等闲不要外出,有什么事吩咐帮佣的两个婆子就好。”

  赵瑀忍不住拉住他问“双河口的水退了吗”

  “还没有。”李诫摇摇头叹道,“没那么容易,不过决口的河堤慢慢在合拢,我只求水势不再继续漫延就好。曹无离说只要天不下雨,十五日内水就会完全退下。”

  “那你能不能不去你不懂河务,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在衙门里不一样能办差吗”

  李诫笑了,轻抚着赵瑀的脸颊,“瑀儿,我知道你担心我,可我不能不去。我是这里最大的官儿,只要我站在那里,双河口修堤的河工和差役就有主心骨,他们就有气力干活。而且”

  他的神色忽然黯淡下来,“上一任的孙同知被洪水卷走了,他在水里对我喊的最后一句话是修好河堤就冲着他,我怎能自己躲起来,看着大家伙儿卖命我可不想做一只缩头的王八”

  赵瑀不由笑了一下,笑过之后是无尽的苦涩,她嘴唇微动,无奈地说道“好,你去忙吧,只是你拼命的时候,也要稍稍想着我想我还在这里等你平安回来。”

  “你的话,我全都记在心底了。你放心,等水退了我就回来。”李诫亲昵地吻了她一下,“你能来,我真的很高兴。”

  他转身走了,看着他晃晃悠悠的背影,赵瑀没由来的一阵心酸。

  李诫的仕途好像就没平坦过,去哪里都能碰见不寻常的大事。

  也不知道这次会如何,赵瑀仰头看着似阴似晴的天空,缓缓吐了一口气。

  自己虽然是个内宅妇人,但也应当能做些什么。

  稍做歇息后,她找留守衙门的书吏了解了下城里赈灾的情况。

  安置灾民的地方有了,给灾民看病的郎中也有了,粮食草药也陆陆续续从外地往这里运,此外李诫还征调了部分兵勇、乡勇帮老百姓清理城里的淤泥杂物。

  看似一切妥当。

  赵瑀却打算和蔓儿一起去城外安置的粥棚。

  留下来整理文书写条陈的刘铭知道了,直说胡闹那里怨声载道的,什么人都有,你一个诰命不顾身份去哪里做什么如果想做善事,捐些米粮也就是了。

  赵瑀却有自己的考虑,她解释说“我不是给自己博什么贤名,凡事都讲究对症下药,老爷忙着修堤,难免有顾此失彼的地方,我替他多听听灾民的声音,也好从侧面帮帮他。粥棚有许多兵勇在,不会有事。”

  刘铭讶然半晌,“这事我去做就行。”

  “现在大家都忙着修堤赈灾,人手严重不足,各项公文往来就够您忙的了,我能帮一点就是一点吧。”赵瑀笑道,“我不会刻意隐瞒身份,也不会随便与人攀交,绝不给你们添麻烦。”

  刘铭思索了一会儿,点头说“也罢,您的身份能唬人,比我去了强。不过只有你俩不行,后宅那两个粗使婆子也带上,还有看门的衙役也得跟着这事您必须听我的。”

  赵瑀只好应了他。

  转天,濛濛细雨中,赵瑀等人驾着马车,来到城外的粥棚。

  此处只有十来个衙役维持秩序,没有看到有品阶的官员在场。

  粥棚建在土地庙前,庙门很小,但庙前是一片大空地,空地上挤满了破衣烂衫的灾民,一个个眼神茫然而麻木,手里拿着破碗或者瓦罐,呆呆站着等开饭。

  东边两排草棚子,或坐或躺,是老人和孩子。

  人群没有赵瑀想象得那般乱糟糟,反而很安静,除了孩子的哭闹声,还有零星的低低哭泣声,其余的人一个个眼神茫然而麻木,只是呆滞着,好像一尊尊失去感情的石像。

  赵瑀和蔓儿悄然走到草棚子下头,跟着的衙役也识趣地闭上嘴巴。

  没有人注意她们。

  赵瑀有些难过,这些人是经历了怎样的绝望,才对外界毫无反应。

  她忽然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有个妇人怀中的婴儿啼哭起来,然那个妇人好像没有听到,只是低着头,靠在柱子上一动不动。

  赵瑀快步走过去,轻轻推了推那妇人,“你的孩子哭了。”

  那妇人的身子软软地向一旁倒去,手臂耷拉下来,怀里的襁褓顺着她的臂弯滑到地上。

  她脸色灰白,早没了声息,也不知死去多久,周遭竟没有一个人在意。

  赵瑀头一次直面人的死亡,禁不住惊呼一声,两腿发软跌坐在地上。

  婴儿的哭声更大了。

  蔓儿扶住她胳膊搀她起来。

  赵瑀却推开她,将那婴儿抱在怀里。

  她没带过小孩子,完全凭本能轻轻拍着,哼着不知名的儿歌哄着。

  孩子的哭声渐渐停了,小嘴一嘬一嘬的,头来回在她怀里拱着。

  赵瑀问蔓儿“这是怎么了”

  蔓儿摇头“太太,我也没生过孩子”

  “这是饿了。”跟来的婆子插嘴说,“得找人奶孩子,不然喂浓浓的米汤也行。”

  赵瑀问草棚下的人群,“有人知道这孩子还有家人吗”

  无人回答。

  赵瑀只好把孩子交给婆子,吩咐道“你先把孩子抱回去,不管如何别饿着。”

  她这一举动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便有人抱着孩子问道“太太,您是买人吗这个孩子我们实在养不活,您行行好,给一吊钱就行,孩子归您。”

  赵瑀愣住了。

  那人举着孩子往她面前递,“您瞅瞅,是个男娃子呢,孩子半岁了,随便给口吃的就能活,只要一吊钱,您行行好,给他条活路吧。”

  又有个男人拉着个刚留头的小女孩过来,哭着说“太太,一看您就面善心慈,买了我闺女吧,吃的少,干的多。钱您看着给,不给也成,只要您管口饭,别让她饿死了就成。”

  那个小女孩抱着他的腿就是哭,“爹,别卖我啊”

  又有人挤过来了。

  蔓儿忍不住大声嚷道“你们疯了上赶着卖儿卖女,官府设了粥棚,至于饿死吗”

  “姑娘,我们没办法,地淹了,家没了,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东西都没了,我们可怎么活啊”有个老婆婆颤巍巍说。

  “粥棚顶多开一两个月,到时候我们一样没的吃,还得卖孩子。等远处的灾民一多,人牙子们也就聚来了,还不知道把孩子卖到什么地方去,倒不如现在寻个正经人家卖了。”

  赵瑀奇道“等水退了,你们接着回去种地不可以吗”

  老婆婆苦笑着说“太太,但凡能活得下去,谁舍得卖孩子地里淹得不成样子,就算补种麦子玉米之类的庄稼,今年也没了收成,我们没的吃啊。”

  赵瑀沉默了,看着灾民手中的孩子,她想起了李诫,当年他也是因家乡受了灾,一路逃荒,若不是遇见当今的皇上,还不定被人贩子弄到哪里去。

  她努力让心中的憋闷过去,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柔和缓,“大家先别急着卖孩子,等我和同知大人说说大家的情况,看能不能商量个办法出来。”

  得知这位是同知大人的太太,人群立时发出一阵轻呼声,那老婆婆喜极而泣,“如果真能让我们骨肉不分离,我们给您、给李大人立长生牌”

  赵瑀笑道“李大人不会坐视你们遭难不管,暂且在这里安心等消息。”

  天色发暗,雨也大了,蔓儿催着赵瑀回去。

  赵瑀没有多留,尽快赶回衙门。

  她和刘铭商量说“我想在城里单独设一个善堂,专门收容灾民的孩子,不管是不是孤儿,只要他们送来就收。等灾民们稳定下来,可以再把孩子们领回去。”

  刘铭转着眼珠,深深思索半晌后说“是好事,但是事情太大,这次曹州几乎全都受灾,人数太多了,要养活这些孩子可不简单,其中也不只是银子的事。还是问问东翁吧。”

  信当晚就送了出去,转天李诫的回信就到了。

  他歪七扭八写了三四页,归纳起来就两个意思由官府出面引导,曹州辖下各县均设善堂;可无偿帮灾民养孩子,但有个条件,寄养孩子的灾民在灾后必须回原籍处,耕种三年后方可领孩子回家。

  他信的末尾还说,水退得比预期快,过两天他就回来。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