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汉:我夺舍了汉灵帝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二十六章 战争利器,九品宗正!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断壁残垣下。

  跪倒着数十万人。

  两千铁骑将其围成圆,从而便于看管。

  “打扫战场!”

  卢大儒扫视全场,冷漠道:“凡是倒下的敌人,不论死活,皆补两刀。

  投降黄巾余孽依次登名造册,胆敢妄动者,杀无赦。

  飞书回京,传捷报为陛下贺喜。

  再遣书一封,请求朝廷降下钦差,处理俘虏相关事宜。

  北征大战在即,军方无暇他顾,不希望为这点小事耽误时间。”

  “末将遵命!”

  属将拱手抱拳领命。

  对主将的行事风格相当熟悉,并没有感到意外。

  “本指挥使不上战场,不对上卢大儒真是侥幸!”

  贾诩心有戚戚道。

  这份杀伐果断,简直就是战场上的屠夫,在两军交战上,无疑是敌方将士的梦魇。

  再有就是,这两千铁骑太猛了,能完美贯彻主将的军令,并严格执行下去。

  不愧是从武帝时期传承下来的帝国禁军,强无敌。

  “卢大儒,军士手中持有的手弩、长刀和身上穿的银色盔甲,从哪来的?”

  贾诩纵马上前,轻声细语问道。

  论战力。

  锦衣卫,是比不上。

  底蕴尚浅,也不是自身专业。

  于是。

  就把脑筋动到了装备上。

  据他的目光,手弩、长刀和盔甲,都不是现有大汉朝军方器械。

  手弩威力极大,长刀锋利无比,盔甲防御极高,组合在一起,几乎把军士武装到牙齿。

  而且。

  这些军械都泛着乌光,细嗅起来有桐油的气味,显然是崭新的。

  难道,军方秘密研制出新型战争利器了?

  “军事机密。”

  卢大儒看着指挥使大人充满期待的目光,流露出淡淡笑意,回了个能让人心态爆炸的答案。

  十字弩。

  陌刀。

  明光铠。

  皆是由灌钢工艺打造。

  经过此次试刀,在战场上格外好用。

  这样的铁骑,军方驻地还隐藏着十万,并且,每日还在持续增长。

  在少府府丞荀攸的督工下,调动国朝过万大工匠和数万学徒,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打造出了十万套。

  预计在北征前,能对羽林卫和三河五校,四十万大军完成换装。

  有此战争利器,他有信心拉出一支无敌于九州的陆地强军。

  北方蛮夷。

  蝼蚁呼!

  卢大儒站到了黑山最高处,俯瞰着忙忙碌碌的军士,一股霸绝天地的气势席卷开来。

  “……”

  指挥使大人无语凝噎,默默伸出了右手,紧握起拳头,唯独竖起了中指。

  华夏文明的友好手势。

  “去查!”

  指挥使大人很生气,给靠过来的锦衣卫缇骑下达命令,咬牙切齿道:“手弩、长刀、盔甲,连带着铁骑胯下战马的双马蹬、马掌上的铁器,都给本指挥使查出出处!”

  整个对战黄巾军下来,他同样注意到,战马损失极少,双马蹬和马蹄铁,自然映入了他的眼帘。

  锦衣卫。

  密探无数。

  遍布国朝各个角落。

  就不信查不出军方新制器械的来源。

  “艹(一种植物)!”

  指挥使大人发现,卢大儒调整了位置,从上而下看着他,眼神一半鄙视一半俯视。

  心态原地爆炸。

  想抽出随身携带的天子剑,冲上高处与卢大儒来个真人决斗,但对比两人武力后,指挥使大人选择转身离开。

  这世上怎么会存在这样的人?

  文,是国朝大儒。

  武,是军方主将。

  真就不给年轻人留点活路。

  ……

  德阳殿。

  朝会已然开始。

  出身国朝四大顶级世家陈家的嫡子陈群,在好友大农令荀彧、少府府丞荀攸联名推荐下,进入朝堂上奏。

  “陛下,臣曾走访大汉十三州,洞察国朝选官制度,即察举制,有缺陷之处!”

  青年陈群初次上朝,毫无忐忑惧意,侃侃而谈道:“从国朝建立之初,察举制为国朝选拔出无数英才,但随着国祚长存,逐渐被门阀、豪强利用,“贤名”、“孝名”、“才名”,可以人为创造!

  臣殚精竭虑,翻遍无数典籍,结合古今选才之法,终归纳出一法!

  其名:九品中正制!

  制度内容皆在竹简中,请陛下、请文武百官阅览!”

  “嗯?”

  刘宏眉头微皱。

  九品中正制,凡是文史类专业出身的学生,就没有不知道的。

  评定官员能力定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

  评定时,根据官员品行、能力为主,家世为辅三方面综合来定。

  此项选才制度一经推广,官员品行、能力就成了次要的,家世成为了评官选官的主要内容。

  虽说,这制度特别标注了,设立督察评选的中正官。

  但中正官是人担任的,是人就会有私心。

  这份私心,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正史上,魏晋南北朝,由此坑了大量寒门有识之士。

  如果说察举制,得利者是豪强、门阀、世家。

  那九品中正制,得利者,只有世家。

  一代又一代的经营,世家最终会把除自身之外的所有人,全部踢出局。

  “朕就不看了,传阅给诸位爱卿。”

  刘宏摆了摆手,示意近侍太监拿给文武百官,这个坑寒门无下限的制度,不可能在大汉朝推广开来。

  阅览。

  自然也就没必要了。

  “陛下,臣觉得,九品中正制较之察举制,选才更加完善,于国于民,都将是福祉,您应该看看的!”

  司徒袁隗率先看完,眼中精光一闪而过,走至大殿中央躬身道。

  顶级世家汝南袁家出身,多年官宦沉浮,他迅速意识到这条制度推举开来,对整个世家阶层带来的巨大好处。

  毫无疑问,他站了出来。

  “陛下,臣附议司徒大人之言!”

  当朝三公之一司马大人杨修,紧随其后看完,坚定不移站到了袁司徒身后。

  弘农杨家,虽然不是国朝顶级世家,但也是赫赫有名的大世家,有好处,当然要占。

  “臣附议司徒、司马两位大人之言!”

  “臣附议司徒、司马两位大人之言!”

  “臣附议司徒、司马两位大人之言!”

  ……

  博陵崔家、琅琊王家、荥阳郑氏、兰陵萧家等诸多世家官员,纷纷站了出来。

  有文有武,占了朝堂的半壁江山。

  朝堂,起风了!

  。

  &amp;amp;bp;&amp;amp;bp;</p>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