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假太子替身 [穿书]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82章 掀起一片捐钱善风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兵部的计划比传统的方法更让人眼前一亮, 容铮想到自己的银库有南镜上献的贡礼,虽说才八十万两,但加自己之前的五十万两, 那总共就有一百三十万两。

  李琴押送给自己的八十万两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南镜钱赚的多,但不都是现银。

  至于李琴说的三百万两是将很多估值的稀罕物给算进去了。所以不算折现的。

  如今折现的八十万两送到她的银库, 对她来说在推动农贸重镇多了一份助力。

  只不过, 容铮不打算争农贸重镇的利益,至于农贸重镇后期的利益分配, 就看这些大臣们自己怎么解决了。

  于是, 容铮当场采取了兵部的计划书,其他人虽有异议,但都被容铮开口给挡回去了。

  尤其是外戚官员被排除在外,让保皇派的人觉得舒爽极了, 他们从来没试过外戚不在内的工程。

  而太子这么做, 反倒让保皇派对她多期待了几分,只要太子站在他们这边,他们何尝不会给予太子助力帮忙对付外戚。

  只要太子有明确的态度对付外戚, 他们就敢支持太子!

  然而下一刻,保皇派的人觉得自己还是自作多情了。

  容铮还亲自将吏部尚书沈立林旗下的计划路线给摘出来,融入葛秋那一版本去了。

  这个决定直接让保皇派们觉得好像有颗老鼠屎加入了, 太子果然又在和稀泥, 他们真是不能期待太子不会有左右逢源的举动。

  沈立林反而觉得他的计划在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他确实是带了心去做的,现在被太子看上,只能够说太子有眼光。

  当下,沈立林带着其他外戚官员道:“太子殿下英明, 臣斗胆问农贸重镇打造计划何时实施?”

  “尤其是商人筛选中,若是有商人竞争,您又如何保证商人可以返利?南镜虽然已经在兴旺发展当中,但发展的时间到底短,不知太子殿下又如何安排京城各地愿意分担资金的商人在南镜像本地人一样可以落脚跟?”

  然后保皇派有几个小官员立即痛斥商人无往不利,他们就有责任出钱建设重镇,而且还不能给商人太多甜头以免他们忘本。甚至要出刑罚来监督他们。

  这话得到一些人的同意。

  容铮听了两方的意见,她便道:“沈尚书所言极是,短期之内确实无法看到利益,这做生意也是要有来有往,有出有进,所以利益相关之事非同小可。需得分清楚。”

  “沈尚书此言有理。”

  “至于商人出钱出力自然要得到嘉奖,朝廷不能过河拆桥,世上仍有爱国商人在燕,有人此言着实伤人,孤不希望接下来再听到类似的言论。”

  “否则严惩不贷!”

  她的一句话成功堵住了那些激进的小官员。

  这让外戚官员又不明了,太子到底想干什么?开头有意压他们一头就算了,怎么现在又在压保皇派一头。

  她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

  就连坐在一边的慕容祁都听了若有所思,整个过程他都没有说话,而是虚心学习着。

  现在对他来说,容铮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值得他去学习。

  容铮也没有给他们私底下太多尔虞我诈的时间,她立即道:“孤分十个大商名额,二十个中商名额,小名额百位。凡是参与捐献的商人会贴在京城的红榜上,待农贸重镇打造完毕,他们的名字便会让天下人都知道。”

  “而官员招募商人多者,可记一功,再由孤和穆王一起为他请功。”

  臣子们有的自然贪功,但大多数还是自愿去说服自己认识的商人。

  于是,两派大臣开始行动起来,只要太子在背后推动,他们做的怎么样都无所谓,就看太子在民间的声望了。看那些在偏僻山沟的百姓会不会下山了。

  两帮人刚分工合作,明正殿就传来好消息,说是慕晋深有苏醒的迹象,说不定就会在这两天醒来。

  大臣们纷纷松口气,但事他们也没有停下来,毕竟这是一项可以投资的工程,谁也不傻,也不会落下。

  而明正殿的慕晋深的手指会时不时动一下,但因为睡的太久了,他还是没有现在就醒来的迹象。

  容铮和慕容祁下朝后,他们特地去看了慕晋深,看他的脸色确实好了许多。

  郑皇后也高兴的不得了。

  只是在事后,慕容祁在出来的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复杂地跟容铮说了一句:“如果父皇中断农贸重镇该如何是好?”

  “九弟为何会如此认为?”容铮道。

  慕容祁觉得太子明知故问,他的父皇是什么德行,他难道不知道吗?他是不允许任何工程有外戚的官员参与,要是父皇执意排挤外戚官员,恐怕会适得其反,惹得外戚官员们和保皇派斗起来,闹的两败俱伤,到时候好好的工程就这么生生被搁置了。

  这些年父皇和皇祖母斗气,他们俩已经多次影响了大燕的发展。然而他还是执迷不悟,认为大燕朝仍旧盛强,小小的影响并不可惧。

  慕容祁觉得不能再继续下去,他再看向太子时,眼神十分坚定道:“太子殿下协调两派官员打造重镇的任务就交给你了。为使西北百姓能够永远脱离那个艰苦的环境,臣弟决定守在父皇身边,等醒来时,臣弟会尽力劝说他,稳住他。”

  “还请您在期间不负众望,将美丽的重镇变现给父皇看。”

  这样的也许能说服父皇接受农贸重镇,所以对慕容祁来说,农贸重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这个重要的使命就压在太子身上了。

  “拜托您了。”慕容祁说着,他退后一步再郑重其事地给容铮拘了一礼。

  这一拜,让容铮对慕容祁的印象再多加几分。

  原先,她在南镜问题上护住了慕容祁,就是怕慕容祁那样的人才埋没在南镜,而如今看来,她的决定是正确的。

  她扶了慕容祁一把,她亲口道:“孤也向你保证,农贸重镇的打造上,没有保皇派更没有太后党。”

  慕容祁不知道她为何总是那么自信,但他相信,太子会说到做到。她有那个能力!

  次日,果不其然在太子主动为底下利益做保驾护航的基础上,官员们通过自身的关系招募到了不少商人,甚至是超标招募。

  容铮好久没有遇到这么顺风顺水的事情了。

  官员们暂时没有内斗的倾向,大家都盯着打造重镇,安排着各自的位置,内部互相调和就怕打乱这次机会。

  尤其是有两股官员的力量,他们分别在天字寓意楼开起了会。

  一股官员捧着茶,大家都对农贸重镇搬迁西北数十万人数感到艰巨,挑战,但他们也兴致勃勃的讨论着。

  “如果几十万百姓都同意迁移到镇口城,那也许可以记载青史。”

  “西北年年乱,叛军四起,为了摘掉这个恶瘤,我等必须齐心协力。”

  “那儿每年都要消耗国库五十万两银子来处理,实在是一笔负担,太子推荐的计划无疑是利国利民的行动,既然大人们都同意,那我等也会尽力配合。”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就是不知道太子打算出多少,毕竟这是她提出的计划。”

  此话一出,大家都看向说这话的官员,那官员也不嫌大家这么看他,他仍旧非常自我道:“太子殿下清高,太子殿下不和我们这些人同流合污,难道这不是事实吗?”

  不过大家也习以为常了,总会在那么多公共场合上遇到几个杠精。

  而另一股官员则是对太子开始品头论足。

  他们纷纷道:“南镜虽然已经开始富裕,并且有大发横财的迹象,可还不是因为他们靠沿海,平原之地又靠辽国,水路两地的优势,他们想不发都难。”

  “凡是南镜商人,辽国大王都给予通行方便,这都是看在太子殿下的面子上。不知我等京城商人能不能有这份便利。”

  “现在不是该为农贸做准备,你们在公事上还不忘私事,实在是不应该。”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去,你我心里都很清楚,什么农贸重镇不过是大家都看上了南镜那剩下一半的燕地,还有太子殿下能调动辽国公主的特权。”

  “就是,农贸重镇虽然利国利民,但谁利了我们,商人不就是要赚钱才叫商人,哪有往里面亏本的。”

  “那么按照你们说的,你们是不想参与吗?”

  “哎,你别胡说,我肯定参与,长远之计还是有利益可言,我们只是担心以后的风险。担心陛下醒来会全权推翻太子殿下的良政。”

  “确实,太子殿下明明已经东宫之主,陛下还因太子与太后的关系而心生忌惮,只不过,太子也不是陛下三言两语就能换下来的。大家尽可放心。”

  “那可未必,皇政院的王爷们尤其是齐王对太子可有意见了。他已经暗中联合其他人要等陛下醒来弹劾太子,我怕陛下只要最近两天醒来,这个农贸就可以搁置了。”

  大家似乎在对和陛下有关联的事情,都感到有些悲观。

  只有一个年轻的官员,他义愤填膺道:“太子便是未来储君,她只要一日没被废,农贸重镇就可行,只要我们积极参与,陛下也不得不看在我们的面子上将工程继续下去。”

  两股官员都商量着,然而他们不知道,容铮抽个空回了巡察卫,这一次直接将景王释放出来了。

  大家都对太子此举感到不解,而景王出来后,他没了大半产业整个人都低调的不得了。只有晚上的时候会喊齐王一起喝酒,两人喝完酒,景王叫着太子就是一顿臭骂,齐王就爱听这个蠢货骂太子,到时候出事就是他的问题。

  结果也不知道景王骂的是太痛快了,还是代入感太强了,再加上齐王跟着喝了不少,他也骂了起来。

  刚骂了几句,他们两个人集体被人举报了。

  等天亮了,巡察卫过来请齐王过去,齐王打死不去,还死皮赖脸说自己是王族,他们无权带他去巡察卫。

  而巡官司只是带着口信通知齐王,是太子这位晚辈想招待他,想亲自给他道歉,因为她觉得自己这个晚辈对长辈掀桌确实不对。

  并且她已经备好大礼请求齐王的原谅。那巡官司也是个人才说的是声情并茂,十分的诚恳。

  让齐王都有些动摇了,然后他千方百计跟巡官司套话,发现太子确实没下逮捕令,自己去一趟的话,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大礼。

  如果太子道歉就更好了,起码他被落下的脸面能重新捡起来,让皇政院的人不再敢拿他被太子吓到这件事来嘲笑他。

  然后齐王去了巡察卫。

  齐王确实得到了大礼,他还没来得及拆开看看大礼是什么,太子就说身为王族要士先力卒为农贸重镇带头,希望他能捐出这份大礼,这样她会将他的名字记载红榜第一名。

  以后陛下醒来,也会嘉奖他,甚至整个朝廷都会赞誉他。

  于是,齐王还没捂热的大礼就被容铮收回去了,以作为农贸重镇的捐献上了红榜的名。

  齐王反应过来气得脸色发青,他感觉自己被太子耍了,就直接甩袖离开了。

  等出了巡察卫的门口,气得鼻子都快歪的齐王才反应过来,自己还没等到太子道歉,他就跑出来了。

  齐王又开始后悔不该走那么快,大礼被太子捐出去也就算了,起码收到太子的道歉也能抚平他的怨气。

  结果走的太快,错过了。这让齐王气得好几顿没吃饭,他向来就精致惯了,这会儿直接病倒了。

  病倒后黄太医来看他,还顺便带来一封道歉信给齐王,说是太子写的。

  齐王打开一看,他看见那蚯蚓一样的字,明显就不是太子亲笔的,而且信封还写着巡察卫的道歉信。太子用巡察卫的名义跟他道歉,而且道的还是哪门子请人太凶的歉。气得齐王藏住了信,他为了保住面子对外就宣传是太子从巡察卫给他来的道歉信。

  容铮得知也没有去管他。

  倒是齐王的名头还真是好用,她刚用送齐王的大礼捐进农贸钱箱里,后头,她就广发捐献帖,以齐王为榜样开始在整个京城宣传。

  对外,她倡导大家多了解农贸,多了解西北百姓的寒苦。

  对内,她安抚王爷们,长辈们,齐王作为皇政院主事之一,他都捐了你们也不可能不捐?

  然后,太子亲自到各位王爷府上拜访,逢人就先夸齐王,夸的王爷们一个个人脸皮子薄,然后示意性捐了。

  有的吝啬的王爷打死都不捐,容铮便和巡官司说不捐的别记在红榜上,别到时候贴在皇榜公告栏上,白白给小气的人长脸。

  羞得那位吝啬的王爷也不得不掏了一百两出来。

  于是一圈下来,太子的身影在皇亲们看来就像是衰神上门一样,一家家都关起大门不开门了,还对外宣称病了。

  皇亲们最近都怕见到太子,避开不见,而官员们则是一个个朝太子跟前贴,然后太子都会笑眯眯地将捐钱箱拿出来。

  官员们一个个脸色顿时一变,然后他们身上的荷包通通都投进了捐钱箱。从此这几天对太子能躲多远就有多远,生怕她找自己。

  太子倒是避开那群读书人捐钱,不过她没想到读书人居然能策动京城的百姓们有一文钱捐一文钱,然后还有读书人吟唱古人诗词赞美百姓善良。

  京城的百姓们还是第一次被读书人捧,大家也乐于捐几文钱得一句吉利话。

  于是,读书人果然是读书人一场捐钱会,被他们办出花来了,办成慈善诗会。

  随即就以一名叫林殊的江南士子亲自将捐钱箱交给容铮。

  容铮看着眼前这么大的箱子装的都是百姓捐的铜板,她弯腰捞了一把铜板在手里,无不感叹道:“群众的力量就是大。”

  然后,她让赵思齐清点皇族和官员还有百姓们捐的钱有多少。

  整个巡察卫的巡官司连夜清点铜板还有银两银票,发现总共有十一万两。

  这十一万两通通都被容铮交给了葛秋投进农贸重镇。

  葛秋也是一惊,他没想到太子居然会将这笔钱留给他分配。

  京城也是掀起了捐钱为民的风气,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所以这次讨论太子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

  当然太子仍旧是个复杂的人物,大家讨论她,都多于矛盾。一会儿夸一会儿质疑,总之大多数人对太子身体力行的表现视为“为国为民”的美德。

  这一次两股官员难得凑在一起,他们在道:“太子殿下将筹集的钱款都交给了葛尚书,这会儿让沈家的人对我们进行攻击。”

  “太子的举动总有一种混稀泥的目的。”

  “钱都到了葛尚书的手我倒是放心的。只不过我怕接下来太子殿下是要给沈家一个交待,然后又要去筹钱了。”

  “她自己吃力不讨好,关我们什么事,我们做好分内的事情了。”

  直到又有一个官员说个话外题道:“你们遇到太子捐了多少钱?”

  大家都沉默了。这几天他们都避着巡察卫所走的,压根没见过太子,自然没捐了。

  倒是那说捐钱的官员表示自己连古董花瓶都捐出去了。太子殿下还说等鉴定了古董卖了多少钱,她一定给自己记一功。

  大家听罢,看这个官员就像个傻子一样。

  又一天,葛秋虽然是个老狐狸总是妄想挤走千秋拓当丞相,但他的能力确实不错。

  到他手里的钱迅速下派,一分不少到了农贸重镇,然后请开城候监督工程。

  开城候赵泸本来在审讯那帮舆国人,结果没想到自己转手就变成监工了,想他一个侯爷居然变成了一个开荒造房的监工,这也是活久见的事情。

  于是,镇口城听说开城候招工程队,开口说可以先付一半工程款给他们,只要他们认真开荒扩建镇口城,一律会一周结一次钱。

  当地的百姓们原本不相信,直到赵泸让人抬出太子送的粮食,当初宣布谁来报名先赏一碗米,明天再来报到就行了。

  有米确实很多人就来了。

  可第二天拿了米的,就五个老实人来应工,赵泸脸色当场就黑了,吓得当地县令跪在地上不敢说话。

  赵泸想百姓不相信官府不是个办法,然后他通过这五个老实人去宣传,先给他们结了一个月的月钱,再给他们发了半袋子米回去,说是明天再来上工。

  最后一来二去,磨蹭了三天,在五个老实人的影响下终于迎来了五百个人来应工。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