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捡漏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87章 折服四方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叶天,那对镇尺呢?你二十万拿下,这个价格可不低!”

  叶天把玉扣、镇尺、玉镯都拿出来,摆在桌上。

  “大家再看这对镇尺,里面不是墨汁,而是金花菌。在玉器里面生长,那可太难得了。

  平时文人墨客,喜欢梅兰竹菊,认为这四种花草,风雅高洁,能够代表自己的本性。但是,真正的高手,都希望自己的花盆里长出金花菌。那就能代表未来,文采飞扬,出人头地。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对这点更是注意。镇尺里面生长金花菌,我平生第一次遇到。”

  提到金花菌,几个人同时叹服。

  尤其是当时曾经拿起镇尺闻了闻的评委,在自己脸上轻轻扇了一巴掌。

  “我这鼻子——当时觉得不对味,不像是墨汁。唉,大意走宝,大意走宝了!”

  在叶天看来,这对镇尺最重要的一点,并不在于金花菌,而是在于上面刻着的两行字。

  左面一行刻的是“山穷水尽行到水穷处”,右面刻的是“柳暗花明坐看云起时”,采用的是兰亭集序里面的字体。

  “这是王羲之的字体,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他亲自题写的?”一个评委问。

  任何行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献之两个人的行书值钱。

  那么,这八个字到底是不是王羲之题写的,就得需要考证。

  假如答案是肯定的,一对镇尺价格超过一百万,妥妥的。

  普通人要想鉴定这几个字的真假,就得动用各种照片,比较考据,而叶天根本不需要。

  以他的经验,一看这八个字就是王羲之写的,并且一气呵成,没有拼凑痕迹。

  文字雕刻在镇尺上,没有好的工匠,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叶天观察过文字的雕工,这应该是宋代宫廷里面的雕刻圣手亲自制作的,带着很强烈的宫廷痕迹。

  “那只破手镯呢?”张主席问。

  叶天笑了,他找到的手镯来历就更奇特了,普通人根本不认识这种玉石。

  “大家看,这种玉石最早来自于欧洲的火山,内部的棉絮,是因为火山高温形成。工匠们把这种东西叫做丰收石,棉絮过多,反而成了珍品。就好像错版的钞票一样,物极必反。”

  叶天拿到这只手镯的时候,不但看了外观,而且用手指触摸内部,发现了一行文字。

  上面是“贞观御赐”四个字。

  “贞观”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根本不用赘述。

  李世民创造了这一伟大盛事,如果是他的御赐之物,那么,这只玉镯一定值钱。

  按照野史记录,此类玉镯一旦打碎,内部的棉絮,就会变成气体释放出来,是一种绝对的良药。

  能够包治百病,尤其是那些疑难杂症。

  所有人只看手镯的外表,没有看到内部刻字,更没有看懂这只玉镯讲的是什么东西。

  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叶天以极低的价格买到这么多东西,他已经很满足了,至于当不当委员毫无必要。

  张主席听了他的话,倒吸一口凉气:“原来,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根本不在乎委员,而是来寻宝捡漏的。”

  的确没错,叶天买下这些东西就等于捡了个大漏。

  张德明以为,自己赢了比赛,搞到一个委员的职位,是一种胜利。

  比起叶天的收获,差的太远了。

  几个人聒噪起来:“叶天,别看你年轻,可太沉得住气了!”

  “当着我们这群行家的面直接捡漏,简直是啪啪打我们的脸啊!”

  叶天连连告罪,亲自泡茶,然后拍着胸口保证改天请客赔罪。

  送走张主席和那些评委,天色已是黄昏。

  叶天刚刚想关门休息,张德明就夹着两幅卷轴来了。

  两个人算是不打不相识,他把委员的位置让给张德明,尽情让他牟利。

  这种忍让,对方看得出来。

  张德明把两幅画送到叶天手上,满脸都是惭愧。

  “叶天,没想到你这么豪爽,直接就把委员让给我,本来我只是开开玩笑。”

  “张老师,你的水平高,本来就应该把委员的职务再让给你一个,有你的朋友担任。”

  “叶天,真是够意思,我拿过来两幅画送给你,尽量不要送人。这些画在市场上,还是很有份量的。”

  张德明展开两幅画,一幅是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作者是元代的一位大家。

  另一幅画是《塞上亲征图》,没有印章和落款,只有突兀的中间山水。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作者就没有盖章,落款处空着。

  另外一种说法是,有人已经明白这幅画的价值,根本不用印章,就能迅速流通。

  “叶天,两幅画不成敬意,今天就交你这个朋友!”

  叶天起身道谢,然后给张德明泡茶。

  “那对镇尺我也很喜欢,当时,心思都在比赛上,没想到你会掏钱买下。现在,再给我看看怎么样?”

  叶天打开保险柜,把镇尺拿出来。

  张德明拿起镇尺,闻了又闻,最终颓然放下。

  “叶天,我自以为鉴定老玉的技术已经是金陵第一,没想到还是百密一疏,没想到这缝隙里是金花菌……当时,满脑子就想赢了你,把委员的位置拿下来。没想到走了宝,让你把镇尺买下来了,真是可惜……我愚蠢到家了……”

  青玉镇尺、金花菌、王羲之的字……三样加起来,价值过百万,甚至更高,能到二百万左右。

  张德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在鉴定圈子里,丢人就丢大了。

  “张老师,别懊悔了,鉴宝大会肯定还有其它好东西,到时候准备好资金,大量抄底收货就行了。”叶天笑起来。

  “叶天,我想请教,你这些鉴宝知识哪来的?是祖传还是求师?”

  叶天摇头:“张老师,我真没什么师承来历,只是捡个漏、赚个小钱而已。”

  在二龙堂,顾二爷没教过他任何事,肯定不能称之为老师和师承。

  “太谦虚了,今天上午,轻轻松松就是三件好货——”

  张德明抓着镇纸,不舍得放下。

  关键时刻,他为了谋夺叶天的委员职务,顾此失彼,如果就此失去这对镇纸,将是他一辈子的痛。

  “张老师,抱歉啊,我横刀夺爱了。不过你放心,我会好好滋养这些宝贝的,不到一定火候,绝不往外卖。”

  刚刚叶天开启保险柜的大门,张德明眼尖,看见了里面的卷轴。

  现在,他眼珠转了转,装作不经意地提起:“叶天,刚刚我怎么闻见保险柜里有血龙木的香味啊?”

  血龙木的颜色虽然奇特,香味却淡,比不上檀香那么浓烈。所以,张德明“闻见味”根本就是托辞。

  叶天笑了笑,把那幅敦煌壁画拿出来。

  张德明接过卷轴,还没打开,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这是血龙木的头尾啊!叶天,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值得用血龙木?”

  张德明不愧是书画鉴定行家,展开卷轴扫了一眼,开口第一句就是:“这幅画卖不卖?多少钱?”

  叶天摇头:“这是二龙堂的镇店之宝,非卖品。”

  张德明把画铺开,拿着放大镜,从上到下看了一遍,尤其是注意到那些飞天仙女衣服上的淡蓝色。

  “叶天,你真绝了,这幅画从哪里弄来的?”

  “祖辈传下来的,非卖品。”

  张德明俯下身子,对着这幅画观察了十分钟,才收起放大镜。

  “完美,这么大一幅画,没有丝毫败笔,太完美了!西山上人这幅画,还不得值上千万?”

  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张德明是大行家,给这幅画的估值完全正确。一千万左右,就是正常行情。

  在惊叹之余,张德明指出了以下三点:“叶天,这幅画不完整,要是找齐了剩下的部分,肯定很值钱。另外,这幅画的意蕴非常壮观,虽然是临摹,作者已经用全部心思,做了理论上的‘精致化’。这一点太重要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幅画是临摹,但却是最高境界上的临摹。”

  张德明对这幅画的评价非常高,这让叶天十分感动。

  同行是冤家,平时除了互相踩践,就是相互拆台攻击。

  如今,张德明登门送画,又对叶天的藏画进行了高度的褒奖,可见他已经在心里认下了叶天这个朋友。

  “叶天,如果你有把握找到其它几幅画,我就能帮你卖个好价钱。”

  叶天摇头:“既然是非卖品,就先保存着。以后想出手了,我再麻烦你。”

  两人聊了一阵,张德明的确认识国内书画圈子里的几位大佬,通过他们,可以弄到中国美协、书协几位大行家的画和字,当做传家之宝。

  “叶天,改天到我那里去,不管喝酒还是喝茶,都能好好交流交流……”

  现在,张德明对叶天衷心佩服。

  最后,张德明突然换了个话题:“叶天,听说张主席让你帮他修表?那只西洋钟我也见过,精致华美,可惜不能走针。你给他修好了,转手就净赚几百万。”

  叶天一笑置之,如果张主席能把表卖掉,那是人家的本事,他不眼红。

  “呵呵,我听说,他已经找到买家了,要价六百万,买家正在考虑呢!”

  一块西洋钟卖六百万,而张主席给叶天的维修费,只有五万元,的确是太不公平了。

  “叶天,我知道你是个老实孩子,但这次被张主席坑了,绝对不能善罢甘休。回去,跟他要六十万,只占十分之一,这就是正当要求!”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