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闪回大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79章 古代知识的高昂成本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老三所在的五里村靠近京城汴梁,规模不算太小,有个一百来户几百口人,就没有一个是认识字的,还是有人今天进城,从城里同样的告示下有识字的人解释了告示,再经过周围人的议论,这才知道了告示中的内容,很快就在京城附近传的沸沸扬扬,这才会傍晚时在这告示下面围拢这么多人,都是在议论今天在各处听到的内容。

  好在内容没有被传的太离谱,大概的意思还都差不多,总结下来的内容就是平陆县男张玉兴在新改名的张庄那里开了个学院,招收附近八岁到十二岁的孩童,为他们启蒙识字,如果聪明好学,启蒙结束后还可以升入更高一级的专业知识班,教给他们更高深的知识,名额有限,速来报名等等。

  徐家老二给刘老三复述了一下自己听来的内容,这才又对他说道:“听说张县男就是一个大善人,几年前就在张庄里给张庄里的孩子们教书识字,听说教的虽然不是科举内容,并不是用来当官的,却都是一些能养家糊口的知识,想来以后当个账房先生或是小吏什么的应该还是没问题的。这一次据说是张县男的学生们学有所成,于是大开善心,准备教附近村民的孩童启蒙识字,学得好了就可以像他以前的学生一样学习更高深的知识了。”

  宋朝之时百姓们特别崇敬读书人,在他们看来能读书科举就是一步登天的事情,宋朝可以说是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环境的巅峰时期了,就算是这样从全民来统计的话,识字率依然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可以说只是认识些字的人都会受百姓们的追捧,甚至如果你是一名读书人,百姓们生活上有什么大事小情的,都有可能会来询问你的意见。可惜在他们有限的思维里,读书不是当官为吏就是账房先生了。

  刘老三被这个重磅消息砸的晕呼呼的,半天说不出话来。普通的百姓一辈子都是种地作工,挣的都是辛苦钱,偶尔家里出来一两个精明强干的,做点小本生意挣到些钱就会让人羡慕不已。百姓每次祭祀祖先时都会免不了祈祷祖先保佑后人能够有出息,光耀门楣。

  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的阶级固化都非常严重,中国是少有的给底层人民准备了相对公平的上升渠道。在百姓们的心中,除了经商挣钱外,真正能说得上有出息,能光耀门楣的无外乎两种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一文一武两种途径。

  要么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军当兵搏军功,马上觅封候。但是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除非是自恃武力超人的家伙,否则就会成为万骨枯中的一员,普通百姓大多数是不舍得自己的孩子踏上这样一条危险的不归路。

  另外一条渠道相对就要安全的多,那就是读书考科举,数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中举当了官,那就真的是光耀门楣了。只是有一点最重要的后世的人可能会想像不到,那就是在古代读书求知的成本有多高,高到不是有钱人家是绝对承担不起的。

  后世的人已经对九年义务教育习以为常了,就连高中的费用也不算是太高,只有一些国内知名的大学,每年的费用才会让人感觉有些贵,但是就算是普通家庭,咬咬牙也可以上的起,如果要去国外一流的大学上一些热门专业,才会让一些普通家庭感觉到压力,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就开始攒学费,但也很少有家庭会因为费用问题完全上不起的。

  回到古代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首先读书就是一个完全脱产的行为,小孩子还好一些,大一点的话家里就等于失去一个年轻的壮劳力,可能家里就是少了几亩地的收成。其次就是上学的费用,在一些故事中常会有因为看中某一弟子的天赋,或是感动于学生的勤奋好学,不仅免了费用,还住在老师的家中悉心培养,这种事可能会有,但绝对不多,老师也是人,也是需要要收入养家糊口的,不可能经常施舍给学生。至于说到勤奋好学,穿越过来的张玉兴发现只要是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就算是平时再调皮捣蛋,只要到了学习的时间,全都是勤奋好学的好学生,他们非常清楚这是能改变自己一生的机会,这一点就连张玉兴都觉得自己比不过他们,虽然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自己已经算是很勤奋了,和这些古代的学生们比起来就让人汗颜了。

  另外还有一个学习成本的大头就是书籍和笔墨纸砚这些学习工具了,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工具,这在古代绝对是一种珍贵的财富。很多故事的情节中都会提到文人之间送书是一种珍贵的礼物,这不仅仅只表现在文雅上面,还表现在“珍贵”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上面。古代的印刷技术比不得后世,就算是张玉兴穿越过来的现在,离毕昇发明出来的活字印刷术还要好几年时间,至于说到推广就要更靠后一些了。

  现在最常用的雕版印刷术,不光非常耗时耗力,同时一张纸就那么大,其实上面写不了多少毛笔字,再经过雕版印刷,一本书下来能有上几千字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因此在古代真正印刷出来的书其实非常有限,流通最广的反而是各种手抄书,很多书店都会雇佣一些贫寒的读书人来抄书,算是那些穷苦的读书人的一大进项,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来印书的成本可能还不如抄书的费用低,当然大规模印刷的成本会更低一些,只是那样的规模一般都是官府来运作,民间普通书店很少有这样的实力。

  读书人对这种手抄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抄书不仅不是丢人的事情,能够传播前人的文化知识,反而是一种雅事。遇到某人有一些珍贵的书籍,一定要想方设法借来几天时间,争分夺秒的抄写下来,不光是让自己的收藏又多了一本好书,同时对加深记忆也有很大帮助,俗话说的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嘛。

  据史料记载北宋书价约每册一百文钱,叶德辉《书林清话》卷6记载,嘉佑四年王琪在苏州刻印《社工部集》1部10册,每部都卖钱一贯,官府的一贯一般都是足钱,则每册书价一百文。也就是说一部书就要分成十册,这其实还算不上是大部头书,买这样的一部书就要花费一贯,以普通百姓的人家来说,能买的起几部书?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买几部书,还不是能上得起学读的起书来?这就又回到了抄书上来,学堂中当然会有教学中最常用的经典书籍,只要你在这个学堂中读书,自然可以随便抄用,但是抄书所用的笔墨纸砚难道就不花钱了吗?

  笔墨纸砚就是所谓的文房四宝,当然所以商品都有便宜贵贱之分,一支好的笔,可以从一百文到几贯钱不等。当然便宜的也有,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在岭南用20文买了两枝笔,形状既不佳:“形制粗似笔”,而且“墨水相浮,纷然欲散,信岭南无笔也”。10文钱1枝笔,质量低劣不堪。——苏轼《苏轼文集》。羊毛笔为“笔之最下者”,宋理宗时,刘克庄曾“五钱买得羊毛笔。”羊毛笔1枝5文。——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另外据说还有更便宜的鸡毛笔,一支才3文钱,宋徽宗时,黄庭坚在广西宜州用3文买了支鸡毛笔:“此卷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

  再来说墨,宋初,名士徐铉所藏的1锭月团墨,自言“价值三万”即30贯。另外有兖人名匠东野晖所制的墨,在北宋中期,据苏轼说:“每枚必十千,信非凡墨之比也。”每枚价值10贯。五代宋初的南唐造墨名家李廷珪,所制墨有“天下第一品”之誉。到北宋中期的庆历年间,李廷珪墨已传世不多,“尤难得,而屡以万钱市一丸”价至10贯1枚。说完贵的再来找些便宜货,广西容州多产大松树,为当地制作松烟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墨,佳者一笏不盈百钱,其下则一斤止直钱二百”。优良的容州松烟墨,南宋前期不过1枚100文,一般的则是论斤卖出,每斤才200文。

  纸在宋朝相对要便宜一些,普通的印书纸大约一百六十五张值30文钱,当然贵的纸也有,只不过相对其他的几样就要便宜太多了。

  纸和墨都是大量的消耗品,笔和砚倒是消耗的没有那么快,花费可以少一些。作为一个读书人,平时的练字可以用树枝和沙子代替,可就算是再怎么节省,每年在这方面的花费也够一个普通家庭伤筋动骨了,所以总得来说,古代读书人稀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