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闪回大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3章 改进(三)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玉兴在黑板上写了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后,转身问向众人:“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断句的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泰伯篇》,《论语》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籍,在座的除了张玉兴和石头外,可以说包括赵祯都对这本书非常熟悉,不敢说倒背如流,最起码只需要像张玉兴一样只截出来一句话,就立刻能说出来出处,上下文以及注释。

  只是大家觉得简单归简单,却没有一个人轻举妄动,这可是张玉兴出的题,这家伙可是不按常理出牌,刚才也说了断句不同意思不同,这要是自己被这小子套路了,当殿出了洋相可就丢人了。于是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的都转向了孔道辅,显然是都准备拿这个孔圣的后人当了炮灰了。

  孔道辅也觉得心中有些不安,不过其他人都没有说话的意思,并且眼光还都看着自己,那意思就是自己是孔圣后人,孔子说的话,自己的解释才能最让人心服,不由的心中苦笑,看来自己不出头也不行了。

  “咳……本官以为……这句话应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

  孔道辅有些吞吞吐吐的说完,张玉兴哈的一乐:“哈!嗯……这应该是郑玄的愚民版本,总结下来就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对?可是孔大夫不觉得这种愚民政治,应该不符合孔圣人的思想?”一边说着,一边在刚才那句话的下面,把孔道辅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写了出来,两句中间用逗号隔开,一目这然。

  孔道辅分辨道:“这句话是指的圣人之教,是统治者办事的方法,不必把任何事情都向百姓解说清楚的意思,并不是指的统治者的治国之策,所以并不是要让统治者愚民。”

  “孔大夫不必着急,刚才我已经说了,就是为断句举个例子,并没有质疑孔圣的意思,我想说的是,不同的断句,文章原来的意思可能就会被改变,比如……”

  张玉兴说到这里,转身又在孔道辅刚才断句的下面,再一次写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然后转身对众人说道:“诸位请看,这样断句,意思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张玉兴这样一断句,意思和刚才孔道辅的解释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了,大概意思就成了:对于百姓,如果民可,就不用管他,如果民不可,就告诉他原因,让他共知之。这样一来,就从愚民之政变成了开启民智的说法,应该说更符合孔圣有教无类,开启民智的思想。

  大殿中在座的都是读书人中的人尖子,看了张玉兴的断句后不由齐声“咦”了一下,随后就开始深思,其实古汉语的断句,都是需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之后,还要抓住作者的中心思想之后再来断句,这样才不容易出错。

  这篇论语的全篇太长,只说上下文的话,就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三句话,总之不管是全篇通读,还是只联系上下文,张玉兴最后的断句其实更加合理,只是不一定是孔圣他老人家说这些话时的真实情况罢了。

  张玉兴看大家全都沉默不语,似乎都沉浸在论语之中不能自拔,这才有些急了:“喂喂喂!不是,我只是举个例子,说明文章不断句的话,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歧义。之前就说了不是为了学术讨论,大家不用非要现在这样研究?”

  结果孔道辅眼睛一瞪说道:“胡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解释就放在孔某面前,怎么可能不好好研究明白?不然岂不是要让我寝食难安?”

  盛度和梅询两人也是连连点头,很是赞同孔道辅的说法。张玉兴的这种断句,还真是让他们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感觉这样的注释才应该是正确的意思,之前几十年的学习都白学了。

  “行了行了,我说众位啊,要当学究的话,下了朝回到家有的是时间,到时候再研究好了,现在咱们还是接着说正事,其实现在有些人已经在书中开始用标点断句了,只不过一般都是给蒙童学习所用,更多的读书人还是没有自己给自己的文章断句的习惯,这样做很容易给其他人在自己的文章上做手脚的机会,甚至故意曲解文章的原意。所以我才想用一套统一完整的标点符号,用来给自己的文章断句,避免文章被恶意曲解的可能。”

  孔道辅对张玉兴说他们现在研究《论语》注释为不当正事时还想要反驳,听完了张玉兴的话后,还是觉得张玉兴说的很有道理,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得意之作,被后人刻意的歪曲本意,于是只好是先按捺住仔细研究《论语》的心情。

  “张卿,不如你就把你弄的这一套标点符号给朕好好说明一下,如果真的好用,朕自当大力推广。”

  于是张玉兴就把一整套标点符号,以及每个符号的用法,给在座的众人仔细讲解了一番,同时还在黑板上面用一篇短文用了示范,随后问向众人:“怎么样?大家在读黑板上面的短文时,会不会感觉更省时省力呢?因为作者自己加了断句,就省下了所有读者再断句的时间和精力,不仅避免了恶意断句曲解本意,还节省了读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读的人很多,这样累加起来的话,其实还是非常可观的。”

  赵祯对张玉兴的话也非常有感触,他每天都需要看很多奏章,每本奏章都需要先全部大概看一遍,了解了大意之后,才能慢慢断句之后一句一句慢慢细品上奏章的大臣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非常劳神劳力,各位可以亲自找些没有标点的文章试一试,保证用不了一个小时就会头晕脑涨,恶心到不行。

  “这样看的话,作者在写文章时,自己加上标点符号似乎也不怎么费力,但是却让读者省事不少,朕对此深有感触啊。朕每天要看的奏章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琢磨断句上面了,如果每本奏章在写之时就加上标点符号来断句,朕每天就会节省下大量的时间精力,可以看更多的奏章做更多的事情,想必每天都要看公文的诸位,也会有和朕一样的感受?”

  大殿之中的众臣,除了盛度和梅询两人是清闲学士,没有其他人那么多的公务,可能看的公文没有那么多之外,其他人每天可以说就是案牍劳形,每天都是和各种公文打交道,虽然公文都有固定的格式,相对好断句一些,可是也架不住太多啊!就连两位学士,平时不但要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学问,也是要了解一些国家时事的,不然作为皇帝待诏近臣,问到一些问题回答不上来,那也是蛮丢人的。

  因此大家深思一会儿后,全都觉得有必要推广标点符号,只是这种事情就是推翻千百年来的传统习惯,说不得会引来很多守旧之人的反对,就连到了民国之时,很多读书人都已经接触了外来知识,还是不愿意放弃文言,反对标点符号,更何况是放在现在大宋这样,没有迫切改变需要的时候呢?

  孔道辅想了一会儿说道:“官家,其实张县男此举确实是好意,也确实能提高读书的效率,但是千年以来的传统力量不是说消除就能消除的,只怕是会引起很多读书人的反对之声啊。”

  张玉兴这时插话说道:“孔大夫,本官本来就没有打算一下子就全面推广。朝庭可以先向外界宣传一下这种符号的用法,同时并不强求每一个文章的作者都要使用。可以先在公文中使用,毕竟公文本来就是固定的格式,要求加上标点符号也是很正常的,这样至少在处理公文时就会省事很多。同时由于官府的肯定,民间接受标点符号的读书人也就会越来越多。至于反对的声音,等到大家都习惯于标点的快捷方便之后,反对的声音也会慢慢的消失的。”

  大宋现在接受新事物的态度比明清之时还是要开放很多,反正赵祯和吕夷简他们这些天天都要看奏章和公文的官员,对张玉兴提出来的标点符号是非常乐意接受并推广的,所以赵祯当堂就让吕夷简回去之后和政事堂的其他宰执们商量一下,尽快拿出来一个推广的章程出来,至少要先在官府的公文之中全面普及。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