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闪回大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6章 哭穷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赵祯也想不出为什么会有人刻意想要扳倒张玉兴,不过他很快就把这件事放到了一边,而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朕记得当初你刚来大宋之时,朕给了你一些钱财,帮助你做生意,咳咳……你也曾说过你的生意都给朕算上股份,嗯……不知道这事还做不做的数?”

  张玉兴没想到赵祯会提起此事,当初自己刚到大宋,举目无亲,又担心自己被这些古人给当成异端给烧了,就想着尽量拉拢其他势力进入自己的买卖,当时认为最大的势力就是皇帝,不管赵祯一再反对入股经商,硬是给了赵祯不少的股份,没想到一直没有松口的赵祯现在却会主动提起此事,只怕是遇到了什么财政上面的危机了。

  “回官家,此事臣一直记在心里呢,臣说话一向算数,目前臣主要的生意还只是肥皂和香皂,这些年做出来的账册,一直是按照给你一半的股份来算的,如果官家不相信,可以派人把账册拿来一看便知。怎么?官家现在是遇到了什么难处了不成?”

  赵祯实在是有些抹不开脸面下来,当初张玉兴一力要给自己分股,自己爱惜名誉一直没有松口,不愿意让别人说自己也参与经商。结果自己现在遇到了难题,又来找张玉兴要求分账,怎么想怎么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开口。

  好在张玉兴的回答还是让赵祯松了口气,心中暗自庆幸,想了想觉得瞒不过去,干脆就实话实说了:“朕现在确实是遇到了难处,去年三司入库的税赋钱粮,已经花费的所剩无几了。今年刚转过了年来,由于江南两路的旱灾导致的瘟疫,朝庭虽然从其他地方调了批钱粮过去,可也把三司库存给花了个精光,就这都不够,就连朕的内藏库,这次都调出了不少的钱粮来堵窟窿。原本年前已经计划好的从京城往西北地区修水泥路,也因为没有钱粮一直拖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开工。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张玉兴有些吃惊的问道:“怎么,官家的内藏库已经搬空了吗?”

  宋朝的内藏库最早名为“封桩库”,最初的来源是宋初统一天下时,从各个割据势力收缴而来的财富,宋太祖赵匡胤一开始是打算用存下的钱从辽国赎买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说是辽国不答应,就用这批钱用来攻打辽国,把燕云十六州重新纳入汉人统治。

  其实只要想一想就明白,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根本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燕云十六州在辽国手里,辽国就占据战略攻势,哪天心情不好就可以随时进攻宋朝,而宋朝只能是被动防守,又因为无险可守,只能在边境屯积重兵,想要反攻却是有心无力;如果燕云十六州一旦落到宋朝手中,情况就要大反转,变成宋朝占据战略攻势,辽国再想要进攻,就要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所以只要辽国的君臣脑袋没有被驴踢傻,就不可能会把燕云十六州卖给宋朝。

  所以“封桩库”就是为了攻打燕云而做的准备,可惜雄才大略的赵匡胤还没有完成他的理想就去世了。接替他的赵二上位之后,就把“封桩库”与部分国库合在一起,改为了内藏库。帝谓左右曰:“朕置内库,盖虑司计之臣不能节约,异时用度有缺,复赋敛于民,终不以此自供嗜好也。”虽然对外说是这笔钱是怕三司用钱无度,这笔钱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还是会用之于民,其实就是为了给自己霸占半个国库找的借口。

  可是这样一个神操作,也把“封桩库”的封桩这个性质给改了,不再是只进不出只为攻打辽国的经费,而是变成了可以随时启用的财富,并且还留下了口实必会用之于民。

  其实从政治角度来说宋太宗赵二也有他自己的道理,北宋的皇帝权力是历代王朝最小的,非常受百官的制衡,如果手里再没有钱,怎么也硬气不起来。

  北宋历代皇帝的内库账目从不外示于人,百官都不知道这笔钱到底有多少,只知道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据估算大约有数千万贯之巨,这样大的一笔巨额财富就放在那里,怎么可能不引起百官们的眼红?

  并且皇帝每年还有专门的收入来充入内库,比如山川林泽税、盐铁税、榷场税等,此外还有藩国进贡的物品、抄家籍没的财产、到周边国家打劫的东西,都是皇帝的私产,是不计入三司国家财政收入而是进入皇帝的内库的。

  宋太祖和宋太宗之时还没有什么官员敢打这笔钱财的主意,但是赵二之后的两位皇帝性格就偏软的多了,于是百官就把内藏库当成了提款机,开始以各种名目借口来找皇帝要钱,当然说的时候全是借,甚至三司还给皇帝打的有借条,只是从来都是只借不还。

  尤其是真宗后期的天书运动,就花费甚巨,仅仅封禅泰山的总花销就超过钱八百万贯,故而有说法是,在宋真宗朝“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再到宋仁宗赵祯执政时期,这位历史上对官员和百姓最宽容的皇帝越发守不住皇家仅存的财富,多次从“内藏库”中出钱补贴。这其实也算是皇帝控制朝政的一种手段,毕竟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皇帝把三司借条一亮,有些时候百官就不得不妥协。

  张玉兴也知道这种现象,当初创办的盐田务,不仅是给三司创下了大量收入,赵祯的内藏库也能有不少的收益,而且还是年年有所增加,所以当初一起吃饭时,张玉兴才感觉赵祯也阔气起来了,吃的饭菜都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档次。

  现在赵祯在张玉兴面前一哭穷,就把张玉兴吓了一大跳,那可是几代皇帝数千万贯的财富,再加上每年还有收入补充,难道赵祯的内藏库就这么被搬空了?那得是多败家才能做到啊?

  “呃……那倒是没有,只不过朕总要留下些钱粮以备不时之需,再说朕如果手里没有钱粮,有些时候就显得不太方便……这要是大宋再有什么地方有什么不测风云……”赵祯有些尴尬,说着说着就有些说不下去了,再说下去好像就有些乌鸦嘴的嫌疑了。

  “哦!”张玉兴明白了过来,说白了就是这两年内库往外搬的钱太多了,赵祯有些舍不得再用内库中的钱了,于是想到了张玉兴这里。

  张玉兴感觉有些好笑,这赵祯是有些小孩子脾气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张玉兴这里的钱是有赵祯的一份,那份钱自然就是赵祯自己的,内藏库的钱也是赵祯的,只不过内藏库还会被百官们盯着,赵祯左支右绌也捂不过来了,干脆厚着脸皮来找张玉兴要钱了。

  “回官家,臣这里做账时一直给官家算的是五成的股份,这些钱也就是完全是官家自己的钱,别人也拿不走,反倒内藏库时原钱粮,还会被百官掂记着,你怎么想起来要用我这边的钱来应急了?”

  “唉~~~”赵祯叹了一口气:“朕又何尝不知道这些?其实不管是朕自己的钱,还是内藏库中的钱,朕又能花费多少呢?还是要用在国家和百姓身上,朕不是一个贪钱的皇帝,只是想听你说一说,朕在你这里有多少钱了,朕厚着脸皮加入你的生意,这可能还是大宋立国以来头一遭,朕就想看看,你给朕挣了多少,值得不值得朕厚一次脸皮。”

  赵祯现在虽然还很年青,但是已经具有了历史上那个一心为国为民的仁宗的模样,看着赵祯为钱发愁的面容,想到赵祯像小狗护食一般,辛苦攒下来的钱其实基本全都花在了百姓身上,张玉兴肃然起敬。

  “回官家,不看账册臣也不太清楚具体的数字,不过大概的数字倒是可以推测的出来。臣是天圣八年六月初八的晚上来到大宋的,经过准备,六月底开了个小店开始卖肥皂,一开始生意还算火爆,一天得利大约在几十贯,此后随着知名度每天都在增加,咱们就从七月开始算好了,开头的时候,只有肥皂,一个月只有几千贯的盈利,后来到了十二月时开始有了香皂的加入,由于香皂是奢侈品,价格后来增加了几倍,利润也一下子增加了几倍,于是每月得利也就超过了万贯。这头一年七月直到第二年七月的一年时间里面,咱闪大约只得利十万贯有余,属于官家的钱大约是五万余贯。”

  “等到臣离开去海州之前,就开始布局安排不再做零售只做批发,生意就慢慢向其他地方辐射,虽然毛利有所下降,出货量却是打着滚的向上翻,每月的利润慢慢开始超过十万贯,甚至开始向二十万贯逼近了,综合下来,第二年七月到去臣中秋回来,这一年多点时间大约获利百万贯,属于官家的钱大约有近五十万贯。今年过完年之后,开始有人针对臣的生意,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生意受到的影响很大,好在现在已经基本稳定了,但是利润却是下降了不少,暂时每月得利是不可能超过二十万贯了。所以从去年九月到现在,大约只能得利七十万贯左右,属于官家的钱约为三十五万贯。这样加起来的话,至今为止,官家保管在臣这里的钱在九十万贯左右,没有达到百万贯,臣也有些不好意思,实在是人才不好培养啊!”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