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闪回大宋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197章 有钱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玉兴觉得自己的肥皂香皂生意到现在已经有二年半有余,还没有给赵祯存够一百万贯,感觉实在有些拿不出手,却没想到赵祯在一旁听得瞠目结舌,嘴巴已经慢慢的张开,越张越大,下巴差点没有掉到地上。

  第一年时间的利润就能有十万贯钱,这在赵祯看来已经是非常多了,世上又能有几家生意人做买卖,在从头开始白手起家的第一年有这么大的利润的?当然第一年能拿到五万贯钱,这在其他人看来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在赵祯看来就没什么了,他毕竟是皇帝,每天朝庭中打交道的钱粮单位根本就不会用到贯以下的,经常经手的钱粮以万贯为单位也是常事。所以五万贯钱赵祯也觉得确实不少了,至少只是给皇宫中花销的话就能顶很长时间,可是用到朝庭需要做的那些大事情上面时,五万贯钱也就只是能听个响罢了。

  但是到了第二年直接蹦到利润百万贯钱,自己到手那份能有五十万贯钱这又是什么鬼?拦路打劫怕是来钱都没有这么快的?所以听到这里赵祯就已经完全淡定不下来了,听到最后自己全部下来竟然能有九十万贯的收入?尤其是最后张玉兴那句,因为没有给赵祯存下来百万贯而有些自责的吐槽,可谓称得上是伤害不大,震撼性极强,完全就把赵祯给震懵了,已经完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了。

  要知道据记载到了宋仁宗赵祯皇佑年间,国家财政收入也才三千九百万贯,这还是因为大宋从宋初太祖之时就一直以发展为主,边境虽然时有战事,内地的发展却一直不曾停下脚步,所以这几十上百年的太平年景,国家财政收入是连年增加的,到了宋神宗时的国家收入峰值甚至会达到1.6亿贯左右,所以二十多年后的赵祯朝能收入三千九百万贯,现在的赵祯朝是不可能达到的。

  赵祯呆了半天刚想要说什么,没想到张玉兴又加上了一句:“其实这还是因为工坊里的产能限制,虽然工坊里面了为节省人工已经大量使用水力和机械了,可惜还是达到了极限,所以我这不是又新建了不少的工坊吗?还招了不少的工匠,想要再扩大规模也不是不可以的,不过现在有奇珍阁在捣乱,暂时不宜再加大生产规模了,倒是准备再上一些其他的项目来赚钱。”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赵祯算是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听了张玉兴的话,有那么一瞬间,赵祯甚至想要动用自己的力量把捣乱的奇珍阁给人道毁灭了……不过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赵祯脑子里的金钱欲望,重新让赵祯恢复了清醒。

  “你刚才说你的生意仅仅两年多就已经为朕挣到了九十万贯的钱?朕不是在做梦?你确定是九十万贯而不是九万贯吗?朕直接可以随时动用这笔钱吗?”赵祯现在别的什么都不想了,只是一连串的问题脱口而出。

  “官家并没有听错,确实是按照股份你应该分得九十万贯,不过臣需要提醒官家一点,做生意是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的,而且这些钱也是分散在各地的,所以官家的钱并不是全都放在我家里不动。如果官家想要动用这笔钱的话,必须要提前知会我,好让我有时间把这些钱集中起来。嗯……如果你只给臣半个月时间的话,可能只能给官家凑出二十万贯钱出来,如果能给臣一个月时间的话,差不多能提出来三十万贯左右,如果官家想要动用五十万贯以上钱的话,那可能会需要二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

  对于张玉兴说的这些,赵祯并不感到意外,这不是后世,哪怕后世需要大笔的资金调动也需要提前知会银行。现在可是在宋朝,不仅没有银行帮忙转账,而且交易还用的是实物货币不是信用货币,大笔钱粮的调动更是一件超级麻烦的事情,需要事先就进行大量的统筹安排。

  比如赵祯为了拉拢军队的忠心,经常在南郊祭天时要给禁军赏赐几十万贯的钱粮,基本上每三年就要赏赐一次。先不说筹集这些钱粮花费的时间,前面给大家算过,一贯铜钱就有4.8斤左右的重量,就这还是770文的省贯,要是换成1000文的足贯,一贯就要6斤多。省贯多是民间用,官方多用的是足贯,十万贯钱就是60万斤重,当然一般不会只发铜钱,也没有那么多的铜钱发,铜钱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都是折成其他值钱物资,以宋朝铜钱的购买力,这些物资只会更重。

  所以单只是搬运这些钱粮物资的大车,一眼就望不出头去,再算上募集这些大车,牲口,民夫,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能让人头皮发麻,也只有中国这样的统一王朝有能力,经常统筹调动这样大规模的行动。

  所以张玉兴想要调动赵祯的这几十万贯钱,第一给赵祯的不可能全是铜钱,市面上也根本找不到这么多的铜钱,所以就要按市价折成其他物资,比如粮食,布帛,茶叶等价格稳定,非常容易换成钱的东西,或者在古代来说,这些东西在很多时候就是当钱在流通的。第二就是要统筹调动这些物资的交通工具和人力畜力,比如想要把南方的物资运到京城,这也是不小的花费了,可以说来这么一次行动,张玉兴的额外花费就需要数以万贯。

  这样算下来,赵祯反而觉得张玉兴的统筹能力非常不一般了,要知道张玉兴可没有那么多的官吏和的民夫来干活,只能是高价从市场上面雇佣。

  “太好了!这样就可以让修路的厢军先开始干活了,反正他们的钱粮也不是一下子就发足了,都是根据时间慢慢配给,只要不怎么拖欠就行了。”赵祯一拍大腿高兴起来。古代筹集物资慢,干活的进度也不可能快起来,修路可是个巨大的吞金怪兽,所需要的物资都是天文数字,不可能短时间一下子供给到位,也都是细水长流的慢慢到位,只要能配合好进度就行了。

  “咦?等等,不对啊,去年天旱,盐田务的收入可是大大增加,怎么才转过年来,三司就没钱了?竟然还需要从官家的内藏库中调钱粮?三司那么多的钱都花到哪去了?”张玉兴猛然感觉有些不对,去年的大旱让盐田务的收入翻了几倍,三司应该比往年非常有钱才对。怎么听赵祯的意思,就算是没有江南两路的疫情,三司也没有剩下来多少节余,没听说朝中有什么大动静啊?如果有需要花费几十万贯的大动作,自己不可能没有收到一点风声,唯一一个有可能的修路,这不是还没有开始就因为没钱暂停了吗?

  赵祯一想也反应过来,三司的钱财支出主要就是那几项,军费是最大的大头,然后是官员俸禄,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就是那个屈辱的岁币了,剩下还有什么?皇室支出?那个主要是走的内藏库,农田水利支出,去年海南路倒是有,大头都是地方筹集,三司只是出一些优惠政策,钱粮补贴也不可能补贴多少。

  所以总结起来等于说是支出和往年差别不大,可是收入却多了不少,应该有不少的节余才对,拿来应付江南两路的疫情应该没问题。结果现在实际情况是三司没钱,应付疫情的钱粮是从赵祯的内藏库中出的,这就有问题了。

  赵祯刚才还在厚着脸皮给张玉兴哭穷,现在想到可能有人偷偷动了他的小钱钱,而且还是几十万贯的巨大数目,虽然从张玉兴这里又知道自己多了近百万的财富,可是一想到马上就要花到修路上面去,当时就气愤的说道:“哼!这些贪官污吏,竟然敢在这种紧要关头,贪墨如此数量的财物!看来是有些人以为朕太软弱,不能拿他们怎么样了是,朕一会儿就着令严查此事,定要找出几个好好惩办。”

  其实张玉兴并不看好赵祯想要严查贪污的结果,说白了能做出这么大手笔的,参与的人只怕不少,估计从上到下每一个重要位置都已经被联合到一起了,所有的蛛丝马迹恐怕都已经被收拾的干干净净。最重要的就是,前去查案的官员,干的是审计的工作,却没有审计的专业知识,如果没有特别的手段,面对那些专业老油条们做出来的假账,估计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出什么毛病。

  “张卿,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这种现状?你们那时候是怎么做的?”赵祯有些希冀的看着张玉兴,他现在有些迷信张玉兴无所不能了。

  “难啊,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反腐反贪都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麻烦,我们那时也不可能避免有这种事情发生,不过如果有相对较强的监管机制时,这样贪腐官吏会增加很大的难度,情况会大大改善。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宋的监管机制冠绝历朝历代王朝,只不过……”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