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雄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902章农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汉时有大司农九卿之一掌管贡赋等事其实就是如今户部前身。

  后来又有了度支尚书掌管国家财政收支大司农也就成了司农卿专管仓禀之事只是有了户部之后司农寺的职责变得极不稳定。

  到了前隋时文皇帝所青眼的大仓制度是司农寺这样的衙署所无法承担的于是杨坚收司农寺之权归于户部两个衙署之间的纠缠算是告一段落了。

  如今萧禹再次提议重设司农卿之职明显是想分户部之权……当然换个角度看的话也可以说是对大仓制度的一种反思。

  作为皇帝李破肯定是倾向于萧禹的奏议。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皇帝觉着户部力有不逮不如另起炉灶把仓禀之事给管起来可户部可不会认为司农寺是对户部的有益补充。

  到手多年的权力再让出去肉痛的不行所以晓得消息之后以户部尚书苏亶为首的户部大臣们正在游说尚书省想让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站出来为户部说话。

  最终李破认为此正多事之秋不宜让户部分心旁顾于是将此议暂时压了下来不交三省共议算是给户部吃了一颗定心丸。

  而今年关于春耕之事尤其重要因为和剿匪以及平定地方上的叛乱招抚逃入山林的流民等事齐头并行让问题明显复杂了许多。

  而且户部还要继续整理各郡户籍田土等事……依照现今的速度来看一两年间是不会有明确的结果了。

  不过李破不管那么多今年的春耕必须如期完成各郡但有不利必然有人官帽不保甚或是人头落地户部定然也脱不开干系一旦有了疏漏负责的官员轻则削官罢职重则许就得去大理寺走上一遭。

  更让户部难受的是皇帝对贵族纳税的事情没有半点的通融在前几年写入律法当中后今年还想让人继续往唐典上面添砖加瓦大致上是想将此事定死了。

  由此带来的影响正在慢慢显现朝中的争议还方兴未艾地方上的贵族们行动就比较迅速隐瞒田土丁口的事情时有发生光去年秋后就为此闹出了很多麻烦。

  由此也拖慢了户部关于户籍田土登录的事情……

  苏亶试着在皇帝面前说了一次想要劝皇帝暂缓一些时候等地方上彻底平静下来户籍也梳理清晰之后再行此事。

  李破只是不允并斥责他有了畏难之心不如让旁人来当这个户部尚书于是苏亶迅速的缩回了脑袋。

  实际上此时所遇到的阻力很清楚的告诉了李破关西未经多少战乱人口众多贵族势力也比较集中若能在关西将事情办下来那么其他地方还有什么难的呢?

  在晋地的时候哪有这么大的阻力?现在让贵族们交税真的那么难不见得吧?王朝变幻的这么快法让贵族们交点税赋便能保他们平安还有什么比这更便宜的事情?

  不愿交的那些人……如此贪婪守旧不顾旁人甚至是自己家人的死活那你也就可以去死了嘛。

  有着晋地这样一个稳固的大后方李破在制定国策上便也有了很大的底气和余力因为很多事都正在晋地施行效果都很不错那凭什么不能在关西通行呢?就因为关西贵族多吗?

  ………………………………

  和户部官员开小朝会非常熬人除了春耕事宜之外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今年给各处大军供应粮草的问题。

  好在冬天里商量的已经差不多了如今要做出修改的是蜀中粮草外运让本来的计划产生了些偏差当然了这是好事来的蜀中存粮丰盛一下便让今年的粮草宽松了很多。

  其实相比关西晋地的春耕蜀中那里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剿除山蛮保证粮产就成了蜀中各郡官员们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也是蜀中只要彻底安定下来粮食就完全不是问题李渊时拥兵五六十万多数都要靠蜀中的粮产来供养蜀中产出之丰饶可见一斑。

  李破没有那么多的军队去年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军常备军旅从原来的十六七万人扩充到了二十余万。

  也就是说李渊那五六十万人马大部分都被遣散回乡了其中一部分重新成为府兵另外一些则继续做他们的平民百姓。

  兵马总体来说分为了三部分。

  一部分在蜀中由张伦宇文镬率领差不多有六七万人马。

  驻扎在潼关弘农一线的则是大军主力有步群和尉迟恭率领有十万人他们大多在京兆休整了一个冬天完成了整军备战的过程。

  另外还有一部分兵马在晋阳雁门马邑等处以防备突厥南下。

  剩下的都是各地守军并不在常备军旅之列因为地方守军都有屯田之责差不多算是屯田兵数量不多明显是战争时节的应激产物一旦战乱结束就会被陆续裁撤。

  给大军供应粮草在任何时节都是户部政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战事不知什么时候会爆发户部必须得趁着初春时节天气渐暖却又不宜动兵的这个空档将大军的粮草准备到位。

  户部官员们七嘴八舌的补充完毕大概的意思就是四月初各部大军的粮草辎重便能全部准备完毕速度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这也要归功于各处的配合以及冬天里做的各种规划准备。

  当然了这还不算完永丰仓重新充盈了起来来自晋地的粮草会在这里积攒起来一直到能供给大军全年糜耗。

  因为谁也不晓得今年的战事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粮草辎重自然是准备的越多越好。

  前些年李破领兵作战时可没这样的待遇每一战都弄的好像最后一战似的省吃俭用外加到处抢夺的粮食都被用在了紧要时刻不敢浪费一丁一点比如说李破在晋阳就养成了每年冬天都巡视几次粮储的习惯。

  今年终于稍微有了那么点阔绰的感觉即便户部的事务颇为繁复讲来讲去容易弄的人头昏脑涨可李破还是心情大好。

  户部给出的一些数字确实表明粮食并非今年户部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他们做出了预测到今年秋后关西的粮价会逐渐降下来大致上会恢复到比晋地稍高的水准上。

  这显然是一个全面向好的消息当然了这要以战事顺利为前提一旦战事遇挫人心惶惶之下那可就难说了。

  小朝会开了差不多两个多时辰所有人都有了疲惫的感觉李破果断的结束了这次朝会户部的事务说不完户部的官员们看着今天是他们的主场也想将更多的议题抛出来看看皇帝的心意。

  众人纷纷离去有的人很是不舍和皇帝共处一室商讨政务的机会可不多心下也抱着能和皇帝共进晚宴的奢望。

  天色渐晚大家饥肠辘辘的去两仪殿用个饭应该是很正常吧?可让人非常失望的是皇帝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爱护臣下“不近人情”的将人都赶了出去。

  只有门下侍郎封德彝留了下来长安书院开始动工了几经选址最终长安书院并没有建在长安城内而是选在了长安城南近郊滈水之畔。

  封德彝也挺无奈的寻了太常寺少卿宇文儒童连着还找了何稠的两个弟子一道勘察了一下城内也不是不行只是吧文帝建长安城的时候建的比较整齐紧凑大点的地方都被官署和卫所以及重臣们的府邸所占据。

  尤其是外城各坊建的整整齐齐很是不好规划就算拆除民居好像也不怎么可行长安书院那是皇帝钦许的地方怎么也不能建的窄窄巴巴的吧?

  于是在请示了皇帝过后长安书院选址在了长安城外一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李破随着他们去瞧了瞧表示自己很喜欢。

  给人读书的地方自然要大要雅要静此处溪水潺潺树木殷殷往北可望京师往南则是秦岭余脉不可多得的一处好地方。

  只是周围有几处贵族的庄园比较讨厌据说时有豪奴纵马扰人清净李破大手一挥此地征用赶他们走人。

  没几天见到萧禹才知道那地方是萧禹家的明显是遭了封德彝打击报复了弄的李破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罚了封德彝一个月的俸禄以警其人。

  好嘛便宜都让他给占了封德彝和萧禹都吃了点亏萧禹明显亏的大些只能咬着牙等下次找机会回击一下。

  封德彝这里掐着饭点留下来跟皇帝谈了谈书院的事情估计一个月书院的主体建筑差不多就能完成之后再有一个月书院就能完工了完全是前隋的建造速度。

  按照前隋的规矩必然要征发民夫可他晓得皇帝“心慈”表示可以雇佣长安城中的百姓前去做工每天给些粮食就成正好还能将仓中的陈米处理一下。

  这年月百姓真的是没人权啊……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