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8章:学院楼的良好示范
杨怀仁也觉得年轻人自己创业这个想法很好但也想到另一件事最初的几年招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穷学生他们哪里有钱能自己开酒楼呢?
看着疑惑的杨怀仁柔石和利水两位先生笑得更开心了利水先生接着解释说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让学生可以创业学院也能通过投资得到相应的分红从而实现自负盈亏。
杨怀仁当然也能想到这个方式看来学院的两位山长也是为了学院自负盈亏的事情操碎了心。
利水的办法是最初期学院这边出钱学生出力占股的比例大概是七到九成学院这边占大头。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学院出了开店的起始资金便压榨学生的劳动力此后每年都按一定比例把股份转让给学生直到学院最后的占股比例下降到三到四成。
因为学院只出了钱其他几乎都不管全是学生们在经营完全给他们绝对的自主权。
这种方式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倒是有点像后世的融资方式杨怀仁觉得也就柔石和利水先生这种廉先生的门下才能想的出来当然也免不了惊叹连连。
学生们感激学院也感激杨怀仁也不知是谁起的头大家竟统一把新开的酒楼名字叫做“学院楼”。
名字很直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家酒楼是庖厨学院的学生开的信誉上和声望上都有了极大的保证。
学院里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授他们厨艺在经营方面也有一些涉及这导致从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不光厨艺精湛经营能力也相对突出。
学生们三五成群竟在那些小州小县里打出了一片天下如今分布在大宋各地的学院楼已经超过了一百家之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学生们赚了钱得了股份也很仁义尽管学院的股份只占三到四成了在年终分红的时候他们依然把超过一半的利润交回了学院。
柔石先生曾经也说让他们按照股份来分红的但学生们自己就不允许坚持把利益的大头交回了学院还说这是对学院建设以及未来学弟的一种支持。
因为差不多都是几个学生一起经营一家学院楼所以学院反倒成了最大的股东。
杨怀仁以前没想在全国开分店一是因为当时没有那样的条件和经营能力二是因为他自身觉得太麻烦三就是无法保证食物的质量。
现在看来三个条件当时满足不了现在能满足了学院楼倒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杨怀仁倒不会觉得学院抢了他的生意反而觉得这样挺好有些事不一定非得他自己亲自去做通过学院来实现他当初的想法这也是让他感到满意的。
这会儿想起学院前几年需求的资金那么大也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了。
现在学院有了资金来源每年的分红就足以养活整个学院还能有多余的钱不断扩建学院最后剩余的还可以继续这个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可谓多赢的局面。
学院楼遍布天下监管的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虽然现在的学生们极力维护学院的名声也相当于维护自己的名声酒楼经营的都不错还没出现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以次充好败坏名声的地步。
不过杨怀仁还是善意的提醒了下两位先生既然这个项目要做大做成学院未来自负盈亏的基础那么监管也必须完善起来。
这一点杨怀仁提一提就行了具体怎么做怎么执行制度如何他其实不用操心能轻易把一家连锁餐饮集团做起来的两位先生自然心中也早有了监管的制度。
杨怀仁再回想这件事越想越是觉得有意思他当初就曾经想过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能享受更多的美食现在看来似乎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学院楼名气虽然响亮但听说消费水平真的不高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创建学院楼的地方并不是那些大州大县。
学生们也懂得分析市场与其和那些大州大县的名楼竞争不如去小一些的地方。
倒不是担心自身的厨艺不过关怕竞争不过那些财大气粗的名楼而是学院楼从最初设立开始的定位就不是高档酒楼。
高档酒楼消费高面向的还是那些富足的阶层而学院楼的消费水平更接近普通的百姓以薄利多销取胜所以普及性就决定了学院楼必然会成功。
第二点是学生们也大多来自穷苦人家知道底层的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质量并不算高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学院楼经营成高大上的名楼。
而是专注于厨艺专注于让更多的百姓能吃得起的美食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尽量减少制作得食物也主要以实惠为主。
也许正是这种经营理念决定了学院楼更容易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能够迅速的铺开并取得了如此好的经济效益也就理所当然了。
杨怀仁从中也得到了某种启发他觉得学院楼的模式其实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厨艺的学生。
其他的专业其实也可以效仿学院楼的模式面向更多的普通大众以改善百姓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点在其他行业也进行一定的尝试。
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有这样的模式不仅资助了学院的学生创业在基层也能解决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就更不用说给地方上的百姓带来的实惠和方便了。
柔石和利水先生觉得杨怀仁的想法很好也答应着手开始组织杨怀仁很大方对这样的好事他也愿意增加投资。
杨怀仁觉得事情有点出奇的顺利了以前当然也想过学院会是他实现理想的重要助益但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好的成果。
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大宋的各行各业的人才都可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来。
让整个社会不再仅仅把眼光放在读书出仕这条狭窄的路径上当各行各业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那大宋的强大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