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归来(二)
厨房里的锅灶,从男人们回来那时起,就没停过用。当时为了省钱,修复的锅灶都是够用就好,可男人们的药、补汤都是费时候的,舒玉凤立即就去买了十二个烧煤饼的新式炉子回来,一家一个专门用来熬药。男人们现在不好用正常饮食,入口的多是补汤和粥,就用原来的大锅,一晚上炖出来,分给各屋,喝的时候自己热,就用各屋烧炕带的小灶。
紧接着,舒玉凤就去找当初帮她们修屋修灶的手艺人,还是为了省钱,当初修的房子基本就是一妈带着孩子们住一大间或者是套间,现在可不行了!比如说,原来文喜媳妇领着两个儿媳两个姑娘和一个十三岁的小儿子,可以住一个里外间,现在就得给两儿子两姑娘都分出来,小儿子能跟着爹妈住,十七岁的大姑娘了,可不好再跟爹妈住一个屋,更别说那三对小夫妻了。
林书兰下班回来的时候,带了好些消炎药酒精纱布什么的。林正芳等人的伤口都在恢复中,这些东西要用很多。林书兰从医院买,算进价,比外面便宜很多。
给各位叔叔哥哥送了一圈儿药回来,看见林正芳正坐在炕头上,盘着小腿压着把枪,手上拿着布,一下一下地,认真擦枪呢!那枪看着好眼熟的!
林书兰凑上去,专注的样子惹笑了林正芳。他连枪套一起推过来,那是一把M1929!
对这种枪,林书兰并不陌生,重生前的她,在十八岁生日的时候,收到的礼物,就是一只M1935—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一款经典,在诞生七十多年后,林书兰没过来的时候,仍然被广泛使用,是多国军队的制式配枪。
这种枪精度好,弹容量大,有13发,在它诞生的这个时代,远远超过一般手枪7-10发的容量,结实耐用,威力在二战前的手枪里,排No.1。
眼前的这只M1929就是M1935的前一型,M1929少许改变之后,就是经典的M1935。
重生前林书兰的家族所从事的生意,是见不得光的。为防万一,所有接触生意的成员,每人都不只一把防身的手枪。M1935和五四式,是林书兰在“工作”时,一定会带在身上的两把枪,再熟悉不过。
“爸,你哪来的这枪?真漂亮。”林书兰拿枪在手,分外熟悉。
“端午节的时候,托人买的。本来想留给你防身,还没来得及给你,我就先用了,已经没子弹了。”
“没事,”林书兰不介意,“子弹好买。爸,这枪好使不?”
她也就是随便一问,肯定好使!能让林正芳看上,还是为女儿的安全准备的,能差喽?就是吧,这枪是为军队设计的,强调的是单兵火力,结实耐用,从诞生那天起走的就是粗犷墩实风,全钢构件,有两斤沉,林书兰可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拿着这样的枪防身.....
不问外在,只求实质,果然是亲爹!
“好使,好枪!”林正芳很满意,“要不是这枪,爸这一百多斤就扔在朝阳城下了。那城里有家人原来是我朋友,我想跟他拿些干粮,没想到他跟日本人报信,我一时大意,身边就只有这把枪,那混蛋没料到这枪能装十三发子弹,心急了,算着我打了十枪就带着剩下的两个帮手,冲上来要来绑我,被我一枪一个全都毙了。要不然,等日本人到了,爸就走不了了。”
“爸,你不使长枪?”林书兰想到一事,“那不得吃亏啊?”日本三八大盖能打好几百米,可比手枪射程远多了。虽然杀伤力差了点儿,挨一枪也够受的。
“进城带长枪太显眼了,只能藏着把手枪带进来。”林正芳说着叹了口气,“再好的枪,也比不上炮啊!”
“爸,这账我都给他们记着,将来落到我手里,让他们加倍还。”林书兰说得郑重,是真心的。林正芳这些人的伤,看得她实在难受。那些侵略者到中国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机会,林书兰真的不介意下手除掉几个。
“能活着回来见你们,就是祖宗保佑。你平平安安的,比啥都重要。”林正芳伸手摸摸女儿的头发,“好孩子,那外国人都没法儿的手术,你给做了,这是大本事!听你三妈说,你那医院是北平最好的,这边儿日本人不少,要是在医院碰上了,你可不能犯糊涂!爸只要你平安就行。”
他纳了三个妾才有的一个儿子,没了;女儿也是死里逃生,昏迷了那么久才捡回一条命。自己怎么样都好说,可是孩子是他的心尖子,一定要万全才好。自己的姑娘自己清楚,面儿上是亲妈何婉芝的斯文样子,骨子里跟自己一样的刚硬。
林书兰不肯回美国完成学业,让他很舒心。如果林书兰真的在此时回美国了,他固然放心,可是也可能会觉得失望。
看到林正芳眼睛湿润,林书兰也心里发酸,忙笑着打岔:“我知道了。爸,你不是有兄弟在城外的兵营吗?等你伤好了,带我过去打几枪呗?我都好久没碰枪了,手都生了。”
林正芳笑着答应,又和女儿说了些闲话,然后何婉芝领着关家兄弟就进来了。
“大姨父,您好点儿了吧。”关守成提了满手的东西,躬身问安。
“好了,没事了,来,来,上炕坐。吃饭了吗?”林正芳连忙招呼兄弟俩,“书兰,给你哥哥们倒水。”
关守业也是两手满满,“书兰别忙了,接把手。”
“你们来就来,拿这么多东西,这不见外嘛。”
“不是跟姨父见外,这些东西都是托人弄的上好的枪伤药和进补的药材。我妈走的时候就交待办的,前两天办齐了,正好带过来。”关守成笑着放下东西,“只是没想到书兰是有大本事的,这些药她也买得到,带过来也省得再花钱了。”
“你妈想得周到,姨父就不客气了。”林正芳又问,“看过你舅了吗?”
“刚从我舅那屋儿吃的饭,舅妈让我舅喝汤呢,喝完了也过来。”
关家兄弟昨天接到信儿的时候,就已经来过了,郑文喜是唯一的舅舅,枪林弹雨里闯回来了,兄弟俩哪能不亲眼看看。但昨天林正芳没醒,关家兄弟这才又跑一趟,以两家的关系,怎么都要有个“当面请安”的意思。
关家兄弟有林正芳陪着说话,林书兰可是还饿着呢,这个点儿也就她没吃饭了,厨房里各家媳妇都在忙着准备夜里要熬的补汤,林书兰干脆把晚饭端回自己屋里吃了。
因为得腾屋子给成双成对的小夫妻,新收拾的房子呢还得再晾两天,所以现在,林书兰这屋里,还有郑家二女儿宝珠,舒成林的大女儿舒文英,陈家老大的大女儿陈秀萍,陈家老二的两个女儿陈秀芳和陈秀薇,六个年轻姑娘把一铺炕挤得满满的。
这时候只有陈秀薇在屋里,见林书兰端着饭进来,她连忙放下手上的活儿,“灶里还给你留着地瓜呢。”这算是一点儿小零嘴儿,生炉子就有炉灰,不忙着往外清,把地瓜埋在里面,煨上足够的时候,就有香喷喷的烤地瓜了。
陈秀薇和林书兰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出生时间也差不到半个小时,从小到大,两个女孩就没少被人明里暗里比过,难得的是,陈秀薇对林书兰毫无妒嫉之心,如果说林书兰接受的是精英教育的话,那陈秀薇就是十足的草根生活,学是有上的,功是有练的,但无论是她自己还是父母,都没怎么上心,认真是认真,对成绩还真没什么要求,不是最差就行,十足的淡定帝。
容貌、气质、学识、身手,看起来陈秀薇样样都输,但有两样儿,是林书兰无论如何都比不了的,那就是烹饪和刺绣。一道新菜,陈秀薇最多吃两次就能琢磨出做法;看到美景,陈秀薇底稿都不用打,直接就能绣得栩栩如生。这个,真是天赋,谁都没办法。
“给,我挑的是红心的,可甜了。”陈秀薇把两个冒着香甜热气的地瓜放在桌上,然后继续做自己的活儿。
那是一件不大的绣活儿,料子挺好,是大红的锦缎,看着就喜庆。
“你绣的什么?好像结婚用的。”林书兰想了想,“秀萍姐还是秀芳姐的?”这俩人一个二十,一个十七,都已经许了人家了,就差举行婚礼了。
陈秀薇停下手,神色黯淡下来:“她俩的事都不行了。这是给长安哥的孩子预备的。”
“怎么回事?怎么不行了?”林书兰只是随口一问,不意是这样的回答。
“大姐那个,被乱兵害了,我姐那个,家里房子挨了小日本的炮弹,一家子都没跑出来,都是我爹亲眼看着的。”
林书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家里老人办丧事的时候,这两家也是派了当家人和未来女婿参与的,她有见过,是两个挺不错的年轻人。
“这事儿现在就我爹妈知道,我是偷听的。”陈秀薇提醒着。
林书兰点头,不再说话,陈秀薇手上不停,心里为姐姐难受。比陈秀薇更难受的,是两个女孩子的父母。景明媳妇擦着眼泪:“咋跟孩子说呀.....”孩子们借着家长的安排,见过好几面,闺女挺喜欢那小子的。
“先瞒着,慢慢和缓着说。”陈景光靠在墙上,手里拿着鸡汤,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