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张大民修仙记

报错
关灯
护眼
第049章 出山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049章出山

  大民是过了灯节的第二天出门的。

  小山村里也要过灯节的,虽然没有几户人家,但大家还是找出来几个灯笼点个蜡烛挂起来,红彤彤的,能照亮门口几步的地面,做几盏小灯笼给孩子们玩。小丫头们今年没有像往年一般到处疯跑,而是齐聚大民家看电视,嗯,是动画片,谁让大民家的电视机屏幕大呢?

  去秀才爷家里给他道别的时候,秀才爷没说什么,也没有与大民交流梨花太极的感悟,看了大民半天,就说一句话,“你老爷就俩闺女,你大姨婆没有生养,你外婆就你妈一个闺女。”

  这次大民是坐车走的,既然已经入了家谱,张备战就不敢胡折腾,山外的几个长老也知道了自己的事情,想必不会胡来,但保密的事情完全凭个人素质,大民也没有指望他们能保密多久,这次出去,大民就是要把这个担心彻底去除,让父母安心地生活下去,大民有这个信心。银行卡里的钱大约25万,全部取了出来,再让送自己的张备战个人办了一张卡,存了5万块钱,说是这一年的辛苦费,张备战推辞两句就收下了,因为张大民说以后还有更多的钱往这个账号上汇,让他转交给自己老爸老妈,至于怎么花,听老人的便是,修路也好、架电线也好,反正自己不管了。剩下的20万,全给了父母,让他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自己也办了一张卡,存了100块钱,拜年得到的几千块没存,当做自己的日常花销。

  到达江北市的时候已经灯火阑珊,街道上依旧满是年味儿,孩子们零零星星地放着鞭炮,尖叫着笑闹着,满心都是幸福的味道。大街上依旧是那么拥挤,这些年家庭小轿车的拥有量大幅度上升,古城的交通一次次扩建,不久就又被车流塞满。

  街道上还有残雪的影子,堆砌在道边的绿化树下,白的黑的灰的,依旧在滋润干枯的树根。

  一路上遇到好多奇怪的目光,才知道自己的衣服过于单薄了,为了不让人注意,大民还是花钱买了一件宽大的羽绒衣,“波士登”牌,明显是山寨货,但够便宜,才90元。

  背着旅行包走在昏暗的农贸路上,大民心中满是感慨,去年的昨天,自己还在奋力地扫着马路,挣着微薄的工资,还得做好随时被人欺负的准备。今年站在这里,大民的底气十足,就怕没人来惹他。

  马坊区马坊街煤场巷12号楼1单元1号,这个填了无数表格的地址大民怎么都不会忘记,那是自己的家。

  但在神识中,家里住的却不是自己一家人,而是不认识的一家人,对面刘老师家里同样住了不认识的人家,院子被分割开来,分别加盖了顶棚成为一间简易的仓库,只留下一条半米宽的走道,仓库里面堆满了pvc塑料管和铝合金,再也看不到以前的影子。

  仅仅过了一年,就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快乐了,那热气熏人的温室,玩耍的小院子……

  街坊们似乎还是老样子,马家是**,不过汉族的年,忙着在家里清洗牛肚羊肠;姚大爷一家七口人在吃饭,似乎很快乐;牛大妈在看电视,孙子在打游戏;李家也在吃饭,她家是媳妇是个受气包,真难为她受得了李家大老爷们的使唤,但李大爷跑到墙上去了,黑白色的……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年时间……

  感慨了一会儿,大民离开了这个熟悉、却又非常陌生的地方,再也听不到那魂牵梦绕的声音。

  赵雅丽家就在马坊街上,是家临街的铺面,做的是小广告业,就是制作锦旗、横幅、标牌、印刷等等的那种小公司,在这个时代,这种小公司的业务很多,从单位、公司使用的横幅、奖状、标志、胸牌、灯箱,到非法的小广告,只要给钱都能做出来,因此赵雅丽家还是小福之家,从她的穿戴上就能看出来,起码比拮据的大民家要好的多。

  但赵雅丽家的广告公司不在了,取代的是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墙上贴满了房屋信息、整个公司就一套桌椅、一台电脑、再加上一部电话的那种。

  大民心里很凉,都害怕去甄文静家,要是她家也消失了怎么办?

  马坊街上渐渐热闹了起来,人们吃罢晚饭,开始出来遛弯儿了。街道两边的人行道就是夜市摆放的地点,但人们总是嫌地方不够宽敞,总是占用宽敞的马路,到了九点前后,就满大街摆摊子了,所有的车辆中,恐怕只有儿童的玩具车能够通行。

  大民见到了熟悉的四轮车,也是做浆面条的,大民下意识地就走了过去。

  “来一碗?”

  “哦,嗯,要加料的。”

  “好咧,浆面条一碗加料——”

  很夸张的声音,大民爸妈可从来不这么喊。

  可惜,味道不是很好,酸过了头,而且酸味不正,似乎是*的那种酸味,让人难以下咽。

  “老板,去年这里有一家中年夫妻的浆面条,怎么没看到?”

  “哈,你是外地人?你说的是老陈家浆面条吧?没开了,不在了。”

  “怎么不开了呢?他家的浆面条挺好吃的。”

  “唉,可怜哦!可怜!”

  “哦?发生了什么事儿?”

  “没什么,吃完了给钱走人!”

  “你怎么这样?”

  “老子就这脾气!”

  ……

  走了几十米,快到十字路口了,有一根电线杆,以前是老爸老妈做生意的位置,现在是一家烧烤摊。坐下点了十串羊肉串,吃了两串,“老板,麻烦帮我叫份儿浆面条。”“好咧!”

  浆面条是另外一家的,味道依然偏酸偏涩,口感不好。

  “这浆面条味道怎么不对劲儿呢?”

  “不会吧?这是老王家的,做了好多年呢。”

  “还是不对,我去年来的时候,吃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做的,好像还有个小伙子帮忙的,那味道才正呢。”

  “那家不做了,回去了。”

  “咋得不做了呢?人家的味道做的多正啊!”

  “作孽哦!小伙子,别多问,吃完了早点走。”

  老板不理他了。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民都是听父母说的,难免为了不让自己伤心而隐瞒了一些东西,大民希望自己能将发生的事情还原。

  可他们似乎都讳莫如深,不愿意多说,大民也不能强人所难,都是本分人,何必呢?大民渐渐明白,直接找人问估计是行不通的,他们都是底层的来百姓,即便知道一些情况,估计也是明面上的东西,或者干脆是道听途说,内在的黑幕他们不可能知道。

  甄文静家在东御街的一条胡同里,距离马坊街有两条街区,直线距离两里多但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是老江北市的中心地带,也是规划的最好的区域之一,据说以前整个东御街都是甄家的,后来给解放了,甄家只剩下一个四合院。

  强大的神识下,甄家没有什么能瞒住大民,但依然没有看到甄文静,但她爷爷大民认识,拄着拐杖在院子里绕着一颗高大的玉兰树转圈散步,走不了多久就停下来,抬头看着光秃秃的树冠发呆,眼神儿空洞之极。老爷子的身体似乎大不如从前了,以前还能板儿着腰走路,现在腰都弓起来了,走路也颤颤巍巍的,让人体会到风烛残年的味道。

  大民心中叹了口气,摇摇头,慢慢晃着往前走,他自己都不知道去哪里,反正就那么随着人流往前走。

  街上人很多。

  七八点钟,正是打工一族的下班时间,年轻人是闲不住的,下班后呼朋唤友凑几个人吃一顿涮羊肉,喝瓶小酒,在热气腾腾的餐馆里通过巨大的玻璃窗往外看那裹着厚厚衣物还瑟瑟发抖的行人,似乎能从内心深处得到一丝满足的错觉,瞧,咱也是温饱一族。

  自然还有更多的打工族没那么潇洒,在家庭轿车日益普及化的今天,依旧有数量更为庞大的自行车洪流,以及总是挤得满满当当的公交车。

  电视台在报道交通拥堵的情况,家用轿车连续十年爆发式增长,占用了非机动车行道,占用了人行道,但他们总是选择性地忘记了身边的自行车洪流。

  江北市还是太落后了。

  整个中原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万事不做出头的竿子,总要等到百分之百安全了才小心翼翼地试探一下,稍有风吹草动就迅速上岸。这自然就导致中原经济的开发落后发达地区很多年,直到这几年才开始爆发出“想要富”的集体意识,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各色的摊子,吃的喝的玩的,孩子们喜欢的廉价小玩具,女孩子们喜欢的各色山寨小饰品,总是让喜欢逛街的年轻女孩子们有无尽的惊喜。

  【ps:新人新书,需要大家的关怀!谢谢啦!】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